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謙,張志杰,馬亞秋,段靚鈺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結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P)是由結核桿菌進入機體后發生免疫反應,而引起的胸膜滲出性炎癥,臨床較為常見,采取正確且及時治療后,患者預后較好,但若病程遷延可致胸膜粘連、包裹,造成營養不良等,進而影響預后[1]。目前,胸腔抽液、抗結核藥物是西醫臨床治療TP的主要手段,為了進一步提高療效,促進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改善,臨床主張以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TP[2-3]。中醫古籍中無TP病名記載,但根據其癥狀、體征應歸于“懸飲”范疇,患者素體虛弱,或有慢性疾病,致使脾肺氣虛,脾失運化、肺失宣降而致氣血運行不暢,水液代謝失調,飲留胸脅,故氣滯血瘀為懸飲主要的病因病機,治以活血化瘀通絡為法。本研究選取72例TP患者,分組探討化瘀通絡湯聯合生脈注射液治療TP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TP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27~65歲,平均(46.25±15.14)歲;病程5~14 d,平均(9.12±3.27)d;左側胸腔積液17例,右側胸腔積液19例。對照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5~66歲,平均(45.79±16.01)歲;病程6~14 d,平均(9.21±3.15)d;左側胸腔積液18例,右側胸腔積液18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 伴有發熱、胸痛、胸悶、咳嗽等臨床表現;經CT、X線片等影像學檢查顯示有胸腔積液征象;抗結核抗體呈陽性;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TP的診斷標準[4];病程≤14 d;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合并胸膜間皮瘤、支氣管胸膜瘺或癌性胸腔積液者;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兩組均給予臥床休息、胸腔穿刺抽液、抗結核藥物等常規治療。
2.1 對照組 給予生脈注射液(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1020241)治療。將60 mL生脈注射液與250~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稀釋后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2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化瘀通絡湯治療。藥物組成:紅花15 g,赤芍15 g,威靈仙15 g,地龍15 g,枳殼12 g,醋沒藥10 g,當歸10 g,醋乳香10 g,川牛膝10 g,川芎10 g,防己9 g。每日1劑,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兩組發熱消退時間、胸水消失時間及胸悶消失時間;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兩組胸膜厚度及胸水含量。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無胸腔積液及胸膜肥厚;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X線片顯示肋膈角變鈍,有少量胸腔積液,無需行穿刺抽液;無效: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基本無改善,X線片顯示肋間隙變窄,有少量胸腔積液,胸膜明顯肥厚[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發熱消退時間、胸水消失時間及胸悶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發熱消退時間 胸水消失時間 胸悶消失時間觀察組 36 4.81±1.23▲ 7.74±1.21▲ 5.69±1.42▲對照組 36 6.42±1.44 12.23±2.43 8.96±1.37 t值 5.101 9.924 9.944 P值 0.000 0.000 0.000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7.78%(χ2=4.181,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胸膜厚度、胸水含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胸膜厚度、胸水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胸膜厚度及胸水含量均較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且觀察組胸膜厚度小于對照組(P<0.05),胸水含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療前后胸膜厚度及胸水含量變化比較
TP是呼吸內科常見的反應性疾病,若其病情持續發展未得到有效控制,極易引起胸膜增厚、包裹性積液、支氣管胸膜瘺等嚴重并發癥,進而影響患者預后。
生脈注射液是提取于紅參、麥冬及五味子的中藥注射劑,其中紅參大補元氣,益氣攝血;麥冬潤肺止咳,生津止渴;五味子滋腎,斂肺,生津。三藥合用,共奏復脈固脫、益氣養陰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生脈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5],可通過促進血流動力學改善而使胸水吸收,促進疾病良好轉歸,進而改善胸膜肥厚癥狀。TP屬于中醫“懸飲”范疇,《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有云:“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中醫認為懸飲發生主要由于腎、脾、肺功能失衡,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水濕停留而引起,治療以健脾利濕、化瘀通絡為法。臨床研究指出,活血化瘀藥治療TP有利于控制炎癥反應,清除胸腔積液,同時可促進胸水吸收,防止胸膜肥厚及粘連[6-7]。本研究中,觀察組發熱消退時間、胸水消失時間及胸悶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化瘀通絡湯聯合生脈注射液治療TP可取得顯著效果,可促進臨床癥狀緩解與改善。本研究自擬化瘀通絡湯中,紅花活血通經,散瘀;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地龍通絡平喘,清熱定驚;枳殼行痰消積;醋沒藥散瘀定痛;當歸補血活血;醋乳香調氣活血;川牛膝逐瘀通經;川芎活血行氣;防己祛風止痛,利水消腫。上藥合用,共奏利水消痰、通暢血絡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胸膜厚度、胸水含量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化瘀通絡湯聯合生脈注射液治療TP,有利于消除炎癥反應,減少滲出,促進胸水吸收,改善胸膜厚度。
綜上所述,化瘀通絡湯聯合生脈注射液治療TP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