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超 周甜甜 謝鵬雄

一、背景
2017年4月19日,在江蘇蘇州召開的文化部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工作會議上,正式發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指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鄉村原始風貌、自然生態,承載文化記憶和鄉愁等。針對這一文件對新時代美好生活背景下親子文旅景觀進行設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為了給子女帶來優質的生活往往忙碌不堪,子女雖是父母生活的中心,但物質的提升卻減少了父母與子女間的交流時間,如今父母慢慢開始注重與子女的交往,希望給予孩子一個促進身心發展的良好成長環境,更希望與之建立一種互相信任,良好交往的親子關系,如何在交流過程中產生一種相互關系,通過社會常識、知識結構、情感溝通,進行親子教育。因此本項目團隊偏重親子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要將當地文化進行融合與傳播,而一般的景觀是不能滿足其精神需求的。親子文旅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在設計中留下了更多的可持續發展要素,包含更多的合理性、價值性與可用性,盡可能加大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可塑性的設計。將親子文旅景觀設計心理結合江南文化元素、特色景觀案例為實現美好新時代需要設計出適合親子文旅的景觀。
二、親子文旅景觀空間設計心理的調研與分析
親子景觀空間設計心理是建立景觀設計心理的基礎上,把握親子的行為心理變化規律和心理需求的一項研究。從設計心理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及作用出發,討論親子現狀對文旅景觀的心理需求。通過分析行為心理學與心理需求的關系,為親子文旅景觀的設計提供符合人們行為心理規律和需求的科學設計依據。在景觀設計心理發展階段,針對性較強的親子景觀環境理論還十分有限,這涉及到親子的行為心理研究,1.什么樣的景觀環境、景觀空間會為親子所喜愛?2.親子的心理與行為的關系是什么?3.如何從環境心理學這一角度真正把握好親子的心理需求、行為需求、滿足文化認同等。因而,設計時應通過行為心理創造符合現代生活模式,適合親子這類人群行為及心理需要的文旅活動或景觀空間。
(一)親子文旅景觀無法滿足親子行為規律的空間需求
現有親子文旅景觀的設計常常會忽略親子對空間的把握,比如頑皮的兒童會使家長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兒童身上,可以說兒童的行為規律可以改變家長的行為方式,因此家長在文旅空間中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十分重要,對目的地的態度以及個人差異主要來自于設計本身的識別性和方向感,而現有設計缺少這種景觀標準化、識別性。另外,現有親子文旅景觀也缺乏對場地環境的考究,由于兒童自發性行為與周圍環境的關聯和必要性,也使得環境對其的影響變得尤為重要。兒童的行為規律不會為特定的場所而改變,則主要表現在游戲的過程中,因此游戲場地環境條件的選擇是值得考究的,也將為家長提供便利。
(二)親子文旅景觀無法滿足親子行為的心理需求
景觀主體在對親子進行行為心理引導時,并不能使親子完全接受對象,現有的親子景觀會出現環境大而模糊和主體小而清晰的現象,對刊乙童來說場地是否有趣是最關鍵的心理需求,而這種主體的不突出會使兒童缺少樂趣。另外,兒童游樂的聚眾性和探索性需求也促使景觀主體大而清晰和活動邊界明顯。而親子活動會使家長對環境舒適度的需求更高。一是缺少注意焦點會大大降低此文旅景觀的成效。二是過于關注某個焦點而忽視其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親子文旅景觀無法滿足親子各對象的心理需求,忽視親子人群對景觀主體環境的變化關系的適應。
(三)現有的親子文旅景觀設計的影響
1.親子文旅景觀的目的不明確,使景觀設計的定義模糊,所以針對此類人群的景觀設計還如墮煙霧.2.現有親子文旅景觀的單調性對親子缺乏吸引力,造成親子對文旅景觀的需求不大,因此親子文旅景觀方向發展緩慢。3.親子景觀設計對兒童的偏重常常失去親子文旅的意義。但目前的親子文旅景觀也有積極的因素,比如為之后的親子文旅景觀建設提供了借鑒與學習空間,也使家長越發關注此類親子文旅景觀設計。
