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兵 馬澤龍
摘 要:會寧民歌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其形成、演變與會寧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會寧地理環境深刻地影響了會寧人的性格、氣質、情感、價值觀和審美情趣,進而最直接地造就了會寧體裁獨特、風格鮮明、旋律激昂的民歌形態。當地地理環境對會寧民歌的創作和流傳有著最基本、最強烈、最穩定、最久遠的影響。本文嘗試從地理環境的視角,探究會寧民歌風格、歌種、體裁、題材、情感等諸因素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關鍵詞:會寧民歌;音樂;鄉土地理;地理環境
會寧民歌是當地民間百姓在生產、生活中集體創作,通過世代口傳心授的方式,廣泛地運用當地鄉土方言,并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潤色而形成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藝術形態,最直接地反映了會寧地理環境、民俗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生產生活習性,形象逼真地表現了會寧人豐富的思想感情,直爽、質樸的性格特點和審美氣質。是會寧民間充滿才情與智慧的集體藝術結晶,兼具文學、美學、語言學、民俗和音樂價值,是遺落在會寧民間的一朵藝術奇葩,這種口頭歌曲以詩歌的形式在民間傳承保存了下來,一直被奉為會寧人的《詩經》而經久傳唱不衰。
會寧民歌是當地風土人情的重要載體,有花兒、山歌、社火小曲、秧歌、蠟花小調、號子等多種不同形態,內容豐富多樣,既有民間傳說和生產勞動的歌謠,又有傳統美德和愛情的歌頌,還有鄉土民俗和風土人情的描繪;表演形式既有單人獨唱、雙人對唱,也有集體合唱,甚至還有舞蹈、樂器的伴奏,以其韻律美、形式美、內容美、語言美的協調統一和獨特的旋律、鮮明的風格、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王家哥》《割麥》《尕老漢》《摘棉花》等民歌是會寧民間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民歌。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會寧地理環境對會寧民歌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基本、最強烈、最穩定、最深遠的。會寧地理環境深刻地影響了會寧人的性格、氣質、情感、價值觀和審美情趣,進而各種地理因素綜合性地影響了會寧民歌的體裁、歌種、題材、風格、情感以及民歌的傳承與流變。
一、 會寧的地形地貌與民歌
會寧屬于黃土高原山地丘陵溝壑區,全縣以干枯的祖厲河為基干,形成了梁峁連綿、溝壑縱橫、川塬相間的山河地貌,整體海拔較高。北部多蒼茫雄渾的山塬和廣袤高闊的川塬地貌,人們多以農牧業為主,人多端莊渾厚、豁達爽朗的心態和熱情大方、奔放豪邁、耿直外向的性格,說話粗聲大嗓、聲音洪亮,思維比較簡單直白;中南部多二陰山地和河谷川坪地貌,人們深居大山,地形封閉,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連綿起伏的山脈阻擋了人們的視野,在這樣荒涼而單調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久而久之會產生抑郁感,為了發泄內心的壓抑與束縛,人們用高亢激昂、節奏鮮明、粗獷奔放的民歌形式藝術性地反映生活狀態,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情,抒發內心真實的感受,寄托美好的愿望,這是長期生活在川塬山區的人們為了適應地廣人稀或開門見山的地理環境而創造的一種獨特山歌體裁的抒情民歌,多用比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和復沓、疊音、襯字等修辭手法,旋律跌宕起伏,氣概恢宏質樸,節奏自由明快,情感熱烈奔放,音域空曠洪遠,韻腳靈活多變,曲調優美悠長。
二、 會寧的氣候與民歌
會寧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半濕潤區向大陸性氣候半干旱、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年均降水量稀少,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年溫差變化大,自然植被匱乏,荒涼而單調,北風怒號多風沙。在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產條件差,土壤貧瘠,旱田雨養型農業還易受干旱、霜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同嚴酷的大自然做艱苦斗爭,這種環境深刻地錘煉了會寧人勤勞樸實、忠厚樸實的品質和爽朗樂觀的性格,進而孕育了會寧地域特色的民歌,方音剛直寬廣,旋律跌宕起伏,節奏明快,反映在風格上是一種雄渾激越、豪放粗獷而又悲壯的格調,質樸中帶著嚴峻和深沉,粗獷的性格里不乏憨厚、純樸的品質,同時也洋溢著開拓進取、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三、 會寧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方式、民族、民俗與民歌
會寧歷史時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匯的邊陲之地,介于“農耕區”和“游牧區”的過渡地帶,多民族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合,會寧民歌深受西北少數民族文化、語言的影響,具有以“農耕文明為基礎,兼具游牧文明”的特點。川塬山區人們在半農半牧的勞動生產中,感到田間勞動的疲憊或獲得豐收的喜悅,總是用歌唱的方式來調節情緒,歌唱當地蒼涼的山川、肥壯的牛羊和勞作的場景,于是便產生了最能體現會寧地域特色的各種民歌形態——高亢自由的“山歌”、抒情寬廣的“牧歌”以及“短調”和粗獷淳樸的“花兒”,表現出了人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再加上歷史時期會寧多自然災害和戰亂,人民生活艱苦,深刻錘煉了會寧人憨厚的性格,進而使得會寧民歌形成了整體粗獷奔放、旋律剛勁流暢的風格,同時表現出了凄楚、蒼涼與自然抗爭的堅忍不拔之感。
綜上所述,會寧地理環境是會寧民歌形成和流傳的基礎,也是民歌創作的源泉,對民歌的體裁、題材、風格、旋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民歌的歌詞是當地獨特地地理環境、水土風物的真實寫照,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會寧地理環境深刻地制約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性格與氣質,進而反映在民歌創作的風格與審美氣質上,形成了會寧粗獷、豪放、跳躍、挺拔、高亢、質樸的民歌風格與審美氣質。
參考文獻:
[1]會寧縣志編委會.會寧縣志[M].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2]田綠洲.會寧民俗趣談[M].華夏文藝藝術出版社,2011.
[3]馬克選.會寧民歌[M].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
[4]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苗晶.中國民歌基礎知識講述[J].中國音樂教育,1995(3).
[6]蔚成.淺析民歌音樂風格與地域文化[J].大舞臺,2010(8).
[7]廖明旗.中國民歌的地理背景與地域特色淺析[N].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5).
作者簡介:吳學兵,馬澤龍,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