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民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 太原030001)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屬于血液系統中的一類惡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如果患者及時接受化療,病情基本能夠得到緩解,但緩解后復發的可能性較大[1]。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對維A酸片的敏感性較高,臨床多選擇化療與維A酸片聯合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實施誘導緩解和維持治療。復方黃黛片屬于中藥制劑,能夠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細胞凋亡,并且能夠促使維A酸片應用效果提升,有活血益氣的效果。本研究選取60例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回顧性分析了復方黃黛片、維A酸片聯合化療在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科收治的60例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3~58歲,平均(35.28±10.36)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5~59歲,平均(35.59±10.14)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有關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超過18歲;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或臟器功能障礙者;治療依從度差、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者。
兩組患者在維持治療期間均選擇維A酸片(山東良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94)、注射用鹽酸柔紅霉素(Actavis Italy S.p.A.,注冊證號H20100552)聯合方案實施誘導緩解治療。維A酸片按照每日30~60 mg劑量口服,持續治療2~4周;柔紅霉素按照每日45 mg/m2劑量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均勻后實施靜脈滴注,每日1次,持續治療3 d。通過檢測如果顯示PML-RARα融合基因陰性、腦脊液正常、細胞學形態正常,則選擇地塞米松(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3)、甲氨蝶呤(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阿糖胞苷(Actavis Italy S.p.A.,注冊證號H20100594)進行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預防治療。
2.1 對照組 在維持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巰嘌呤片(陜西興邦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1058)、甲氨蝶呤序貫治療。其中甲氨蝶呤劑量每次30 mg,每周1次;巰嘌呤劑量為50 mg,每日2次。1個周期需要持續治療75 d,共治療6個周期。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方法與用藥周期同對照組)聯合復方黃黛片(天長億帆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788)治療。復方黃黛片每日3次,每次10片;1個周期需要持續治療1個月,周期間隔1個月。治療時間同對照組。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首次完全緩解時間、血紅蛋白(Hb)及血小板計數(PLT)開始回升時間。對兩組患者進行持續長期隨訪,隨訪開始時間為患者首次完全緩解之日,隨訪終止時間為2017年12月,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的死亡率、無復發生存時間及總生存時間。其中無復發生存時間判斷標準為首次完全緩解之日,直到出現復發的間隔時間;總生存時間判斷標準為首次完全緩解之日,直到死亡的間隔時間。比較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首次完全緩解時間及Hb、PLT開始回升時間觀察組首次完全緩解時間、血紅蛋白及血小板計數開始回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療后首次完全緩解時間及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開始回升時間±s)

表1 兩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療后首次完全緩解時間及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開始回升時間±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首次完全緩解時間(月)Hb開始回升時間(d)PLT開始回升時間(d)觀察組 30 2.65±0.59△ 20.19±4.95△ 19.13±3.58△對照組 30 5.32±0.79 28.43±5.64 29.64±5.66 t值14.831 8 6.014 3 8.595 5 P值0.000 0 0.000 0 0.000 0
(2)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無復發生存時間及總生存時間均明顯長于對照組,觀察組隨訪期內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隨訪期間生存時間及死亡率比較±s)

表2 兩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隨訪期間生存時間及死亡率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 30 19.38±3.31△ 31.86±4.25△ 3(10.00)組別 例數 無復發生存時間(月)總生存時間(月)死亡率[例(%△對照組 30 11.08±2.19 20.18±2.46 10(33.33)t值/χ2值11.454 3 13.027 7 4.811 8 P值0.000 0 0.000 0 0.028 3
(3)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00 0,P=0.007 3<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是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亞型之一,容易因凝血功能嚴重障礙出現顱內出血而死亡,由于染色體異常使PML-RARα融合基因形成,對蒽環類藥物、維A酸片的敏感性非常高[3]。在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維持治療過程中,應用較多的藥物包括甲氨蝶呤及維A酸片,不過該類藥物使用后還是有少數患者復發,復發后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臨床治療時存在更高的難度,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病情的預后[4]。
分析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誘導緩解治療后出現復發的影響因素如下。首先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在得到首次完全緩解后,沒有給予足夠的鞏固治療;其次認為是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存在耐藥性,對其造成一定影響,也考慮由于治療藥物使用缺乏足夠的有效性;最后認為是沒有做好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防治工作[5]。由于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復發后存在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必須注重鞏固治療后的持續性維持治療,臨床研究認為可以將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的藥物加入維持治療中。在臨床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治療中,有學者嘗試應用復方黃黛片聯合化療、維A酸片的綜合治療方法,目的是提升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的殺滅有效性,減少疾病復發,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復方黃黛片藥物組成包括太子參、丹參、青黛、雄黃,其中雄黃中的四硫化四砷成分能夠對K562、NB4、HL-60等白血病細胞的凋亡起到誘導作用,雄黃和青黛聯用使凋亡誘導效果更突出;太子參、丹參可以使砷劑強化對APL細胞的抑制作用,并且發揮生血益氣的效果[6]。另外,維A酸片可以結合PML-RARa,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的分化及成熟起到誘導作用,與復方黃黛片聯用起到協同治療效果,減少耐藥性的產生,有助于減少不良反應[7]。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聯合治療能夠提高用藥的安全性;觀察組治療后無復發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均長于對照組,觀察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聯合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情況;觀察組首次完全緩解時間、Hb及PLT開始回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證實聯合治療對患者體征狀況有明顯的改善。
綜上所述,在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治療中聯合應用復方黃黛片、維A酸片和化療,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不良反應少,患者體征狀況改善更明顯,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