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紅,葉澤兵*,陳 婷,湯 娜,陳 燕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317)
對于胸痛來說,是在院前急救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或者癥狀,存在發生率高、發病急、患者預后差以及死亡率高等一些列特點[1]。胸痛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存在較大的危險性,如果不及時診治,就會使疼痛癥狀加重,甚至是危及到患者生命。胸痛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心功能損傷以及血液流通障礙等,對心源性損傷導致的胸痛患者來說,患者平臥休息和給予硝酸酯類藥物可穩定病情,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需實施院前急救[2]。為探討在胸痛患者中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此次抽選2017年4月-2019年1月在我院醫治的胸痛患者(70例)做研究,具體研究如下文:
抽選2017年4月-2019年1月在我院醫治的胸痛患者(70例)做研究,隨機分為乙組(35例)、甲組(35例)。甲組中男性是20例,女性是15例;其年齡在35-78歲之間,平均為(52.12±2.56)歲;乙組中男性是21例,女性是14例;其年齡在36-77歲之間,平均為(52.19±2.63)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做對比。
乙組常規護理:接到“120”電話后,立即趕往現場,到達現場之后,遵醫囑監測生命體征,吸氧、做心電圖,建立靜脈通道,立即送往醫院。甲組院前急救護理:1、急救前指導:接到“120”電話后,通過電話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以及癥狀,立即召集人員4分鐘內出車,上車后再次撥打電話與病人或者家屬取得聯系,告知患者原地靜臥,不要活動,少說話,保持鎮定。2、現場急救:到達現場后按照患者的臨床表現,立即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及時評估病人的意識、監測生命體征,遵醫囑給予低流量吸氧、床邊心電圖、抽血POCT快速檢查肌鈣蛋白、BNP等項目,掌握心功能變化,按心電圖結果和抽血結果來確定病情,并給予建立靜脈留置通道、心電監護等針對性的急救處理,隨時做好心肺復蘇的搶救準備,病人如果發生心跳呼吸驟停按心肺復蘇處理。3、轉運安全護理:轉運前,向患者或者家屬做好相關解釋工作,告知患者和家屬轉運途中的潛在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從而取得其配合;強化意識清醒患者的病情監護,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電話通知醫院相關科室和人員做好接診準備工作,保證后續進一步搶救治療;同時交代病人和家屬帶齊身份證、醫保卡等相關證件,以便快速辦理相關手續。做好患者轉運途中的護理,搬運病人做到輕、穩,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病人系好安全帶,叮囑司機車速平穩;強化管道監護,避免氧管發生扭曲以及脫落,靜脈通路維持通暢,調節好輸液滴數;心肺復蘇后實施機械通氣的患者,注意保持患者氣管插管的固定通暢,防止氣管導管脫出,注意觀察呼吸機的頻率以及潮氣量等參數情況,注意觀察患者意識、面色、體征,心電監護各參數的變化,發現報警及時處理,防止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嚴重并發癥。4、交接:患者安全送到醫院后,與科室或者相關科室護理人員做好交接班,主要交接病人病情、現場救治情況、用藥和管道,交接完全清楚后,方可離開。
對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發病到確診時間、發病到治療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并發癥情況(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死亡情況等進行觀察和記錄。
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由(±s)表示搶救情況,行t檢驗,由(%)表示并發癥情況、死亡情況,行x2檢驗,當P值不足0.05,就意味著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的發病到確診時間短于乙組,差異顯著(t=5.133,P=0.000)。甲組的發病到治療時間短于乙組,差異顯著(t=8.801,P=0.000)。甲組的住院時間短于乙組,差異顯著(t=8.621,P=0.000)。詳見表1。
表1 比較搶救情況(±s)

表1 比較搶救情況(±s)
組別 例數 發病到確診時間(min) 發病到治療時間(min) 住院時間(d)甲組 35 46.33±5.25 58.25±3.15 8.11±1.22乙組 35 52.12±4.12 66.12±4.25 10.74±1.33 t-5.133 8.801 8.621 P-0.000 0.000 0.000
甲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低于乙組,差異顯著(x2=9.401,P=0.002)。詳見表2。

表2 比較并發癥[n(%)]
甲組的死亡率低于乙組,差異顯著(x2=5.081,P=0.024)。詳見表3。

表3 比較死亡情況[n(%)]
對于胸痛來說,屬于特發性癥狀,多種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胸痛,最常見的原因是心功能障礙疾病,這類疾病是中老年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為了使患者的死亡率下降,并且降低治療的風險,就要強化患者的急救護理干預,進而有效為患者贏取治療時機,使存活概率提高[3]。
在院前急救護理實施中,可盡量減少疾病的風險性,盡快出車,而且在急救車達到現場前,要通過電話給予指導,避免錯誤處理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并穩定患者的情緒,以免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同時為下一步的治療做好充分準備[4]。在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對患者的胸痛原因進行分析,從而給予針對的藥物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循環,減少患者的死亡率,而且還可減少或者避免二次傷害,有效為患者爭取治療時間,降低損傷,提高搶救的成功率[5]。本次是給予患者急救前指導、到達現場后有效急救、患者轉運前準備、患者轉運中護理、施行嚴格的交接制度等,避免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使各搶救環節緊密銜接,避免對患者的救治產生影響,開放綠色通道使患者盡快得到治療,最終提高救治的效果[6]。
總之,在胸痛患者中,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確切,可縮短確診時間,盡快為患者進行治療,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還可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