趙一振
摘要:20世紀50年代中國經濟地理學發展比較迅速,成為我國人文地理學的“一花獨放”。論文在梳理了新中國經濟地理學理論之爭的同時,闡述了關于經濟區劃的研究,也對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與交通地理學等學科的發展進行了分析,進而闡明經濟地理學的繁榮發展對于人文地理學的影響。
關鍵詞:經濟地理學 經濟區劃 農業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241-02
20世紀50年代中國地理學的體系基本上是遵循著蘇聯的模式重新確立,經濟地理學被提升為與自然地理學并列的分支學科,由于經濟建設的各方面需要,經濟地理學的各部門研究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5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成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第一個地理研究機構,下設地理、地圖、大地測量3個研究室。當時在地理所內從事經濟地理研究的不到10人。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經濟地理教研室,成為培養經濟地理學工作者的重要中心。南方的湖南大學以曹廷藩為首成立了湖南大學經濟地理系。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院系調整,部分院校的地理系也開始籌建經濟地理教研室、教研組。1956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內成立了經濟地理學科組,并以《中華地理志》編輯部為依托,建立了地理研究所工作站。1958年秋天,吳傳鈞率領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員由南京赴北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研究室。組織機構的建立和發展,為經濟地理學工作的開展奠定了一個可靠的基礎,并為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貢獻了很多的力量。[1]
一、經濟地理學理論之爭
我國的經濟地理學,是在學習蘇聯的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同時對舊中國的資產階級地理學思想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由于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促進了經濟地理工作者在積極參加國家建設的基礎上進行經驗的總結與理論的概括。但在當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地理學在中國還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關于它的研究對象、科學性質等問題,在地理學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所以在1954年之后,《地理學報》《地理知識》與《教學與研究》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關于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科學性質等內容的文章,尤其在1956年的中國地理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上對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爭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本質上講這是蘇聯的經濟地理學界的爭議在我國引進之后的反映。
在20世紀50年代的有關經濟地理學的爭論中,爭論中的一方為孫敬之、鮮肖威和楊吾揚等人,他們的觀點認為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產力配置的科學;經濟地理學的對象中,不應包括生產關系。而爭論的另一方的曹廷藩、胡兆量、祝卓等人則主張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產配置的科學;生產關系是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2]
經濟地理學的這場爭論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通過近10年的爭論,關于經濟地理學的科學性質、研究范圍等許多問題的看法趨于一致,這場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發展。這場持續10年的爭論明確了以下兩個問題:“(1)經濟地理學是社會經濟科學,也是地理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2)經濟地理學與政治經濟學和自然地理學都有著密切的聯系。”[3]
二、關于經濟區劃的研究
1954年春,北京的經濟地理工作者對我國經濟區劃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討論,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地理教研室草擬了《經濟區劃工作進行方案》和《中國經濟區劃分草案》。這年的8月中國地理學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學術會議,討論了經濟區劃的理論和方法,這次討論引起了我國地理界對經濟區劃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興趣。
會后孫敬之發表了《論經濟區劃》一文,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綜合經濟區的性質、任務和區劃原則,并劃分全國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十個綜合經濟區”。[4]在文中分析了每個經濟區的經濟地理特征和專門化方向。省內經濟區的劃分工作也有了一些進展,如貴州、吉林、河北等地都進行了省內經濟區劃分。
三、工業地理學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工業地理學被認為是經濟地理學的分支之一。我國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也刺激了工業地理學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工業地理學的研究中,地理學工作者首先翻譯了多部蘇聯工業地理學的著作,其中以巴朗斯基、普羅勃斯特為代表的區域學派和以費根、李芙雪茨為代表的經濟學派的著作數量較多,這提高了我國地理學者對工業地理學的理論認識,對我國工業地理學的理論發展和學科建設影響也很大。其次,經濟地理學工作者還積極參與了以重點項目的布局和聯合選廠為中心的區域規劃工作以及摸清工業發展的資源基礎和提高生產遠景為中心的區域綜合考察。另外,中科院組織在全國主要的區域對工業等發展情況進行了大規模的實地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編撰出版了《中華地理志》系列叢書,其中經濟地理部分包括了中國工業的分布與發展情況。
四、農業地理學和交通地理學等學科的發展
1949年之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的農業地理學發展得也比較迅速。20世紀50年代,我國部分地理學家多次參加農業資源區域考察研究,如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新疆的綜合考察等。農業區劃研究方面的進展也很大,1957年周起業在《地理學報》上發表《我國農業區劃基本問題的探討》一文,比較詳細地闡述了農業區劃的原則和區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農業區劃多以省級區劃為主,自1953年起各省農業廳在農業部的領導下,分別進行過省級農業區劃,在1957—1958年間部分省份的農業區劃成果匯集成了《農業經濟區劃資料匯編》一書,對農業生產規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955年農業部搞了全國性的農業區劃,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地理教研室部分經濟地理工作者參加了這項工作。
1949年以后,由于大規模的交通建設的客觀需要,在有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之下,交通地理學得到了發展。20世紀50年代我國地理學者積極參加了與交通建設有關的調查研究工作。主要有包蘭、湘黔、集白等鐵路的選線和沿線的經濟地理調查。“在中華地理志的編寫中,對各大區的交通運輸的發展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系統總結?!盵5]同時對水路的運輸地理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期還擴展到了煤炭、礦石等大宗貨物的運輸與生產力布局、產銷區劃、區域規劃等交通網的布局規劃領域。
50年代的人口地理學在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勞動力資源利用、城鄉聚落規劃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
縱觀20世紀50年代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應該說只有經濟地理學“一花獨放”,其他的人文地理學分支如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統統被劃歸于經濟地理學的門類之下,并且發展良好。而人文地理學的另一些分支學科,如政治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的研究則成為科學研究的禁區,理論成果一片空白。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文地理學復興。
參考文獻:
[1]胡志良.新中國科學改造研究——以地理學為中心的考察[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
[2][3]曹廷藩.關于經濟地理學當前爭論問題的一些初步意見[J].地理學報,1958(2):73-94.
[4]孫敬之.論經濟區劃[J].教學與研究,1955(11):56.
[5]吳傳鈞.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地理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08.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