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柳,曹 景
(1.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州 510665;2.湖南農業大學,長沙 410128)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現在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群體大都選擇留宿學校,學校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安全是對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感關懷,是對人生存權利的尊重,校園安全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工作應該密切關注的重點。但是,由于受到校園周邊環境干擾因素增多等外在條件影響,加上學生本身安全意識薄弱,校內防范措施不足等原因,校內安全事件存在較大的隱患,給學生及教師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了校園的和諧與穩定。本文針對校園安全管理中最為普遍的問題——校園失竊,通過對韶關市某所中等職業院校的失竊現象的分析,提出安全防范措施。
本次調查向在校職校生四個年級的男、女生各發放40份問卷,共320份。首先對調查對象丟失物品的價值進行統計,由最終統計的數據顯示可知,丟失50元以下的人數為192人,50—100的58人,100—150的45人,150元以上的25人。
根據統計的數據得知,學生丟失東西的價值主要集中在50元(60%)以下,50—100的及100—150元分別占有18%、14%,150元以上的占8%。由此可知,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的期間財產安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次,針對學生失竊地點也做了相關的調查,發現失竊場所主要集中于宿舍、教室、操場、食堂。其中,在宿舍區域丟失物品的學生數量最多,有60人,教室的為52人,食堂的為47人,操場的為63人,其他零散地點總的占有98人。
由統計的數據得出宿舍、教室、食堂、操場這些公共場所仍是學生丟失物品的主要場所,失竊現象在這些區域表現顯著。學生在這幾個區域失竊的可能性最大,應引起學生及學校的高度重視。
最后,針對失竊現象,我們還將校園內丟的東西的數據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分析男女生丟東西大都集中在哪些私人物件,以及男女生丟東西是否有差異做了如下分析

男女自行車4050水杯水瓶6550衣物被子1560其他6030
由上述統計數據可知,在丟東西種類上,男女并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因此學校在加強宿舍安全管理防范方面,應同時加強男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
統計完學生失竊物品,失竊發生場所后,也在學生群體中開展了校園的總體治安情況調查,通過問卷回答情況來看,認為不太安全的學生有27人,認為一般的有229人,認為很安全的有45人,不是很清楚的為19人。
從統計的數據中得知,學生對于學校的治安情況大都集中在“一般”的狀態,說明學校治安的總體情況未達到學生們的預期,學生對于學校的治安情況還存在較大的疑慮。因此,失竊現象存在的主體原因還在于學校治安的疏于管理,學校對于失竊現象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惡性失竊現象的蔓延。
學校保衛處是校園安全管理的關鍵部門,承擔保護校園人員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重要職能。從其重要性角度出發,對學校保安工作處的工作情況也進行了詢問調查。從學生們的反饋來看,認為保安工作“盡職盡責”的學生有50人,認為“有時疏忽不到位的有150人,認為“工作馬虎不認真”的有60人,持“不清楚”態度的有60人。接近一半的人數認為保安工作疏忽不到位,對于校園日常的巡視,人員來訪等基本工作缺乏責任主體意識。這從側面反映了學校保安處的工作并未做到位,這也可能是校園失竊現象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值得引起學校相關部門的重視。
除了調查學校層面對失竊現象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還對學生丟失物品后的做法做了統計調查,其中“向老師或輔導員反映”的學生有70人,“向學校保安科反映”的有48人,“向同學訴說不上報”的有132人,“不予理睬”的有70人。絕大部分學生丟失物品后并沒有上報給相關部門處理,而是采取回避的態度。一些學生還認為,丟失的物品屬價值性不高的商品,失竊后也難找回,沒必要反映給學校,這表明學生對于校園失竊的在意度不高。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出結論,首先是學校層面,在校園安全管理中的財產安全管理上,沒有做好事前防御及事后總結處理兩方面工作。在失竊前的防御工作上,相關部門缺乏協調統一、積極配合、認真負責的意識,事件發生后,相應的責任主體人沒有發揮好組織、引導的職能,使得學生對于事件的發生也采取放任不理的態度。其次學生失竊的安全意識還較為薄弱,在發生失竊情況之后沒有及時地向學校或老師反映情況,學校方面難以開展工作,使失竊事件的發酵進一步升級。
校園是學生在學校進行學習,生活,娛樂等各類活動的重要場所,校園環境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應該利用各種條件來保障學生的安全,在工作的過程中要認識到,學校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組織機構,校園失竊現象的發生對于學生的財產安全是一種顯著的威脅,能產生一定范圍的不良影響,而解決校園失竊問題不僅需要學生在防竊意識及行為上有清晰的認識,學校更需要在防范措施上給予學生一定的保障,兩方面的有效配合協作才能減少失竊發生的頻率,防止偷盜事件的升級。
