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佳 李關平 劉勝敏
畜禽產生的污水,經厭氧發酵后,形成沼氣和沼液,可用于養豬場發電和給農作物施肥;再經工藝處理,污水變為再生水,回流養豬場循環利用。這是記者在海墾畜牧集團旗下養豬場看到的情景。
近年來,海墾畜牧集團共投入2500余萬元用于雨污分流、污水工藝處理、種養結合等環保設施建設,有效解決了養豬場的污水處理問題。如今,該集團已基本實現畜禽污水零排放、資源循環再利用,構建了生態產業鏈。
1無害處理 綠色養豬有妙招
養豬場產生的廢水如何處理,是行業內存在的一個難題。海墾控股集團下發的《關于加強墾區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發展的決定》中明確要求,要堅持“生態第一、環境第一”的原則,加大對畜牧養殖業等企業的排污治理力度,確保廢水達標排放。
作為大型國企,海墾畜牧集團年出欄生豬約15萬頭,正在積極推進全省畜牧產業轉型升級,扛起保障海南“肉籃子”的責任擔當。在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的同時,該集團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多次找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相關專家,通過多年的摸索及反復試驗,總結出較為科學合理的污水處理模式,并在旗下養豬場推廣運用,”海墾畜牧集團安全環保部經理陳冬華告訴記者。
如今,走進海墾畜牧集團的任一家養豬場,都可以看到一套成熟的污水無害化處理模式:污水經過設備處理后,形成沼氣、沼液和沼渣。其中,沼氣可用于養豬場發電,沼液、沼渣可用作有機肥。
借助這一污水處理模式,海墾畜牧集團旗下所有的養豬場產生的污水實現“變廢為寶”。
2種養結合 構建生態產業鏈
1月4日,記者在前往位于文昌市羅豆農場的海南農墾兆牧養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牧養豬場)途中看到,一塊檳榔地里遍布藍色、白色的管道及黑色的噴帶,縱橫交錯的管道向兆牧養豬場方向延伸。據介紹,這些管道由兆牧養豬場鋪設,噴帶由檳榔種植戶購買。管道和噴帶用于從養豬場輸送沼液至檳榔樹下。
兆牧養豬場總經理喻長義告訴記者,該養豬場一天產生20多噸沼液。自2018年1月起,養豬場開始免費供應沼液給瓊北大草原項目,為約5000畝象草提供有機肥。“我們養豬場的沼液供不應求,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抽沼液。”他說。
“沼液是很好的肥料,我在海墾畜牧集團種養結合瓜菜示范基地種的地瓜長勢好、果實大。”去年8月,羅豆農場的種植戶史振任開始鋪設管道給地瓜澆灌沼液,減少了約一半的化肥用量,地瓜畝產量提高。
此外,橡膠樹用沼液澆灌后,開割周期縮短,膠水產量增長了至少10%。近年來,海墾畜牧集團共鋪設沼液輸送管道超20多萬m,為周邊2萬多畝農作物提供了肥料,降低了農作物種植成本,增加了農戶收入。
海墾畜牧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王蘭表示,集團旗下所有養豬場均采用“豬場廢水-污水資源化-清潔能源-豬場用能-農作物用肥”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形成“豬-沼-果(草)”的閉環生態產業鏈。
3循環利用 經營成本降下來
“你看這個礦泉水瓶,里頭裝的是經過處理的再生水,看起來如自來水一般清澈。”1月5日,在海南農墾金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牧養豬場)的再生水回用池旁,該養豬場的職工鄺敦升向記者介紹道。
金牧養豬場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茂農場,由一個舊養豬場改建而成。2017年,海墾畜牧集團租下舊養豬場后,投入540多萬元進行環保改造,設立污水處理站,引進污水深度處理工藝。自去年3月投產以來,金牧養豬場產生的污水實現了循環利用。污水經處理變成再生水后,回流至養殖區,用來沖洗豬欄。
“我們養豬場污水日處理能力100t左右,每100噸污水能轉化出50t再生水。”金牧養豬場總經理張建平告訴記者,該養豬場的污水經處理形成的再生水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優于項目環評批復的相關要求。
海墾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表示,海南農墾必須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守護我們的飯碗”的意識,推動企業綠色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