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學生的作文沒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寫作質量就很難保證。教師要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使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興趣、特長、感情,學生覺得自己的個性受到尊重以后,才會愿意寫出個性化的作文。
關鍵詞:小學個性化;作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時會發現小學生的作文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流水賬般的寫作風格,敘述了一天內自己做的事情,爸爸媽媽說的話等。另一方面就是內容相似度很高,助人為樂的話題就是幫助鄰居老爺爺干活,拾金不昧的話題就是撿錢包。如果老師在課上講了一個比較好的比喻句,下次作文的內容中都會出現這個句子,也不管是否恰當。總之小學語文作文中缺乏學生自己的個性,作文的質量較差,這樣勢必無法達到作文教學的目的和意義,這與當今的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作文教學的觀念,實施個性化的作文教學,讓學生能夠擁有自己的專屬作品。
一、 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老師要培養學生多閱讀的習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推薦一些合適他們的書籍。此外,利用我國有些的傳統文化去熏陶學生,增強學生閱讀能力、增加知識儲備的同時還能夠起到對學生思想和品德教育的目的。通過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深厚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寶貴的財富,并且我們不會盲目的傳承,而是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目前傳承的文化是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千錘百煉出來的精華。從“儒家學說”到“詩三百”,這些優秀的文化能夠打開孩子們的文化視野,拓展其看問題的格局。當孩子們在學習這些盡顯其獨特魅力的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感受到其作品本身的美好,可以為他們一生帶來明確的指引。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就能夠有感而發或者借鑒其中的優美語句和一些寫作手法。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學生打開學習大門的金鑰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非凡的意義。在人教版語文課本中,多個我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映射出了想象的光輝,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至關重要。正所謂:“書讀百變,其義自見。”經常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還能讓學生的思想插上翅膀,翱翔在想象和創造的天空上。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才有專屬性。
二、 尊重學生的特長
教師要在引導學生寫作時,要尊重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使學生愿意個性化的寫作。現今的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并不理想,他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都是電子產品,除了電視就是電腦,網絡與游戲是與他們相伴的。孩子們很少與他人交往,生活單調乏味,沒有切實的生活,就寫不出好的作文。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是在深入群眾、生活實際才寫出不朽的作品的。例如在學習完《憫農》后,可以組織學生們去郊區幫助農民伯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讓他們了解自己餐盤中的食物是如何從一粒種子成長為果實的,當他們了解到農民的艱辛后自然可以做到節約糧食。再比如在學習完《游子吟》后,可以讓學生回家后仔細觀察和記錄自己的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她們需要做多少家務,為了自己的學業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在工作與照顧家庭方面犧牲了多少,母愛是點點滴滴的,學生們平時對母愛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是因為他們平時沒有用心地去觀察,當他們完成這個課后作業后自然可以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懂得如何感恩自己的母親。
例如在讓學生以“生活的美好”為寫作話題時,老師可以不把題目嚴格限定為“生活的美好”,而是與此相關就行,也可以不限定為記敘文,議論文、詩歌等題材都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理解和特長去進行寫作就行。有的學生認為生活的美好就是和父母一起出去玩,那就可以記敘一件一家人外出游玩其樂融融的場景;有的學生認為生活的美好就是一天下來學到了很多東西、衣食無憂和同學一起在學校學習知識;有的學生則認為生活的美好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足的社會中,想通過詩歌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對這種美好的熱愛。總之,老師在布置寫作任務的時候不要太多地對題目和寫作的題材進行限制,而是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
三、 尊重學生的感情
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文章沒有感染力,特別是描寫感情的時候沒有任何感染力,這時有些教師就一味地責怪學生沒有用心投入寫文章,或者責怪學生抄襲別人的所思所想。這就是教育的矛盾之處,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限制太多,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各種非主流的情感認知表示不理解,當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的情感與主流社會相悖時教師就會極力去糾正學生,這是不尊中學生情感的表現。但是同時老師又希望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夠體現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就十分矛盾了。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例如,有個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在完成了媽媽給安排的所有補習任務后,自己偷偷玩電子產品結果被發現后媽媽教訓了自己,文中學生大量表現了自己的委屈和不滿,他認為所有的補習班和興趣班都是媽媽給安排的,媽媽從來沒有考慮過他想不想去上,而且認為自己玩游戲屬于適當的放松不應該被責備。但是老師卻認為父母這是為了孩子好,學生在描述感情的時候不應該一味地去表達不滿,而是要從不滿向感激父母轉變,但這并不是學生真實的情感,學生也無法將這種感激之情表達的生動。這篇文章就會顯得毫無生機,他們的文章就不會有個性。
四、 總結
尊重學生,提倡素質教育不僅對于教學、學生、教師意義重大,而且也是教育改革、社會發展、培養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的要求。新課程理念要求語文課實現傳授語文知識的工具性目標,小學作文教學中是否充尊重學生情感、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作文教學的觀念,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尊重學生的特長和感情,實施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才讓學生能夠擁有自己的專屬作品。
參考文獻:
[1]宋玉華.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體現創造性[J].讀與寫(教育教刊),2013(1).
[2]馬立新.小學作文教學必須拓寬思路[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版),2012(Z1).
[3]胡萬華.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4(9).
作者簡介:
董紅,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杜林中心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