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讀、寫”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讀”,更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甚至是學生與編者展開多重對話的前提和保證。但是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發現,大部分語文教師往往因為課時等原因,而將“讀”這一環節淡化處理,“重講輕讀”現象普遍存在。重視課前閱讀,設計“線索式”導學案,確定閱讀方法,落實閱讀環節,教師學會“放手”,讓學生真正在“讀中思,讀中悟”等是有效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重講輕讀;改進策略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依據教學計劃,借助文學、語言學、文藝學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專業知識和方法,促進學生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個性化審美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實施多重對話,進行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學習活動。”而真正意義上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正是這種“多重對話”的實施,這種對話不是簡單意義上是與否的回答,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交流,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甚至是學生與編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應該觸及每個學生心靈的教學。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展開多種方法的“讀”,這種“讀”,不僅是朗讀,還包括課前自讀、默讀、精讀、跳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
然而,在筆者的長期教學實踐和觀察中發現,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往往將“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淡化處理,而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個又一個學習問題或學習任務的解決上。這種文本的處理方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忽略了“讀”的文本解讀,就像空中樓閣一般,在風中搖擺,并不能夠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
此外,雖然大部分教師雖然也能關注到多種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并且在課堂上也有“讀”的環節。但這種“讀”往往只停留在很淺顯的層面,或者也僅僅是跳讀和瀏覽。有時老師也會發出“精讀”“默讀”等指令,但給學生讀的時間卻很少,對于篇幅短的文本學生還姑且能大致了解文本內容,但對于篇幅較長的文本,學生通常還沒有進入文本,教師就已經開始拋出問題。經常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很精彩,學生卻一頭霧水。同時,對于那些適合朗讀的文章來說,通常也是泛泛而讀,并沒有真正展開。最終造成對文本的生硬解讀。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因為課時有限等原因,而將其淡化甚至忽略。沒有充分的“讀”,學生就不能真正走進文本,我們的教學目標就不能落到實處,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
那么如何能夠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避免這種“重講輕讀”現象的發生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 重視課前自讀,設計“線索式導學案”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往往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堂課只有45分鐘。對于一些篇幅短的文章,尚且能勉強讓學生讀透,但對于中長篇的文章來說,僅僅靠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深入文本,顯然是難上加難。因此,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進入文本,就必須注重課前自讀。誠然,課前預習是大多數老師一定會布置的課后作業,但更多的教師也只是停留在布置階段,沒有相應的檢查手段,亦或是僅僅是布置下去,而學生沒有閱讀的抓手。因此,想要讓課前自讀變得有效,就必須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我認為設計“線索式導學案”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充分發揮出導學案“導”的作用,而不是將設計好的問題搬到導學案上,是讓學生通過導學案提供的“線索”,在課前就能夠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進入文本,和文本展開“初次”的對話。從而為學生的課前閱讀提供“抓手”。
二、 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確定主要的閱讀方法并落實到位
在當下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讀”的環節往往凸顯出兩大類問題,一類是教師自身對文本的把握不夠,導致不能準確把握一篇文本的主要閱讀方法,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個問題就是落實不到位,教師有讓學生“讀”的指令,但是往往都是形式主義,例如:讓學生默讀,但實際上只給一兩分鐘時間,或者直接由教師帶領學生生硬解讀。針對這兩類問題,我認為教師自身首先要研讀文本,準確把握教材和編者的意圖,要根據每一篇文本,確定適合的閱讀方法,而不是將各種閱讀方法都強加在一篇文本中,流于形式。此外,一定要讓“讀”落到實處,“誦讀”就讓學生放聲地動情地讀,“默讀”就給學生充分地時間,讓他在語言文字中徜徉,“速讀”就是要訓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高效的讀等等,如此才能凸顯出“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地位。
三、 學會“放手”,讓學生真正在“讀中思,讀中悟”
面對一篇篇經典的文本作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往往會愛不釋手,為了讓學生也能愛上這些精美的文學作品,我們往往會精心設計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能在課堂上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能獲得美的享受。這樣的做法固然是好的,對學生解讀文本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是,往往會因為教師太過于“面面俱到”的問題設置,導致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最單純的“讀”來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大打折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認為,教師研讀教材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要在課堂上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強加給學生。要知道教師只是課堂中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當學會適當的“放手”,要堅決避免將教參中的問題搬到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也要避免那些簡單的,不觸及學生心靈的“問答式”教學方法。教師適當的“放手”,才能讓學生有時間充分地閱讀文本,從而真正做到在“讀中思,讀中悟”,與其教師設計一大堆問題,不如讓學生在充分“讀”文本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
綜上所述,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講輕讀”現象普遍存在,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應當讓“讀”真正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出實效,讓學生在“讀”中收獲,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靳健.后現代文化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
[2]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唐蓉,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