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飛
摘 要:人才培養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貧困大學生人力資本對國家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現實的資助育人體系中,應通過抓好專業隊伍建設、建立動態信息平臺、加強社會支持、形成專門育人體系等途徑,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資助;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自出臺以來,我國高校已基本形成“獎、貸、助、補、減、免”的多元混合資助體系,常見形式有國家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省政府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同時,高校積極引導和鼓勵個人、企業、社會向本校設立獎助學金,共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1]。伴隨資助形式的不斷豐富,資助金額也在逐年增加,其中48%的資助金額用于貧困大學生,從資助金額比例來看,我國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工作[2]。貧困大學生,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部分智商高,卻因為家庭條件差,不僅遭受經濟生活的困擾,還容易滋生心理問題,例如自卑、敏感、孤獨、抑郁、焦慮、人際關系差等。有調查顯示,護理專業貧困生是醫學類所有專業中心理健康最差的學生。
我國大多數高校在資助的廣度上基本解決了家庭困難學生的溫飽問題,但是在資助深度和效度方面仍停留在表面。經濟資助解決了學生的物質需求,但是不能解決學生的一切需求,特別是思想教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不僅是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資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應在如何落實資助政策、如何科學管理資金、如何加強資助隊伍的執行力、如何加強學生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等方面上下功夫,使資助達到最大化效益。
一、高校資助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是指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保持積極、穩定、正向情緒的心理狀態,并能很快的適應周圍環境,使自己處在最佳狀態。心理與思想息息相關,心理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思想存在某種問題,潛藏著不可預知的風險。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普遍引起社會的關注。
習總書記指出,扶貧關鍵在“精準”,即“扶貧要扶志,更要扶智”,讓貧困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自身發展能力,這才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途徑。如果高校資助工作在貧困生認定、評定、獎勵、實施、評估等環節存在失范行為均會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調查顯示,當前高校普遍存在貧困生認定困難的問題
[3],這主要同資助對象難以確定有關。多數高校資助資源按學生比例分配給學院,學院在按一定標準分配給班級或學生,這種單一的資助形式未能立足于學生自身需求,極有可能會造成各學院間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在具體實施中,輔導員會按《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和《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以及通過觀察、同學反映了解申請對象的情況而獲得一手資料。但是個別同學在填寫《申請表》時會弄虛作假或過度夸大困難程度以及資助部門對《調查表》材料審核不嚴以及真正的貧困生由于自卑、過度自尊等心理問題不愿向他人告知自己家庭情況,從而出現非貧困生獲得受助資格,而真正的貧困生沒有被認定的情況[4]。貧困生評定方面同樣存在原則不強,持續性不強等問題。雖然堅持 “客觀、公正、公平、公開”原則進行,但是部分學院成立的輔導員+學生干部+學生代表三部分的民意評議小組,在利益上不乏部分人通過所謂的“關系”解決問題,這種“綠燈”行為對貧困生來說極為不公平。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同樣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很多貧困家庭將學生成績擺在首位,懷揣著“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期望,忽視了子女心理發展的狀態,甚至有的家長對子女接受心理幫扶持否認態度,認為小題大做。
綜上所述部分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缺失與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原因及其他原因有關。實際上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都能使高校資助工作者忽視了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教育。
二、高校資助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適
(一)通過大數據給高校資助工作者提供充足、真實的信息
資助者與資助對象之間信息不對等是目前資助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學生校內外有關大數據庫,通過數據采集、分析,精確完成對貧困學生的認定。采集貧困生經濟活動產生的數據信息,為高校精準資助打下堅實基礎;采集貧困生的具體活動數據,如基本生活保障、職業規劃需求、卓越成績需求等類別進行分析,改變了刻板的資助形式,為高校資助多樣化提供了依據,這樣采集信息綜合了多方面,不是僅憑幾張證明就確定貧困生身份。發現受助學生出現違紀亂紀行為,及時予以教育,同時進行心理健康疏導。
利用大數據建立健全貧困生的家庭-成長-學習-生活-心理多方面的動態檔案,提高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動態觀察受助對象的一切活動,既能避免同一個資助對象多次出現,也能時時關心和關懷貧困生,特別是心理不健全的貧困生。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通過“校園一卡通”及其他應用系統采集學生的數據信息,使大數據技術得到了有效的應用。
(二)加強高校精準資助的保障機制
在解決貧困生資助方面高校起主導地位,統籌安排經濟資助、心理資助和就業指導,完善資助體系。
第一,制度與技術保障。在大數據驅動下的貧困生認定主要涉及個人信息及數據應用,建立有效的信息保障制度至關重要,為了保障資助工作順利展開可以成立獨立的資助工作機構。資助機構通過專業的技術人員建立實時動態、實時監控信息化平臺,形成以高效、便捷、精準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為主的信息化的技術,避免了人工為主的低效率、缺失的信息采集。
第二,人員保障。在高校資助工作中要加強工作人員對資助流程的熟悉度、提高工作人員的信息處理技術、提高工作人員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完善工作人員培養機制,抓好專業隊伍建設。特別是心理專業知識的講授,要具有促進人全面發展這一目標,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要從受教育者現有的個性水平出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確立教育內容讓學生學到干貨,收獲真知。在此基礎上,資助工作者需要定期接受專業的心理培訓,打鐵還需自身硬。
(三)多形式開展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資助工作要想做出特色,必須構建協同化、結構化、全面化育人機制,使資助向發展型、創新型過渡,以滿足貧困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宗旨。
協同化是指貧困大學生與高校資助者確定共同目標,精準開展工作。高校貧困生是弱視群體,需要學校、家庭、個人、社會、國家多方面多層次幫扶,在工作中具體落實貧困生的心理教育,高校資助管理部門還要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并不斷做出工作上的調整。研究顯示[5]:護理專業貧困大學生中擔任學生干部的心理資本明顯優于非學生干部,班級活動、學校工作使他們的組織、領導、管理等能力得到提高,容易形成樂觀、自信的優良心理品質;有兼職經歷的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態水平高于無兼職經歷的貧困生,兼職工作不僅增加了自己的社會經歷,還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學校資助管理者應理性思考、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班委選舉和兼職工作并注意身體鍛煉,注重各種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結構化是指資助工作具有一定等級體系。目前資助金額呈現上升趨勢,村、鎮、縣、社會組織等都會對貧困生予以一定資助,部分貧困生會出現重復享受資助的問題,高校務必構建結構化機制,擴大資助范圍。
全面化是指資助者利用一切可利用手段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教育。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生本質沒有區別,但是經濟的貧困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和精神。資助者不僅要聯合國內優秀人才進行經驗交流,還要有國際視野,例如邀請國外優秀學子入校園講座、參與科研創新等;同時學校資助者積極開展針對貧困生就業的社會支持和社會保障體系,如職業生涯指導與規劃、鼓勵相關企業聘用貧困生等,減輕就業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壓力,指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要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上來,充分認識到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長期工作,清醒看到個別地方還存在不精準、不規范的問題,進一步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政策落實,努力開創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全國資助管理中心. 2015 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R]. 2016.
[2] 張遠航. 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 (01):108-111.
[3]劉王德馨.淺析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J].教育科學: 全文版: 00252-00252.
[4]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 11) : 78-80.
[5]董旭婷,江文藝,孫 敏等.大專護理貧困生心理資本與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2):1792-1798.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 護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