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東方
(河南省南召縣中醫院,河南 南陽474650)
腦梗死恢復期是急性期到后遺癥期的過渡階段,是決定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改善的關鍵時期,因此,在腦梗死恢復期進行有效干預,以期改善患者預后[1]。但常規西藥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療效有限,停藥后病情易反復發作,限制其臨床應用。近年來中醫藥憑借療效佳、不良反應少、多靶點等優點,在腦梗死恢復期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該病產生的根本原因為心、肝、腎功能失調,加上邪氣阻滯經絡,導致機體氣血失常,故治療需以通經活絡、益氣活血為主。芪龍通絡湯是由補陽還五湯化裁而成,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氣虛血瘀、經脈痹阻之缺血性中風。醒腦開竅針刺法為中醫特色治療方法,通過針刺三陰交、極泉等穴位調節心、肝、腎功能,加快患者康復。本研究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芪龍通絡湯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南召縣中醫院腦病科收治的69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4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3~81歲,平均(58.96±4.32)歲;合并疾病:高血壓病16例,高脂血癥11例。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2~80歲,平均(59.27±3.84)歲;合并疾病:高血壓病20例,高脂血癥9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納入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診斷標準[3];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均自愿參加。
1.3 排除標準 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其他出血疾病者;全身急慢性感染者;近期接受抗凝、溶栓治療者;意識障礙者。
2.1 對照組 給予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低顱內壓、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常規西藥治療。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芪龍通絡湯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①芪龍通絡湯組方:生地黃50 g,黨參片15 g,酒炙丹參15 g,雞血藤10 g,桃仁10 g,醋沒藥10 g,當歸尾10 g,醋乳香10 g,牛膝10 g,赤芍10 g,川芎10g,紅花10 g,地龍10 g,三七粉6 g(沖服),炙甘草5 g,冰片0.3 g。水煎煮,取汁3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②醒腦開竅針刺法選穴:人中,雙側三陰交及內關,患側極泉、委中及尺澤。三陰交采取斜刺并用補法行針;人中采取斜刺并用瀉法行針;委中、內關、極泉、尺澤采取直刺并用瀉法行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HSS)評估,分值越低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②采用血液流變儀檢測治療前后兩組紅細胞壓積、血小板黏附率、血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NI HS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NI 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NI 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35 19.22±2.36 9.41±1.35△▲ 2.346 0.000對照組 34 18.96±2.83 14.44±2.10△ 7.478 0.000 t值 0.395 11.870 P值 0.693 0.000
(2)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沉、紅細胞壓積、血小板黏附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各項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腦梗死具有治愈率低、致殘率高的特點,僅采取常規西藥治療無法達到臨床預期效果,給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中醫藥在腦梗死恢復期的應用價值得到臨床肯定,但關于選取何種中藥治療臨床尚無統一定論。
中醫認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氣血已傷,氣虛血行乏力,血脈痹阻導致半身不遂,日久難復。《醫林改錯》記載:“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為瘀。”可見中風病為血瘀與氣虛并重。因此,中醫提出以通經活絡、益氣活血作為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原則。芪龍通絡湯方中重用黨參、生地黃,以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通絡祛瘀;酒炙丹參、當歸尾具有活血、養血、化瘀的功效;佐以醋沒藥、赤芍、紅花、醋乳香、桃仁、川芎、雞血藤、牛膝、三七粉、冰片等,發揮活血散瘀、補肝腎、開竅醒神的功效;炙甘草調和諸藥。多藥配伍,共奏活血益氣、通經活絡之功。研究表明,通過針刺治療反復刺激外周感覺神經,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建立新的神經功能區,在腦梗死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4]。有學者指出,在腦梗死患者病情穩定后及時采取醒腦開竅針刺法,能最大程度減少后遺癥的發生風險[5]。醒腦開竅針刺法選取尺澤、內關、極泉、人中、委中等穴位,并借助不同針刺及補瀉手法,起到調和氣血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I 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兩者聯合應用能減輕血管壁炎癥反應,調節氧自由基代謝,增加腦組織血流量,減輕缺血再灌注對神經元的損傷,從而使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得以恢復。此外,芪龍通絡湯可改善腦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流動力學,促使腦組織再生及修復,故治療后觀察組紅細胞壓積、血小板吸附率、血沉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兩者聯合應用能有效調節血流動力學指標。
綜上所述,芪龍通絡湯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法用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可改善神經功能,調節血液流變學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