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摘要:全國各地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刻地意識到人才資源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關鍵,爭奪人才的措施頻頻出現。德州市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過程中,人才的作用更加突顯,相繼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在人才引進方面不斷發力。
關鍵詞:人才引進 人才現狀 德州市
中圖分類號:C9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244-02
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戰,需要全力構建人才國際競爭新優勢,德州市在此方面十分重視。
一、德州市人才總體現狀
(1)人才規模。截至2017年年底,德州市共有人才56.0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497人,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323人,占全市人才總量的0.058%,其他高層次人才174人。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中全職128人,占人才總量的0.023%,柔性引進195人,占人才總量的0.035%。兩院院士49人,省青年科技獎3人,省“泰山學者”43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3人,長江學者11人,國家青年科技獎1人,國家“萬人計劃”3人,國家“千人計劃”36人。
(2)人才供需狀況。從需求方看,對初級專業技術和初級技能的人員需求量大[1],分別為4686人和4401人,分別占需求總量的20.55%和19.3%。
從供需雙方上看,具有初級專業技術職務、初級技能和中級技能的供需數量旺盛。具有初級技能的求職者主要集中在機械類等制造業行業。全市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別是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帶動能力強的企業家缺乏。現代金融、教育教學、醫療衛生、大學生等基礎性人才總量不足。
從求人倍率上看,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和高級技能的求人倍率分別為1.42和1.3,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相比其他技術職務和技能人才需求更加緊迫。
二、德州市人才引進存在的問題
德州堅持政策引人才、平臺聚人才、產業興人才、環境留人才,使人才工作實現優先發展、跨越發展。但與此同時,德州市人才引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人才引進渠道窄。引才渠道較少,引才形式有待創新。每年舉辦人才創新創業周、院士專家德州行、人才推介會、大院大所對接會等活動,取得一定的效果,共引進省級以上人才716人,但是引才形式還有待創新,沒有充分利用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徑引才效果會更好。
引才范圍不夠廣闊,多在京津地區。組織常年在天津、北京地區引才的工作小組十幾個,幫助企業引才。每年舉辦兩次京津地區大院大所人才項目對接會,組織企業面對面。發揮區位交通優勢,打造德州“1小時人才圈”,北融京津、南接省會。
(2)人才引進環境不優。德州在人才引進方面,缺少優越的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工作環境和硬件設施存在較大差距。全市科研資源基礎條件相對發達地區仍然較差,部門企業雖然建立了高層次人才研發工作基地,但沒有充分利用。根據調查顯示,反映研究成果難轉化、深造機會少的各占15.7%,反映待遇偏低的最多,占20.7%。人才引進服務體系不健全,享受的經濟待遇不高,而且存在子女入學、居住條件差等后顧之憂。[2]調查顯示,反映子女入學難的占13,2%,反映住房條件差的占10.7%,反映家屬隨調安置難的占14%。這些都制約著人才的引進和引進后人才積極性的發揮。
(3)人才發揮作用的平臺不夠多。德州市的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和科技發明品牌,達不到申報平臺載體的條件,即便有平臺的,也存在服務支撐能力弱、專業化程度低、規模偏小等問題[3],沒有形成吸引人才的強大優勢。以現代服務業和電子信息企業為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載體是空白,不符合建設三大新興產業的要求。德州是欠發達地區,人文環境、城市功能、配套服務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大型知名企業極少,缺少吸引人才的大環境、大平臺。在服裝業較有名氣的德棉集團近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才流失,新能源企業近三年人才流失高達86%。
三、德州市人才引進的對策建議
針對人才引進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為更充分地做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豐富人才引進方式,開創人才引進新途徑。開展重點人才項目。在總體擴大引才規模的同時,一些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支柱型產業的急需人才可以重點引進,開展重點人才項目。特別抓好德州市現代產業首席專家和創新創業團隊兩項市級重點人才工程。德州市現代產業首席專家方面,嚴格按照《德州市現代產業首席專家認定辦法》,確保評審、考核程序的公平公正,提高入選的專家質量。創新創業團隊方面,引進能夠為德州帶來經濟社會效應的人才團隊,此類團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切實推動產業發展。[4]
舉辦招才引智活動。借助每年舉辦的“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資本交易大會、京津魯技術交易大會等與人才密切相關的三大活動,利用這種活動的影響力,打造好國內外人才品牌。創新建立“雙招雙引”項目庫,把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共同開展,人才鏈、產業鏈相結合,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利用招商引資更好地促進招才引智。
(2)完善人才引進服務體系,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增設引才配套機構。建議增設人才引進的中介機構,參與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對中介機構的人才評定標準進行嚴格核準,對于成功引進省級“泰山學者”及以上層次人才的機構,參考他市做法,給予3~20萬元經費補助。德州市的中介機構加強與省內外其他中介機構的聯絡,互助引才。利用買賣對接、委托雇傭等形式,充分調動一切資源,為人才引進服務。[5]
優化生活居住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按照“拎包入住”標準,利用好。截至2018年全市建成的人才公寓300萬平方米,市縣人才公寓70余萬平方米、1萬多套,鄉村人才公寓5萬多平方米、830余套,落實《關于加快全市鄉村人才公寓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吸引農技專家人才到田間地頭服務。參考他市做法,大學生入住人才公寓,享受房租減免的優惠,省級以上“泰山學者”及以上層次的國內外人才,提供100~160平方米的專家公寓,自購房的給予20~50萬元購房補貼,切實解除居住方面的后顧之憂。
(3)加強創新性平臺建設,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載體。創辦區域性綜合平臺。立足實際,建設在線信息化服務超大型平臺,該平臺應含有人才服務、科技管理文獻信息、科技創新、科技信息和全面技術服務等內容,便于與外界的實時溝通,縮短德州與國內外先進城市的距離,弱化我市圖書館少、高校少、實驗室測試平臺差的短板,滿足人才和企業的創新需求,創建成獨具一格的平臺基地。
發展企業科技創新平臺。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勢,大力發展創客經濟,切實利用好建成的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9家、省級15家、市級20家,孵化面積200余萬平方米。深入實施“一企一平臺”工程,利用好建成的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企業創新平臺950個,其中國家級45個、省級293個。[6]加大德州市創建科技平臺的獎勵,調動人才和企業的積極性,設立部門獎勵資金,調動職能部門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常國輝.創新環境在科技人才培養中所占據的位置及分析[J].科技風,2015(5).
[2]王新心.地方政府人才政策評價研究[J].人力資源,2016(9).
[3]徐大偉.人才流動問題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1).
[4]吳山保,孫思.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困境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5(11).
[5]韓冬.新西蘭、澳大利亞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J].職業,2016(1).
[6]趙艷芹.人才流動與人才安全[J].中外企業家,2015(2).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