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霞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5-184-01
引流是將存于體腔、關節(jié)腔、器官或組織內(nèi)的積血、積液、肺液、膽汁和胰液等引出體外的方法。引流的目的:引流可以排出膿腫或其它化膿性病變的膿液或壞死組織,解除膽道、消化道的梗阻癥狀,預防血液、滲出液、消化液在體腔的聚積而導致的繼發(fā)感染以及組織損害,促使手術野死腔縮小或閉合,預防吻合口瘺。引流的基本原則:保持引流的通暢,促進引流徹底引流,使組織的損傷降低到最低,順應解剖和生理的要求,確定病原菌。普通常見引流管:常見的引流管包括胃腸減壓管、腹腔引流管、 T 型引流管、傷口引流管和尿管等。常見引流管的類型:引流袋:這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引流裝置,在導尿管和腹腔引流管接袋引流時常常使用引流袋。負壓盤:主要用于頸部手術和胃腸減壓。負壓持續(xù)引流:一般用于乳腺癌術后和胃腸減壓。
1 護理措施
向病人解釋置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取得合作。引流管應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壓、折疊,避免導管脫出。注意觀察并記錄各種引流管的引流量、性狀、顏色并做好記錄。長期置管者,每周更換無菌引流袋1~2次。引流管周圍皮膚保持清潔干燥。如有滲出及時換藥,必要時涂抹氧化鋅軟膏加以保護。引流管應分清每條管道在腹腔內(nèi)放置的部位,寫明標簽,貼在管壁上便于觀察置管期間還應觀察和傾聽病人主訴。觀察內(nèi)容:患者的腹部、全身情況,癥狀是否減輕、體溫是否正常等。
2 引流管護理要點
引流管護理要點主要包括妥善固定導管,保持引流通暢,注意觀察記錄,嚴格無菌管理和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
2.1 妥善固定引流導管 引流管固定位置應低于引流管放置點。 患者處于臥位時,要考慮到患者翻身和起坐時的需要。指導患者下床活動時應先將引流管放置妥當,避免抻拉過度導致引流管脫出。 注意管道密封情況,接頭處要銜接牢固。
2.2 保持引流的通暢 保持引流的通暢是引流管護理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臨床護理時應注意:引流管應持續(xù)保持勿打折、扭曲、受壓的狀態(tài)。 定時擠壓引流管使其保持通暢。 根據(jù)病情和引流管放置位置,酌情改換體位便于徹底引流。引流袋位置放置應低于置管處。保持負壓裝置的有效性。引流管是否通暢的判斷標準如下:首先應有持續(xù)的液體或氣體引出,這是證明引流管通暢的一個重要標準;當引流量突然減少,患者伴有不適如腹脹、憋尿、呼吸困難等時應考慮管路是否堵塞與脫出;定期擠壓引流管,如果有阻力時應考慮管路阻塞。
2.3 注意觀察記錄 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應詳細記錄引流液的量、引流的顏色和性質(zhì),要注意觀察引流管的位置,注意有無脫出,如果有異常時要及時報告醫(yī)生,正確的、及時的、客觀的記錄引流觀察的所有內(nèi)容。
2.4 嚴格無菌管理 應保持引流管敷料處的清潔和干燥;如果有污染或潮濕時應及時更換敷料,以防止引流管插管出口處的感染;更換敷料和引流袋時應按無菌操作的方法進行,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過高以防止逆流導致感染。
2.5 心理護理 應根據(jù)病人的個體情況,了解病人心理壓力的來源,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使其消除顧慮配合治療。
3 引流管護理的流程
一般情況下引流管是在手術后置管,手術結束病人返回病室后,先將病人從手術車上轉(zhuǎn)移到病床上,然后要確認安放的引流管有幾根,引流管的名稱和引流管的位置,用統(tǒng)一的標識或標牌標記引流管的種類和置管時間,連接引流裝置并進行妥善固定,向家屬和患者詳細告知引流管的注意事項,記錄管路的情況,做好交接班。護士在每班接班后應在床頭細心查看引流的情況和傷口的敷料,確認引流管的位置有無脫出。如果引流量過多時應及時傾倒,防止逆流,同時要不斷的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教,使其配合,防止將引流管拔出。遵醫(yī)囑進行夾閉訓練,然后在沒有特殊情況發(fā)生時可以決定拔管,每日晨要傾倒引流液并且記錄,根據(jù)醫(yī)囑留取標本,按要求更換引流袋。
