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瓊 許先成 孫艷玲 昌睿杰 李清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老年患者術后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主要表現為焦慮、人格改變、學習記憶受損等[1-2]。POCD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甚至增加遠期病死率[3],且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如何防止也缺乏有效手段。近年來研究發現,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體酪氨酸激酶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信號通路能調控神經元增殖與分化、突觸可塑性、神經遞質釋放等,在丙泊酚所致POCD中扮演重要角色[4]。異甘草素(lsoliquiritigenin,ISL)是從甘草中提取的一種黃酮類物質,具有抗炎、抗氧化[5]、抗神經元凋亡[6]、改善學習記憶等作用[7]。本研究旨在觀察ISL預處理對老齡大鼠術后認知功能及BDNF通路的影響,以進一步探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方法。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SPF級健康雄性老齡SD大鼠54 只,18~20 月齡,體重 500~600g,均由湖北醫藥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并經湖北醫藥學院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C組)、手術組(S組)、ISL+手術組(P組),每組18只。
1.2 試劑與設備 ISL由湖北醫藥學院藥學部提供(天津馬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批號:GC-20120203,規格:20mg);Western blot試劑盒(武漢塞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G2003);BDNF、TrkB 抗體(中國 biosharp公司,批號:BL003A);肌動蛋白(β-actin)抗體(武漢塞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GB1101);Morris水迷宮設備(上海欣軟科技有限公司,型號:XR-XM101)。
1.3 Morris水迷宮實驗 參照文獻[8],3組大鼠于術前5d進定位航行實驗,訓練4次/d,將水迷宮宮體均分為4個象限,水溫維持25℃左右,將逃生平臺固定于第1象限,位于水下0.7cm處,保持平臺周圍參照物恒定,通過懸于水池上方攝像頭對大鼠活動進行圖像分析處理。將大鼠置于平臺上適應30s,之后將大鼠從4個象限隨機放入水中,記錄大鼠入水到站于平臺上所需時間,即為逃避潛伏期;記錄大鼠從入水至找到平臺游過的路線長度為總路程,即為游泳距離。若大鼠60s仍未找到平臺,則將其引至平臺,在平臺停留10s,然后進行下一次訓練。取術前5d測試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術前值,分別于術后 1、3、7d再次行水迷宮實驗,記錄大鼠逃避潛伏期和游泳距離。
1.4 動物模型制備 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3ml/100g)麻醉大鼠,在其失去翻正反射后仰臥位固定大鼠,清潔消毒腹部皮膚,于肋下0.5cm處沿腹中線作一約3cm左右的縱向切口,每5min進行一次腹腔探查術(包括肝、胃、小腸、大腸),總手術時間20min,探查完成后關閉腹腔[9]。C組麻醉后不進行手術,S、P組行剖腹探查術;P組于手術前連續5d給予15mg/kg的ISL灌胃(0.5g ISL溶于0.9%氯化鈉溶液100ml),C、S組給予等量0.9%氯化鈉溶液灌胃。
1.5 Western blot法檢測海馬區BDNF、TrkB蛋白表達 分別于術后 1、3、7d水迷宮實驗結束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取其中6只大鼠處死,分離海馬組織,將腦組織進行勻漿研磨;加入蛋白裂解液,充分裂解離心后取上清液進行SDS-PAGE電泳;電泳分離后將蛋白轉移至PVDF膜上,將膜轉至含封閉液的平皿中,封閉2h;加入BDNF及TrkB一抗,室溫孵育2h;TBST緩沖液洗膜3次、每次5min,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二抗,室溫孵育2h;洗膜3次、每次5min,將膜置入顯影液,充分接觸并顯影,采用成像分析系統對顯影膠片進行分析與掃描。以目的蛋白條帶與內參(β-actin)條帶吸光度值的比值反映BDNF、TrkB蛋白的相對表達量。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水迷宮實驗數據術后各時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大鼠各時點逃避潛伏期比較 與術前比較,S、P組大鼠術后各時點逃避潛伏期均明顯延長(均P<0.01);與C組比較,S、P組術后各時點逃避潛伏期均明顯延長(均P<0.01);與S組比較,P組術后各時點逃避潛伏期均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 1。