3.1.1 完善落實校內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學校要根據校園失竊情況,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嚴格謹慎做好防范工作。一、落實每日值班制度,嚴格實行外來人員、車輛登記制度,內部人員、車輛出入證制度,發現可疑人員提醒相關部門注意;二、禁止無關人員和校外機動車入內;三、學校配備專門的生活管理和安全指導教師,嚴格落實學生請假登記、24小時夜間巡查等制度,加強對學生夜晚自習及結束回宿舍安全護導工作。確保工作人員嚴格執行安全工作的各項制度,切實加強學校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3.1.2 增設校園公共安全設施配給
校園失竊發生的場所集中于操場,宿舍,飯堂及課室,其中的公共區域安全配給設施明顯不足。首先,校內監控攝像配比失衡,課室,實訓室等教學場所普遍配備有監控,但飯堂,宿舍,操場等公共區域僅有幾臺,且一些拐角處,及平時巡查較少留意的區域未發現有監控設備。另外,經調查訪談得知,校門圍墻,宿舍大門已較長時間未加固維修,這也是導致校園盜竊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校園內公共安全設施建設,增設監控設備,定期維修校門,宿舍大門等是學校防治失竊的一大舉措。在學生經常出入的區域配置監控設備,定期定時檢查設備的狀態,如有破損,及時替換;制定公共安全設施維護手則,要求全體人員嚴格按照規定遵守法則,一經違反,將以處罰及警告的方式警示;監督人員履行好本職,根據監控、巡查的情況,作好記錄,如有異樣,在第一時間報告給相關部門,及時解決處理。
3.1.3 加強安全防范措施及保安隊伍的管理
學校要對相關安全工作負責人進行定期定時的安全工作培訓和管理,落實保安工作處的責任,從上至下形成協調統一機制,互相監督,及時解決此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安保人員一經發現盜竊事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防范,通知安保處加強巡查力度,形成安保人員——輔導員——班級之間信息反饋的雙向暢通渠道,并在學生中開展安全防盜教育。其次,對于學生群體中發生的失竊現象,應建立不穩定因素及矛盾糾紛排查,形成組織,制度,人員三核實的機制,并分析機制,及時進行調解,而后將問題進行記錄并歸檔;學校要定時定期開展排查,對發現的問題迅速落實整改措施,發現可疑分子,上報學校并做好預警防范,發現有違法犯罪的人員要及時通報公安機關,配合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學校保衛的工作區域不僅是校內,也包括校外周邊;另外對于安保人員配置,裝備配備,學校應增加投放力度,改版升級舊式硬件設備,確保安全防范工作的順利開展;健全制度、強化督導檢查和責任追究,對于失竊嚴重的區域設置專門的警務室,增派人手打擊盜竊事件的惡性循環;督促學校嚴格落實門衛查驗制度,嚴格管理責任人,對于失職行為予以警告與處罰。
3.1.4 向學生普及道德,法制,心理教育
校園盜竊案件發生的因事群體主要有兩類:一是校外人員,由于校內環境的某些不可控因素,一些校外人士假扮校內人員,伺機進入校園公共區域進行盜竊;另一類是發生在學生群體間的盜竊,由于大部分中職學生還處于青春期,對自我的認識還不夠明晰,易被他人慫恿、受金錢利益驅使,導致偷盜等不良行為的發生。學校應該采取兩種不同的應對措施。前者應該加強安全防范建設,對于后者,學校應及時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法律意識,讓他們懂得分辨是非善惡,提高以法律為武器維護個人財產合法權益意識的同時,要明確盜竊行為的嚴重性;另外,開設心理教育課堂,提高學生心理承受力,轉變不正當的觀念。
3.2.1 加強防盜意識與防御措施
從上述統計的數據中得知學生在發生失竊之后上報給學校或老師的表現并不積極,呈現出的態度也較為隨便,這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于出現的失竊現象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防竊意識不強,這不僅給不法分子帶來了潛在的機會,還將進一步惡化失竊帶來的后果。
因此,在學校這樣一個開放性的環境中,學生一定要具備防范意識,妥善保管好自身財物,以此減少偷盜者實施偷盜行為的機會;養成安全存放貴重物品的習慣;銀行卡進行加密保護,丟失物件立即掛失等;失竊發生之后,提高重視度;認真學習學校開展的防盜教育,自覺遵守學校擬定的安全防范準則;警示自己加強財產保護并告知周邊同學進行防御,汲取教訓,避免此類現象再次發生。另外,具備防范意識還不夠,自覺采取措施防范是抵制偷盜者得逞的有效方法之一。如:門窗走后及時上鎖關閉,離校后帶走貴重物品,警惕陌生可疑人員,不貪小便宜不湊熱鬧。
3.2.2 及時上報相關部門
通過訪談,我們得知,學生在失竊發生后常常礙于面子,或在失竊物品價值不高的情況下,選擇不上報。學生遭遇失竊而未能及時上報一方面延緩了相關部門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處置的時間,另一方面也給失竊防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學生在遇到失竊后要及時地上報給輔導員或相關安全部門負責人,講明情況,并積極協助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及時上報不僅能引起學校領導對此的重視,加大力度整頓學校的安全管理,增加人員調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傳作用,讓同學們對身邊存在的失竊安全隱患有一定的認識,提早防范,提高警惕,加強對自身財物的管理。因此,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維護自身的財產安全,及早與老師溝通,尋求解決辦法。只有學生和學校配合,才能盡可能地減少失竊現象在校園內發生的頻率,才能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利益。
校園作為學生學習,發展,娛樂的場所,區別于社會其他領域,是向來被人稱頌的“凈土”之一。校園失竊案件的頻頻發生不僅嚴重影響了校內正常教學,生活,公共活動的開展,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校在社會公眾眼中的形象。因此,學校人員包括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在內的各方群體應攜起手來,為維護財產安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嚴厲打擊各種偷盜,詐騙行為,不給偷竊者任何實施盜竊的機會,還校園一個安全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