4 外科手術引流管的護理
4.1 胃腸減壓管的護理 胃腸減壓的作用,胃腸減壓是利用負壓原理,通過胃管將積聚在胃腸道內(nèi)的液體和氣體引出,以減低胃腸道內(nèi)的壓力,有利于胃腸道術后吻合口的愈合。對胃腸穿孔的患者,放置胃腸減壓管可以防止胃腸內(nèi)容物經(jīng)破口進入腹腔。 胃腸減壓管的護理:主要包括妥善固定,防止移位或脫出,置管的深度要做好標記并做好記錄,定期沖洗胃管防止堵塞,觀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顏色及性質(zhì),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了解胃腸功能恢復的程度,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胃腸減壓管的拔除胃管拔除的時機通常在術后 48-72 小時,當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后即可以拔除。
4.2 傷口引流管的護理 傷口引流管的作用是引流手術后傷口周圍的積血和積液,利于傷口的愈合。傷口引流管在頸部手術較多見,傷口引流管的護理同引流管的護理。
4.3 腹腔引流管的護理 腹腔引流管的作用,腹部手術后,引流腹腔內(nèi)的積血和積液,防止繼發(fā)感染。腹腔引流管的護理:除引流管的護理相關內(nèi)容外,還應根據(jù)引流管的作用和名稱做好標記,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性質(zhì),妥善固定。腹腔引流液的評估:正常情況下,腹腔引流液應為黃色或淡血性,引流量 <500ML/24H ,可以是清亮或含有少量的絮狀物。腹腔引流液的異常狀況:腹腔引流液為血性, <100ML/H 或 < 500ML/24H 時,應報告醫(yī)生,繼續(xù)觀察;如果血性引流液 >100ML/H 或 > 500ML/24H 時,應立即報告,進行止血處理。當引流液黏稠、易凝固、出現(xiàn)沉淀現(xiàn)象時也應報告醫(yī)生。腹腔引流管的拔除指征:腹腔引流管一般在術后 48-72 小時拔除。如果為了預防吻合口瘺,可以在術后 4-6 日拔除,如果用于消除炎癥,可以在腹膜炎癥狀消失或超聲檢查膿腔縮小或消失,引流液減少至 24 小時 10ML 以下方可拔除。
4.4 導尿管的護理 導尿管的作用,在腹部手術特別是下腹部手術前放置導尿管,可以使膀胱空虛,不影響手術操作,防止術后尿潴留。導尿管的護理要點,除引流管的護理要求外,應重視膀胱功能的鍛煉和泌尿道感染的預防。
4.5 T 管的護理 T 管的作用,支撐膽道,防止膽道狹窄,引流膽汁和減壓,防止膽汁滲漏,引流殘余的結石,防止肝內(nèi)殘余結石脫落肝外再發(fā)膽總管結石。管的護理:除按引流管護理之外,應重視膽道周圍皮膚的護理,膽汁引流液的觀察和帶 T 管出院患者的指導。T 管引流液的觀察: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日分泌膽汁 800-1200ML ,膽汁的顏色應為黃色或黃綠色,清亮無雜質(zhì),術后 24 小時引流 300-500ML ,恢復進食后可增加到 600-700ML ,以后每日逐漸減少至 200ML 。如果膽汁突然減少或無膽汁引出,則提示引流管阻塞或脫出,如果膽汁引流過多,提示膽總管下段有梗阻,如果膽汁呈紅色則提示是膽道出血,膽道感染時膽汁則呈膿性。T 管夾管試驗:目的是判斷術后恢復情況。首先進行夾管,術后一周,膽汁量每日 200ML 時,如果患者無腹痛、發(fā)熱、黃疸時可試夾管。夾管步驟是開始每日夾閉 3-4 個小時,如無不適可全天夾管。T 管拔管的指征:在 T 管留置術后 2 周,黃疸消退,試行夾管患者沒有腹痛、發(fā)熱等癥狀發(fā)生;經(jīng)過抽血檢查,血象、血清膽紅素已經(jīng)恢復正常;膽汁引流量減少至 200ML ,而且色澤清亮時,可方可以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