表1 3組大鼠各時點逃避潛伏期比較(s)
2.2 3組大鼠各時點游泳距離比較 3組大鼠術前游泳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S、P組大鼠術后各時點游泳距離明顯延長;與C組比較,S、P組大鼠術后各時點游泳距離明顯延長;與S組比較,P組大鼠術后各時點游泳距離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2。
2.3 BDNF、TrkB蛋白表達量比較 與C組比較,術后各時點S、P組BDNF、TrkB蛋白表達量降低(P<0.05);與S組比較,術后各時點P組BDNF、TrkB蛋白表達量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圖 1。

表2 3組大鼠各時點游泳距離比較(cm)

表3 3組大鼠各時點海馬區BDNF、TrkB蛋白表達量比較

圖1 3組大鼠各時點海馬區BDNF、TrkB蛋白表達的電泳圖(n=6)
以往對POCD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心臟手術,近年來研究發現,在非心臟手術患者中POCD的發病率高達40%~50%,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POCD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因此預防及治療POCD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實驗通過剖腹探查術建立傷害性刺激模型,結果表明與C組比較,S、P組小鼠術后認知功能明顯降低,證實手術引起的傷害性刺激參與POCD的發生。
現代藥理表明,甘草除具有抗腫瘤、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作用外,還具有顯著的神經保護作用[10]。ISL為甘草中有效成分之一,在神經保護方面主要有抗缺血再灌注損傷[11]、抗氧化[12]、改善學習及記憶能力等作用[13]。詹春等[14]發現ISL可改善小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所致學習記憶障礙、改善異常腦血流及腦組織能量代謝,在腦缺血再灌注腦損傷中發揮保護作用。因此本實驗通過大鼠相關行為學指標檢測,深入探討ISL預處理對于大鼠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
Morris水迷宮常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方法之一,用于評估學習認知和空間記憶等行為學,且檢測老年動物認知功能減低較為敏感[15]。本研究于術前5d進行定位航行實驗,顯示各組逃避潛伏期及游泳距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證實在給予ISL預處理后,對于正常大鼠認知能力未見明顯影響。術后1、3、7d,與S組比較,P組逃避潛伏期和游泳距離明顯縮短,表明ISL預處理對于術后大鼠認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BDNF是由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等多種細胞合成和分泌的神經營養蛋白,它對參與情感和認知功能的關鍵腦區回路中的神經元的生存、生長和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6]。BDNF與細胞膜上的TrkB受體特異性結合后,可以通過激活下游信號分子促進促進神經元增殖與凋亡等,參與認知功能的調節[17]。研究發現敲除BDNF基因的小鼠,其TrkB蛋白表達明顯下降,小鼠學習能力出現障礙[18]。BDNF信號通路參與了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中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與發展,且使用TrkB激動劑激活BDNF-TrkB信號通路后,認知功能得到改善。已被證實BDNF的表達受傷害性刺激影響,炎癥因子(IL-6、IL-1β等)可以抑制神經細胞BDNF的合成和表達。阿爾茲海默癥模型中證實,ISL能有效抑制上述炎性因子的生成,上調BDNF表達[19]。因此本實驗預測ISL可通過抑制炎癥作用調控BDNF-TrkB信號通路,改善術后認知功能。實驗結果證實了該假說,通過對海馬區BDNF、TrkB蛋白含量進行了相關檢測,顯示與S組比較,P組大鼠術后各時點海馬區BDNF、TrkB蛋白表達水平明顯增加,提示ISL能夠有效增強BDNF-TrkB信號通路的活化,改善老齡大鼠術后的認知功能。
本實驗僅對創傷性刺激所致的POCD進行了相關研究,未進行BDNF-TrkB信號通路上、下游基因檢測,也未進行術后更長時間的認知功能的評估,這可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