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虎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醫院,河南 開封475000)
單純性肋骨骨折是一種以局部微腫疼痛、深呼吸時疼痛加劇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外科疾病。若未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可加重局部疼痛,延長康復進程。針對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臨床多以止痛、固定、預防肺部感染為治療原則。肋骨帶外固定為臨床常用的固定方式,用于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有助于減少骨折斷端活動,緩解疼痛,但單一采用肋骨帶外固定療效有限[1]。血府逐瘀湯因具有療效佳、作用時間長、多靶點等作用,在骨科疾病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2]。中醫認為,肋骨骨折會損傷內臟器官,造成脈絡受損,血瘀氣滯,誘發腫脹疼痛,故治療需采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湯為理血劑,主治胸中血瘀證,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本研究給予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肋骨帶外固定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開封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2例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1例。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21~74歲,平均(48.94±3.2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22~75歲,平均(47.62±2.41)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經胸部三維重建及胸部CT確診。②胸壁擠壓征陽性。③患者知曉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曉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進行性血胸者。②開放性骨折者。③嚴重氣胸者。④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有抗凝藥物使用史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吸氧、抗生素治療,同時給予超聲霧化、鎮痛等輔助性治療。
2.1 對照組 給予肋骨帶外固定。患者取坐位,抬起雙臂,術者將肋骨帶兩端分別從患者背部經腋下繞至胸前,兩條肋骨帶固定點位于鎖骨中線與背部對應位置,將骨折部位放于肋骨帶內并拉緊肋骨帶,松緊度以兩背帶拉緊為準,共治療14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組方:川牛膝15 g,生地黃15 g,當歸15 g,枳殼15 g,桔梗12 g,紅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柴胡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桃仁10 g,炙甘草3 g。便秘者去桔梗、枳殼,加生大黃3 g,丹參20 g,車前子20 g(包煎),牡丹皮10 g;濕熱甚者去桔梗、枳殼,加白術15 g,蒼術15 g,炒薏苡仁20 g。每日1劑,水煎煮,取汁5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共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兩組疼痛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②治療前及治療3、7、14 d后兩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評估,滿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③治療前及治療3、7、14 d后兩組腫脹程度。根據《中華風濕病學》中腫脹指數評分進行評價[3],包含重度腫脹(3分)、中度腫脹(2分)、輕度腫脹(1分)、正常(0分)。
3.2 結果
(1)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疼痛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2)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7、14 d后,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3 d后 治療7 d后 治療14 d后觀察組 41 8.64±0.47 7.21±0.38△ 4.22±0.36△ 1.97±0.61△對照組 41 8.69±0.42 8.24±0.65 6.23±0.45 4.11±0.22
(3)腫脹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腫脹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7、14 d后,觀察組腫脹指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單純性肋骨骨折患者腫脹指數評分比較(分,x±s)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單純性肋骨骨折發生率約占胸部創傷總數的60%[4],可能是由于第4~7肋骨較長,固定相對困難,該部位骨折發生率較高。既往臨床多采用肋骨帶外固定治療單純性肋骨骨折,具有以下優勢:取材便捷,操作簡單,易調節;可最大限度避免膠布引起的過敏反應;符合胸廓生理及動靜結合固定原則[5]。但僅采用肋骨帶外固定治療難以達到臨床預期,患者治療依從性差,不利于骨折愈合。中醫認為,單純性肋骨骨折易導致機體靜脈挫傷,血脈破裂,瘀血內停,氣滯血瘀,經絡受阻,從而引起功能障礙、腫脹、疼痛等癥狀。因此,中醫提出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法治之。血府逐瘀湯方中當歸、赤芍、紅花、川牛膝、桃仁活血祛瘀;當歸、生地黃祛瘀養血;柴胡、桔梗、枳殼調暢氣血;川楝子、延胡索止痛、行氣、活血;炙甘草調和諸藥。藥物共同發揮止痛行氣、行血祛瘀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7、14 d后,觀察組VAS評分及腫脹指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肋骨帶外固定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能有效減輕疼痛、腫脹等癥狀。同時血府逐瘀湯還可改善微循環,提高代謝產物清除能力及壞死組織、炎癥吸收能力,使骨折斷端鈣、磷離子沉積,從而生成大量硫酸軟骨素及膠原,加快鈣化速度,提高骨痂質量及骨痂抗折力,縮短骨折愈合時間[6-8]。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骨折愈合時間、疼痛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肋骨帶外固定與血府逐瘀湯聯合治療單純性肋骨骨折,可加快骨折愈合,縮短康復進程,可緩解疼痛,減輕腫脹,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