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梅,王淑紅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021008)
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常見的病證,占腸梗阻發生總數的40%~60%[1]。本病發病后腸管形態及功能發生變化,可導致一系列病理性改變,嚴重者可出現生命危險[2]。目前臨床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方法主要為支持療法、經鼻管或肛管減壓引流法等,但上述治療方法臨床療效不理想,且由于需要長時間禁食,不僅增加了腸道感染的風險,更可能引發敗血癥等危急重癥,最終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筆者采用指按聯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行腹部手術且術后出現粘連性腸梗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闌尾炎術后25例,胃切除術后3例,膽道術后2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2~68歲,平均(41.75±10.13)歲;病程1~6 d,平均(2.35±1.14)d。對照組闌尾炎術后23例,胃切除術后4例,膽道術后3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8~69歲,平均(42.71±11.96)歲;病程2~7 d,平均(2.47±1.52)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臨床癥狀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外科學》中粘連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4]。①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②體檢: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壓痛或輕度肌緊張,無腹膜刺激征;叩診呈鼓音;聽診可聞及氣過水聲及腸鳴音亢進。③腹透或立位腹X平片示均有液氣平面或氣脹腸袢。
1.3 納入標準 認知正常,且本次發病在72 h內者;年齡大于18歲,且小于80歲;患者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病情危重、存在重度認知障礙及意識障礙者;具有手術指征或合并其他急腹癥者;不能接受治療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①禁食水、補液、胃腸減壓、維持電解質及體內酸堿平衡等常規對癥治療。②給予氯化鈉溶液150 mL灌腸,每日1次。③給予氨曲南(海口市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760)進行預防性抗生素抗感染治療。④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共治療3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入指壓揉按雙側足三里,聯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療法,具體操作如下。①指壓揉按雙側足三里:參照《經絡腧穴學》[5]中足三里定位;醫者以右手拇指指腹為著力點,在患者足三里處用力垂直按壓,使患者出現酸脹感為佳,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時間5 min,雙側足三里均按上述方法施術。②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患者取仰臥位,雙側足三里常規消毒,取2 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1 mg(上海信誼金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770),直刺,快速進針3 c m,行提插手法,待患者出現酸麻重脹得氣感后,回抽無回血,緩慢將藥液注入穴位,每穴位注射0.5 mg。上述治療每日1次,共治療3 d。
3.1 觀察指標 腹脹癥狀改善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自行排便時間(即腸麻痹緩解時間)及進食固體食物時間。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肛門有自主排氣排便,癥狀及體征消失,腹部X線檢查正常;有效:腹痛腹脹減輕,肛門有自主排氣排便,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腹部X線僅見腸管輕度擴張;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無變化,或病情加重,需手術治療[6]。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粘連腸梗阻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h±s)

表1 兩組腸粘連腸梗阻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首次進食時間觀察組 30 47.15±21.48△ 89.14±47.85△ 124.01±57.41△對照組30 102.75±42.78 142.47±63.14 245.10±89.73
(2)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兩組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療效比較(例)
研究表明,粘連性腸梗阻的病因多為消化系統手術、胃腸道的炎性刺激、各類消化系統感染及其他不明病因的疾病所致[7],其致病機制與腸道上控制腸蠕動的神經損傷或出現外在壓迫而致腸道無法有效蠕動有關[8]。粘連發生的機制主要為機體內纖維增生導致的炎癥反應,腹膜內有大量吞噬細胞,當腹腔內臟器出現損害時,吞噬細胞釋放大量炎性因子、遞質引發炎癥反應,出現腹腔局部水腫、充血,并產生組胺,大量纖維素滲出細胞外并且沉積形成網絡狀物質,進而出現腸粘連、腸梗阻[9]。
中醫認為,本病的產生是因為術后創傷導致體內瘀血內生,阻礙于經絡臟腑之間,使氣血不能通暢運行,臟腑氣機出現通降失調,發為本病[10]。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為胃經的下合穴,胃與大腸相連接,所以廣泛應用于治療胃腸腑病[11]。新斯的明為膽堿酯酶抑制劑,可在抑制膽堿酯酶生成的同時,激動骨骼肌運動終板受體,增強胃腸道平滑肌收縮,臨床常用其治療術后腹脹及動力性腸梗阻[12]。通過揉按足三里及對足三里進行穴位注射,結合中西醫治療的理論優勢,使經絡學說與藥理學作用充分結合,達到調節患者胃腸道功能,促進胃腸道蠕動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指按聯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胃腸功能,降低消化系統臟器功能衰竭的發生率,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數,且無不良反應,操作安全,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