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珂,魏丹丹
(河南省開封市兒童醫院,河南 開封475000)
病毒性腦炎是一種兒童常見疾病,是由不同病毒感染導致的軟腦膜彌漫性炎癥綜合征,嚴重威脅兒童的健康,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1]。然而由于患兒缺乏抵抗力與自制力,若要提升患兒的預后質量,則需要予以其良好的護理[2]。隨著護理知識的不斷豐富,目前臨床護理人員多使用整體護理干預,不僅能夠獲得顯著的護理效果,使患兒擺脫病痛,同時能夠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疏導,獲得家長與患兒的共同配合[3]。筆者探討整體護理干預在小兒病毒性腦炎中的應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開封市兒童醫院收治的78例病毒性腦炎患兒,基于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12歲,平均(7.1±4.9)歲;病程2~15 d,平均(8.5±0.1)d。觀察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3~12歲,平均(7.5±5.1)歲;病程3~15 d,平均(9.1±0.1)d。實驗室檢查顯示患兒的腦脊液壓力較高,腦電圖呈現為彌漫性高幅慢波或局灶性慢波。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于病毒性腦炎的相關標準[4];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存在腦實質損害的癥狀及體征。
1.3 納入標準 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存在發熱、頭痛、嘔吐、嗜睡、哭笑無常與失眠等異常精神狀況;未患有其他顱腦損傷癥狀。
1.4 排除標準 有嚴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者;有先天性顱腦疾病者;無法積極配合護理者。
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常規檢查,依據檢查結果予以患兒相關藥物,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除此之外,指導患兒相應的飲食與運動等。
2.2 觀察組 予以整體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對患兒的監測。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兒的巡視,以便及時了解其體溫、脈搏、呼吸與血壓等的變化;確認患兒前囟的飽滿與緊張程度,以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心電圖監測。②加強對高熱的護理。患兒多會出現高熱,為避免對患兒造成不良影響,護理人員需要使用物理方式對其進行降溫,如使用乙醇擦身等;若患兒體溫無法有效下降,則需要服用相關的藥物,確保其降至正常體溫。③加強對驚厥抽搐的護理。患兒在患病初期會產生驚厥抽搐,嚴重影響正常呼吸,因此護理人員要將患兒頭部偏向一側,并將壓舌板放置于其口中;同時對患兒進行吸痰處理,避免患兒發生誤吸而產生肺炎;若有必要,患兒需服用適當的鎮靜藥物。④加強對昏迷的護理。若患兒發生昏迷狀況,護理人員要及時讓患兒去枕平臥,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確保呼吸的順暢,并且定時對其拍背翻身,以免發生誤吸現象。⑤對患兒家長進行心理護理。由于病毒性腦炎病程較長,加之該疾病較易遺留后遺癥,對患兒的健康產生持續性的不良威脅。因而患兒家長易產生嚴重的不良心理情緒及自憐感與罪惡感,因此護理人員需要與患兒家長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耐心傾聽家長的自述,從而有效消除其不良心理,以便能夠積極面對實際情況;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指導家長多對患兒予以精神鼓勵,并帶領患兒參加社會娛樂活動,改善患兒的心理情緒,使其樹立堅定的康復信心。⑥加強飲食護理。為提升患兒的免疫力,護理人員需要為患兒制訂嚴格的飲食方案,使其多食用富含蛋白與維生素的食物,并減少糖類與脂肪的攝入量,如使患兒食用滋腎養肝、健脾養胃的食物。同時還需要告知家長患兒應多飲水,促進藥物的代謝。⑦指導患兒進行適當的康復鍛煉。康復鍛煉能有效地恢復患兒肌群功能與運動協調能力,并緩解其痙攣癥狀,護理人員要指導患兒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患兒無法正常翻身,護理人員可將需要翻動側下肢呈彎曲姿勢擺放,利用屈腿帶動身體進行翻轉。在進行康復鍛煉過程中,護理人員與家長也可使用玩具吸引患兒的注意力,以緩解其疼痛。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與體質情況獲得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與體質情況有所緩解;無效:臨床癥狀與體質情況未緩解。
3.2 家長滿意度 十分滿意:患兒家長完全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案與護理態度;基本滿意:患兒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案與護理態度;不滿意:患兒家長無法接受護理人員的護理方案與護理態度。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4.456,P=0.000<0.01)。見表1。

表1 兩組病毒性腦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家長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3.949,P=0.000<0.01)。見表2。

表2 兩組病毒性腦炎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例(%)]
病毒性腦炎病毒具有較快的繁殖能力,能直接破壞神經組織,從而導致患兒出現較大的不良反應。為改善患兒的病情,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需要予以有效的護理。以往的常規護理模式,僅限于對患兒進行對癥處理,不能實現對患兒的全面照顧,因此無法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目前臨床護理人員采用整體護理干預,包括對患兒的飲食、不良反應、對患兒家長的護理等,能實現對患兒的全方面護理,并有效消除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從而使患兒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研究顯示,采取此種護理模式,患兒能夠安全度過危險期,消除患兒家長不良心理,進而輔助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護理,最終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5]。本研究結果顯示,患兒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高達94.87%,家長的滿意度高達97.44%,主要原因在于整體護理模式可以為患兒提供全方位的護理照顧,并且能夠協助家長擺脫自憐感與罪惡感,進而為患兒提供更多的精神鼓勵,使其樹立堅定的康復信心,最終提升患兒的護理效果。孫華娟等[6]予以患兒整體護理干預,治愈56例,好轉5例,僅1例留有癲癇后遺癥,患兒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縮短,與本研究研究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小兒病毒性腦炎,不僅能提升患兒的臨床療效,同時能提升家長的滿意度,可作為今后護理該類患兒的首選模式。但是,臨床護理人員仍需要對整體護理模式進行研究,以使其更廣泛地在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