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花,茅祥芬,楊映霞,黃煥華,張曉華,陳敏娟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手術室,江蘇 江陰 214400)
下肢骨折是常見的骨科疾病,多因外傷、車禍等因素所致,通常需要手術治療。骨折、手術等均是不良應激事件,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1],影響術后康復,而圍術期護理是患者手術治療的重要環節,有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服務滿意度,降低術后不良反應[2],提高健康知識水平[3]等,從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術后康復。預見性護理是在整體護理基礎上運用專業知識對患者的病情、癥狀、心理等進行全方位評估,針對潛在問題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進行預先護理干預,以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4]。目前,預見性護理在臨床護理中應用較多,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觀察能力,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較少。本研究擬觀察預見性護理在下肢骨折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手術室護理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1月50例下肢骨折患者,均是單側下肢骨折,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28~75歲,平均(54.29±10.27)歲;學歷:大學6例,高中11例,初中8例,小學5例;骨折部位:股骨頸骨折11例,股骨粗隆骨折5例,股骨骨折6例,髕骨骨折3例,脛腓骨骨折5例;合并癥:高血壓病7例,高脂血癥4例,心臟病2例,糖尿病2例。研究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0~75歲,平均(55.08±9.96)歲;學歷:大學5例,高中10例,初中9例,小學6例;骨折部位:股骨頸骨折12例,股骨粗隆骨折4例,股骨骨折7例,髕骨骨折2例,脛腓骨骨折5例;合并癥:高血壓病8例,高脂血癥3例,心臟病2例,糖尿病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學歷、骨折部位、合并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后實施,并與患者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①認知功能正常,可準確參與問卷調查;②均經影像學確診為新鮮單側肢體骨折;③自愿參加護理研究,且簽署同意書;④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3 排除標準 ①陳舊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并發其他部位骨折等;②精神心理疾病、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等;③嚴重臟器功能障礙;④病歷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等。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術室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
1.4.1 術前訪視 巡回護士先與病房責任護士查閱病歷,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和骨折病情、合并癥等,再和責任護士一起至床邊看望患者。介紹手術室地理位置、房間布局等,講解進出手術室過程、麻醉方案、手術步驟以及配合事項等,讓患者預先有心理準備,避免術中過分緊張、恐懼等。重點強調腰硬聯合麻醉操作時的體位配合,指導患者采用深、緩呼吸和利用健肢、雙上肢支撐等減輕體位變化產生的疼痛。
1.4.2 術中護理
巡回護士在手術室接送患者處熱情迎接患者,核對腕帶標識,協助護工轉移患者至手術床。鼻導管吸氧,監測生命體征,開放外周靜脈,三方核對手術信息,待麻醉醫生靜脈注射鎮痛藥后,協助擺放麻醉體位。術中做好體溫護理、體位護理和心理護理,加強患者隱私保護和管道護理,避免壓瘡、靜脈外滲、低血壓等,密切監護生命體征、神志、面色等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采用言語安慰、撫摸手臂等肢體語言緩解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樹立手術信心,必要時建議麻醉醫生靜脈注射鎮靜劑。洗手護士提前15min洗手,準備好各種器械、物品、無菌衣等,并與巡回護士清點核對,術中密切配合骨科醫生,保證手術效率,術中拍片期間注意無菌保護。巡回護士加強與洗手護士、骨科醫生、麻醉醫生溝通,掌握手術、麻醉情況,保證患者舒適、安全。
1.4.3 術后護理
術畢及時告知患者手術結束、手術操作成功等,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并再次三方核對,確保手術安全。提醒麻醉醫生及時安裝鎮痛泵并給予鎮痛藥物的負荷量,叮囑患者已應用鎮痛泵,確保患者會應用。與麻醉醫生、骨科醫生一起護送患者回病房,與病房責任護士交接班,協助太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減輕疼痛,交代術后6h避免頭部太高,降低術后頭痛發生率。和責任護士一起宣教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意義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提高患者早期鍛煉的依從性。術后第1d進行術后隨訪,重點隨訪術后疼痛、心理需求、健康知識、功能康復等內容,采用易懂言語耐心講解,打消患者擔憂,提高其認知水平,促進功能康復。觀察傷口敷料顏色、有無滲液、引流管顏色等,指導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粗纖維食物以及多飲水等,避免術后便秘、下肢深靜脈栓塞、泌尿系統感染等。了解患者術后心理需求及預期,解釋病情變化、康復過程及預后等,告知負性心理危害,提高心理適應和應激能力。指導家屬參與術后護理和早期康復鍛煉,發揮家庭支持作用。
比較兩組手術效果(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負性情緒(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以及功能康復(生活自理能力-ADL評分、Fugl-Mcyer功能評分)。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 量表反映患者負性情緒,兩個量表均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其中SAS評分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評分53分~62分為輕度抑郁,63分~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下肢運動功能(Fugl-Mcyer)評分反映功能康復情況,其中ADL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強,其中60分以上可基本完成,41分~60分表示需要協助,20分~40分表示需要協助較多,20分以下表示需要全部協助[6]。Fugl-Mcyer評分總分為34分,分數越高表示下肢運動能力越好[7]。
