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林
(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523808)
痛風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多因患者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累積過多,引起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軟骨、軟組織及腎臟中,造成組織發生異物炎性反應。其癥狀常反復發作,且病程較長。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日常飲食結構變化較大,是造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人數逐漸上升的因素之一[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最常見的早發癥狀,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關節腫、脹、紅、熱、痛等,以第1跖趾關節發病率最高,也可見于足踝、膝、腕、指關節。本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本研究分析了中藥內服聯合刺血療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東莞市松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46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3例。研究組23例,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齡28~66歲,平均36.8歲;初次發病者8例,復發者15例;病程1~5 d,平均1.47 d。對照組23例,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齡26~70歲,平均37.3歲;初次發病者10例,復發者13例;病程0.5~4 d,平均1.53 d。
1.2 診斷標準 參考美國風濕病協會編制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分類標準[2]:①關節滑液存在特殊性尿酸鹽結晶。②經偏正光顯微鏡或化學法確定痛風石中存在尿酸鹽結晶。③包含以下所述其中6項內容:發作次數>1次;24 h內達到炎性反應的高峰;患有單關節炎;關節變紅;單側第1跖趾關節受到影響;第1跖趾關節可見腫痛;單側跗骨關節受到影響;患有高尿酸血癥;檢查出可疑痛風石;X線顯示存在無骨侵蝕的骨皮質下囊腫;X線顯示出現不對稱關節內腫脹;發病時,微生物培養關節滑液顯示陰性。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年齡在18~70歲;依從性好,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伴有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化膿性或創傷性關節炎者;有消化道潰瘍、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礙者;有嚴重內臟功能不全者;哺乳期或妊娠期者,體質虛弱不宜施用放血療法者;關節附近出現感染和破損、對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及無法接受放血療法者。
2.1 對照組 給予中藥內服治療(泄化濁瘀湯合四妙散加減)。藥物組成: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各30 g,威靈仙、秦艽、澤瀉、赤芍、澤蘭、黃柏各15 g,土鱉蟲、牛膝、蒼術各10 g。關節灼熱甚者加忍冬藤、知母、牡丹皮;關節腫脹甚者加百合、車前子;關節痛甚者加地龍、延胡索。年老體弱或反復發作痛風者,為避免本方攻伐太過,可配伍益腎強身之品,如杜仲、桑寄生。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用1次。如果使用中藥顆粒劑袋裝劑型,要轉換相應劑量。治療1周。
2.2 研究組 采用中藥內服(同對照組)聯合刺血療法治療。刺絡放血: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釋說明,以免患者產生緊張、恐懼情緒,如果出現暈針和暈血等現象,需要依據針刺意外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置。選取有紅、腫、熱、脹、痛關節的痛點1~2個及關節周圍怒張的淺表靜脈1~2處。具體操作:醫生需要在放血開始前通過用手拍打的方式促進刺血部位的充血和血脈露張。常規消毒后,迅速在血管和痛點處將5號注射針頭刺入,針頭拔出后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避免到達出血量前出血口凝固,無須按壓,令其自行凝固。放血結束后清潔、消毒局部皮膚,預防感染。刺血治療隔日1次,一般治療3次。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要求戒酒、戒煙,禁食高嘌呤食物及含糖類飲料[3]。多飲水,注意休息,避免勞累,盡量減少患肢活動。
3.1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患者治療前后關節疼痛程度。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患者關節紅腫熱脹痛全部消失,能正常活動;顯效:患者關節紅熱痛消失,仍有輕度腫脹,可以正常活動;好轉:患者關節仍有輕度腫脹痛,基本可以正常活動;無效:患者關節紅腫熱脹痛感未發生變化,且活動較困難[5]。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10,P=0.040<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研究組 23 9.51±1.29 3.18±1.40△▲15.950 0.000對照組 23 9.47±1.33 6.01±1.55△ 8.120 0.000 t值0.100 6.500 P值0.918 0.000
古代中醫著作對痛風病因的論述有因血熱遇風、寒、濕而使濕濁凝滯阻于經脈者,如《格致余論》中所言:“痛風者,大率是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在這之后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有因風寒濕郁久化熱者,如林佩琴《類證治裁》載:“痛風……一開始因風寒濕郁痹陰分,時間久了就會化熱攻痛,到了夜晚更加劇烈。”有因臟腑熱毒攻于手足者,如《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言“熱毒氣由臟腑出,影響到手足,手足就會變得熱、赤、腫、疼痛”。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痛風是由于濕熱濁毒流注關節,瘀阻經脈所致[6]。綜上分析,痛風發作期的階段性病機就是熱毒濕濁瘀阻經脈,導致關節紅、腫、熱、痛。本文所用方法針對該病病機,內外合治,清熱解毒,化瘀泄濁,使熱毒濕濁同時從內、外排出。內治方藥為泄化濁瘀湯[6]合四妙散加減,方中土茯苓、萆薢、薏苡仁、澤瀉、威靈仙、秦艽祛濕排濁;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取四妙散之意,清熱燥濕,舒筋壯骨;赤芍、澤蘭、土鱉蟲活血化瘀。關節灼熱明顯時加忍冬藤清熱解毒,疏通經絡,清熱解毒,加牡丹皮、知母清熱涼血;痛甚時加地龍、延胡索止痛;腫脹明顯時加百合、車前子,增強解毒利尿之功;體虛者加杜仲、桑寄生補肝腎。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尿泄濁、舒筋壯骨的功效。外治方法是從瘀阻絡脈處刺絡放血,使熱毒瘀濁直接泄出,具有通經活絡、清熱止痛、祛瘀泄濁的功效。
中藥內服或刺血方法治療痛風的療效及機制在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威靈仙、蠶沙能溶解尿酸;薏苡仁、澤瀉、車前子能促進尿酸排泄;澤蘭、當歸能抑制尿酸合成;百合含有秋水仙堿,可以緩解炎癥,減輕疼痛[7-8]。研究表明,清熱解毒除濕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與秋水仙堿相仿,均可有效改善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且效果未見差異;二者的不同之處為秋水仙堿無降尿酸之效,但清熱除濕法內外合治則具備此功效,臨床也未見不良反應[9]。實驗研究證實,阿是穴刺血鎮痛的主要機制是有效抑制了DA、K+及5-HT等疼痛介質[10]。另有研究認為,刺血療法可使帶有致痛物質的血液流出體外,同時血液流出產生的負壓可使新的血液流入疼痛部位,使疼痛部位致痛物質的濃度得到稀釋,減輕疼痛,改善局部微循環[11]。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藥內服聯合刺血方法的療效及關節疼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單純服用中藥治療,證實兩種方法同時使用,既可從內清熱解毒,泄除臟腑濕濁,又可通經活絡,從外清除經絡中的瘀濁,取得協同作用,增強臨床療效及止痛效果。此法易于實施,效果顯著,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