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宇
摘要:項目學習就是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以自主建構式學習為方式,實現超越學科、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周期性學習活動。項目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相比傳統教學呈現出崇尚個性化學習、提倡團隊式學習、崇尚聯系性學習、鼓勵創造性學習四大特征。項目學習讓學生得以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實現知識的意義化建構,通過享受科學而自由的學習時空經歷更優質的學習過程,通過呈現開放而多樣的作品讓學生的學習素養自然生長。
關鍵詞:項目學習;學習方式;個性化學習;團隊式學習;聯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4A-0040-06
近年來,隨著教改的推進,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深度學習,能夠綜合運用所學及時有效地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成為教育研究的主要關注點。項目學習被認為是有可能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因而受到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實踐。因此,厘清項目學習的內涵、特征與意義具有現實意義。
一、項目學習的內涵
項目學習全稱為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為PBL),也有人稱之為項目化學習。對于項目學習的內涵,很多專家、學者在其學術著作中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巴克教育研究所這樣闡釋項目學習:項目學習是學生通過完成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進行學習,是一種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新中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的技能并獲得發展的實踐活動[1]。
湯姆·馬卡姆則在他的《PBL項目學習【項目設計及輔導指南】》一書中提出:PBL可定義成一個使用各類探究性和挑戰性問題來刺激學生掌握和改善各類技能的擴展學習過程[2]。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顧名思義,項目學習是一種通過項目、任務或課題來幫助學習者學習的方式。這些項目是包含著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或議題的任務,需要學習者進行設計、問題解決、決策或參與探究活動;教師給予學習者較長時間的自主學習機會;最終學習者將創作出實際成果或是進行報告展示。
百度百科給出的闡釋相對更為詳盡:項目學習就是一個特殊的、將被完成的有限任務,它是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一系列特定目標的多項相關工作的學習掌握。項目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參與了一個長期的學習任務,要求他們扮演現實世界中的角色,通過工作,研究問題、得出結論,就像成人工作一樣。他們常會遇到社區或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使用科技手段研究、分析、協作和通信。他們會在社區與專家或社區成員一起工作。學生接觸各個學科領域,使他們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學科是如何相互聯系和相互支持的。
上述定義雖長短不一,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所表達的含義基本一致,大致包括幾個內容:項目(問題)導入,自主學習,充分利用資源,淡化學科壁壘,拉長學習周期。因此,筆者也曾結合上述專家論述,嘗試給出一個相對簡潔的定義:項目學習就是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以自主建構式學習為方式,實現超越學科、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周期性學習活動[3]。
毫無疑問,上述的五種定義都是將項目學習視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作為對傳統教學方式的革新。顧明遠先生也支持這種判斷,他認為,PBL就是一種有效教學的模式,或者,與其說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育技術,不如說是一種教育理念[4]。
郭華教授認為,項目學習既是課程形態又是教學策略,在項目學習這里成為事物的兩面,難以分離[5]。這種觀點與上述的定義并不矛盾。項目學習進入中國的時候,首先呈現出來的應該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它打破了長久以來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目標變了,時間變了,空間變了,學習方式變了,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也變了,一切都變了。當我們需要繼續推進項目學習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與新的學習方式相伴相生的,必然是全新的課程形態。原有的分科課程資源及其體系根本無法適應全新的項目學習的需求,必須按照項目學習的要求重新開發和構建項目學習課程。在課程開發與建構的過程中需要努力嘗試與國家課程標準對接,確保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應該完成的教育教學目標,并以此作為新課程目標的底線。
二、項目學習的特征
幾乎每個項目學習的研究者都會概括項目學習的特征,例如余瑤認為,項目學習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具有五大特征:(1)項目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2)注重不同類型知識的整合;(3)強調學習的實證性;(4)鼓勵團體協作,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5)認真評估每一位學生[6]。徐錦生指出,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具備四大特點:(1)項目學習是基于任務的學習;(2)項目學習是自主學習;(3)項目學習是情境學習;(4)項目學習是多元學習[7]。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有道理。我們認為,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項目學習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1.推崇個性化學習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都以班級授課制的課堂為主,一位老師帶著幾十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一般為40分鐘)、規定的地點(教室)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教師手冊上都有詳細的規定)。為了保證知識的高效傳授,在課堂上還會設置不少課堂常用的規則,例如坐的姿勢要胸部挺直,身體距離桌邊一拳,兩腿分開同肩寬,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平放桌上,眼睛平視前方,發言要舉手,等等。當學生稍越雷池半步,一定會受到老師的提醒或批評。在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的把握上,我們常常采取底線原則,即保證基礎最不好的學生能基本聽懂,基本學會。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大多數是先講后練,即老師先講清基本內容、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然后學生嘗試運用這些知識解題,并通過反復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我們過往的教學中已經沿襲甚久。
在項目學習中,上述都變得更靈活,更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喜好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