采用SPSS21.0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研究組 25 256.48±30.61 128.04±16.82對照組 25 288.32±32.26 137.84±15.84 t值 3.580 2.121 P值 0.001 0.039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s,分)

表2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25 58.24±5.80 49.36±4.67 59.84±6.50 50.96±5.40對照組 25 57.44±6.23 53.48±6.71 58.16±7.13 54.84±t值 0.470 2.520 0.871 2.103 P值 0.641 0.015 0.388 0.041
護理前,兩組ADL、Fugl-Mc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ADL、Fugl-Mc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康復比較(±s,分)

表3 兩組功能康復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ADL評分 Fugl-Mcyer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25 59.56±6.63 79.88±5.48 25.72±3.10 30.72±3.16對照組 25 60.16±5.86 74.48±6.70 25.16±3.09 28.44±3.07 t值 0.339 3.120 0.639 2.589 P值 0.736 0.003 0.526 0.013
隨著交通、建筑業等發展和老年社會的來臨,因交通意外、高處墜落、跌倒等原因導致的下肢骨折發生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骨折產生的肢體畸形、腫脹、疼痛等增加患者痛苦,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日常生活及生活質量。復位內固定術是治療下肢骨折的有效手段,但手術本身亦是一種應激源,在解決骨折問題的同時也給患者的心理增加壓力[8],且手術室的護理干預對手術效果以及術后功能康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護理模式較多,預見性護理是臨床開展的一種整體護理模式,在系統掌握病情基礎上,依據病情規律和預期結果進行預防性干預,從而保證患者安全,降低并發癥,促進術后康復[9]。研究顯示,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10],提高生活質量[11]。因此,在手術室開展預見性護理對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手術室護理是骨科手術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說明預見性護理降低下肢骨折手術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效果。研究組實施預見性護理提高了護理效率,它要求護理人員完全掌握該病手術的詳細步驟和所需器械、物品,并熟悉骨科醫生的手術特點、工作習慣,并能與麻醉醫生密切配合,維持生命體征穩定。魯為鳳等[12]在肝移植手術中采用預見性護理明顯減少了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其原因主要是護理人員通過提前預判,及時發現和干預可能存在的護理問題和護理風險,實現了護理干預的主動性。本研究手術室護理人員通過預見性護理,提高了護理人員護理干預的主動性、預判性,及時排除了潛在的護理問題,提高了護理效率,故能提高手術效果。骨折創傷、手術應激、疼痛以及手術室陌生環境等均可誘發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降低免疫能力,不利病情恢復。本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預見性護理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抑制了負性情緒。楊春雨等[13]將預見性護理用于肝膽手術中可明顯改善圍術期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本研究在術前、術中、術后采用預見性護理,總結和歸納患者心理影響因素,針對性予以預防其生理和心理不適,并與病房責任護士一同強化情緒管理,改善了負性情緒。
下肢骨折術后需較長時間臥床,加強早期功能康復十分重要。本研究顯示,護理前,兩組ADL、Fugl-Mc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研究組ADL、Fugl-Mc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預見性護理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下肢運動功能,促進了術后功能康復。預見性護理改變了傳統的被動護理模式,使手術室護理轉為主動護理,在術前訪視、術中護理以及術后隨訪過程中重視功能康復的護理干預,分析可能影響功能康復的因素,在健康宣教、功能鍛煉、心理護理等方面提高患者的康復意識和早期康復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促進軟骨代謝,增強肌肉收縮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修復軟組織,促進肢體功能早期康復。研究表明,下肢骨折術后的功能康復除與手術質量有關外,還和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密不可分,如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康復知識水平[14],快速康復護理可提高下肢運動能力[15],預見性護理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促進關節功能康復[16]等。術后功能康復需要較長過程,手術室預見性護理僅在圍術期進行科學護理干預,尚不能對出院后的康復進行有效干預,而且研究樣本量較少,圍術期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以及時間均有所限制等,是為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手術室預見性護理可提高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的手術效果,改善負性情緒,促進術后功能康復,值得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