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蘭
創新驅動,產業鏈協同共贏未來。
進入產業發展的新時期,凝聚著科技、文化與工匠精神的優質制造,成為產業創新與價值實現的關鍵所在。于服裝而言,要實現優質制造,面料的作用不可或缺。在時尚瞬息萬變的今天,面料就是賦予服裝百變的內核。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以下簡稱“intertextile春夏面輔料展”)上,記者看到科技、設計、潮流、美學、文化、工藝等共冶一爐,來自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300家企業集中展示了其最具競爭力的面輔料產品。
據記者了解,為期三天的展會共迎來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4萬多名專業買家到場參觀采購,數量同比去年增長15%。
對此,連續多年參展的江蘇占姆士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開躍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從最初參展至今,他感覺展會的客流量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僅開展首日,我們就接待了五六百位客戶,同比去年幾乎是翻了一倍?!?/p>
而也是通過這一平臺,企業逐漸打響了占姆士現貨面料品牌的知名度,讓不少客戶一有襯衫現貨面料需求就會想到占姆士。
現場,記者就遇到一位設計師張先生,他與兩位同伴正要去占姆士看看面料。據他介紹,占姆士現貨面料沒有起訂量要求,哪怕一米、兩米也可以立即訂貨、發貨,非常適合如今個性化消費下的小批量訂單需求。
記者在展位上也看到,針對個人設計師及中小品牌企業,占姆士提供襯衫面料趨勢解讀、在線取樣等服務,特別是其私人定制面料的零裁服務,有10多個主題、100多種品質、1000多款花型可供選擇,并且是一對一服務,零延時快速發貨。

“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豐富的多樣化選擇,企業尤為注重在產品及服務上下功夫。楊開躍表示,為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品質化需求,占姆士從研發設計開始就會多方面考量面料的性價比、差異化、功能性創新等,力求產品新穎而有特色。
同樣從產品的特色化出發,廣東菜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展會上全新上線2020年春夏系列面料,其中頗引人注目的是幾款經過Q彈酶洗工藝處理的針織面料新品。其面料手感緊致飽滿,在保留天然質感的同時,表面猶如絲光般光澤,頗顯高級。
據了解,該系列面料是首次在展會上展出,而這也是菜根歷時近兩年的創新研發成果。據菜根負責人李昌德介紹,菜根專注于設計師面料的開發,始終堅持做有自己審美態度的產品?!霸谶@里,每一塊面料都有自己的風格和調性。像此次推出的面料新品打破了以往四面彈基本是梭織面料的常規,采用菜根獨有的酶洗技術,結合針織的舒適特性進行創新工藝處理,最終做出類似Q糖彈力手感的針織面料。同時,由于酶洗后產生的微妙沙爽觸感,在穿著體驗上也將給消費者帶來與眾不同的新鮮感?!?/p>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轉化生長因子β)是一種多功能的多肽類細胞因子,哺乳動物組織中存在3種TGF-β亞型:TGF-β1、TGF-β2和TGF-β3,其中TGF-β1最為重要。幾乎體內的所有細胞都能產生TGF-β并存在其受體,參與細胞的分化、增殖、轉移、形態的改變以及凋亡等,在機體的免疫調節、細胞生長和分化、腫瘤免疫等發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TGF-β1基因定位于染色體19q3,含有7個外顯子,其5ˊ端序列含有5個調控區:1個類增強子活性區,2個負調控區和2個啟動子區。
而瞄準終端消費,永新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在展位的布置上特別設計按照消費者的最終用途來擺放面料。據業務總監周波濤介紹,此舉可以更好地方便客戶采購,同時為立體化呈現面料的制衣效果,現場還設立了相應的成衣展示。


周波濤告訴記者,永新紡織主要以出口業務為主,但隨著如今歐美市場消費的整體下降,國內市場消費的日益增長,企業也開始將目光轉向內銷的開拓。據企業觀察,作為新消費需求的一股主流,綠色消費正在成為一種時尚。
也因此,企業在近年創新開發產品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面料做得越來越環保。周波濤拿起一款牛仔面料向記者介紹說,該面料創新工藝應用,同比傳統牛仔面料將用水量減少至原來的八分之一,同時又做出了牛仔特有的水洗效果。
事實上,不僅是在產品、工藝環節的創新,一些有資源優勢的企業甚至是向產業鏈延伸,從源頭進行創新開發應用。
譬如由青島新維紡織開發有限公司推出的三維導濕面料,用其總經理王遵元的話說,它將重新定義運動面料。在展會現場搭建的演示臺前,王遵元向大家逐一展示了三維導濕面料的多種功能特性,吸引了眾多專業觀眾的駐足。
可以看到,區別于一般運動面料的吸濕排汗功能,該面料高親水、強滲透、快擴散、速蒸發、超永久、無助劑。而這背后起作用的正是新維紡織的專利產品迭代?滌綸。
它是北京服裝學院張大省教授花費數十年的研究成果,有著滌綸2.0之稱。作為新型低溫易染聚酯纖維,其最大的特點是改變了普通滌綸的疏水性為親水性,做到回潮率達1.4~1.7%,不需要使用助劑整理就能永久吸濕排汗,同時還將染色溫度及定型溫度同比降低20℃左右,并做到上染率達99.5%以上,僅此一項預計就可為國家年節約15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0萬噸/年。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多年的技術出身讓王遵元格外重視產品開發。在十多年前,企業就已成立新維紡織研究院作為研發中心。如今,研究院已擁有16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8項、世界性發明專利2項,同時它還與青島學大學達成合作,成立產品研發中心。
在王遵元看來,企業家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不斷努力與創新,中國也可以做出最好的運動面料、最好的運動品牌。
在日前兩會后舉行的首個國家級大型國際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指出,中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性轉變。而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創新生力軍作用,實現產業制造從實驗室樣品到產業應用間的跨越。
令人欣喜的是,在紡織行業,類似新維紡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應用案例并不少見。譬如與黑龍江大學、東華大學和青島大學等知名院校合作,歷時8年的時間在全球首創以植物秸稈為原料生產生物質石墨烯,并率先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圣泉集團。
展會上,它重點推出由該材料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內暖?絨系列產品,從纖維到面料,再到居家生活的終端產品呈現,圣泉可謂是打造了一個健康生態的多場景材料應用解決方案。
據圣泉集團企劃與品牌發展部總經理李瑛介紹,該系列產品專為解決傳統羽絨價高、異味等痛點,通過對可再生低成本生物質資源的利用,將石墨烯功能充分展現于纖維中,以獲得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型紡織產品,具有輕薄、柔軟、保溫、抗菌、抗靜電、低溫遠紅外等多種優異功能,勢必將為服裝、家紡、戶外等防寒保暖產品的開發應用帶來全新的改變。
其實,優質制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協同創新合作。而透過intertextile面輔料展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紡織盛會,大家彼此交流、解疑答惑,把脈方向、前瞻趨勢,它就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企業向“科技、時尚、綠色”跨越邁進,積極應對未來之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