三、在親子文旅景觀設計中如何有效運用景觀設計心理
(一)行為心理學在親子文旅景觀中的應用
1.以行為心理引導親子對景觀設計的感知度:對親子這類人群,文旅景觀設計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清晰地被反映出來,因此對親子文旅景觀設計應具有引導親子感知的特點,五官的作用一部分是來感知外部環境中的景觀元素,其中占主要部分的則是視覺和聽覺。用行為心理學使親子在聽覺觸覺等方面都提前感知到此空間的屬性。在視覺引導下的感知范圍和內容中就色彩影響心理的程度來說,在植物存在構成的空間中,不同植物的色彩搭配組合,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圍,豐富空間的層次。例如景觀的色彩具有的溫度感和距離感,紅黃與綠藍在親子腦海中聯想出炙熱或冰冷,距離感的視差可以放大或縮小空間。
為了親子的心理感知,本課題組設計的文旅景觀設施“童稚”(如圖1),加入明黃色彩元素與紅色搭配帶動感官,縮小親子與景觀的距離感,并在景觀旁設置顏色鮮艷,純度高的花叢,營造出歡陜、舒暢的氣氛。在冷色調的道路上步行可以有效地將沉悶的情緒趕走。這樣看到樹木花草的艷麗,同時聞到自然的芳香,接著就是對莖葉柔軟的觸感,不論家長還是兒童行為的感知度所收集起的不同特性,在他們腦海中都建立起了繽紛的世界,為此將行為心理的感知能力運用在景觀設計中則會增加親子對此文旅景觀的喜愛程度。
2.增加兒童的掌握感:親子文旅是兒童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動中兒童不斷地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兒童在活動中還會表現出破壞性的體征,攀爬欄桿、樹木,同時破壞也是創造力的表現,兒童玩耍的形式多樣則常常糾結于選擇游戲當中,既想在容易的形式中表現,又對復雜困難的形式期待;兒童游戲的方式在于對整個場地的把握能力,而不是想做、喜歡卻不敢嘗試,使兒童有能力實踐,這樣就會使孩子們擁有自主的興趣投入。
利用這一特性,本課題組在“童稚”中(如圖2)設計出可以增加兒童把握能力的器械類景觀場地,將攀爬和滑梯或者有挑戰力的穿梭游戲結合在一起,使兒童跳出二選一的漩渦中,難易結合開發智力和持久力,讓兒童充滿好奇心并且不斷享受到游戲的快樂,在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就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以及不同性格兒童的掌握感,就會將破壞力不斷地轉化為創造力。
3.利用親子行為心理增加景觀設計導向性:在親子文旅景觀設計中,用序列、標志、集中的方法起到導向作用.通過平直來建立人的方向感,通過曲線增加景觀的趣味性;在景觀主體中增加標志性的引導,比如從形狀引導出兒童喜愛的事物形態,或是利用家長的行為記憶把主體與地域特色文化進行融合同樣起到了認同感;另外,視覺的集中性也起到了對設計的集中展示和心理上的引導和梳理。比如提取父母兒童兒時的游戲、玩物元素,將其運用到親子景觀的設計中,把江南水鄉的概念通過流線型表達出來,這樣行為心理與趣味性則結合起來建立一種明確的主題;再者設置圓形或橢圓形草坪沙地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效果,既有助于親子更好互動,也起到了導向性的作用。
于是本課題組在“童稚”中(如圖2)提取山水流動元素并結合兒童喜愛的攀爬、滑梯等游戲活動形式,整個景觀利用翻折方式制造出山的高低起伏,川可形多面體與鏤空的結合實現了視野的放大和對親子動線引導,內部以父母子女兒時記憶玩物萬花筒的形式展現,實現多樣性和標志性.橢圓形沙地和草地起到導向作用,灌木和半開敞樹木等綠色屏障的設置使親子娛樂空間具有邊界性和序列性。
(二)親子文旅景觀設計心理需求下的設計目標
1.滿足親子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需求:兒童活動時會過于專注,往往忽視了周圍環境的隱患。而家長對子女的保護需要親子景觀運用材料的軟性、地面防滑性、周圍環境帶來的踏實。在公園、在郊外、在林間等,土地能夠給人于種踏實感穩定性。人長期處于繁忙的街道會產生一種不安感。所以親子景觀需要通過個性化的空間需要,尊重親子的個人空間,讓他們各自得到安全感,比如在親子景觀空間中利用大量的綠色屏障提高自然環境的安全感,也對兒童的身體健康起到了安全保障;沙地與草地相結合帶來一種柔軟的落腳感;在親子景觀材料的運用中除了用堅固的鋼架結構固定也需要在接觸面大量運用木質材料,這是降低鋼架的冰涼感而增加環境的柔軟性,不論在心理還是生理部起到了穩定性的作用。
2.滿足親子開放性和宜人性:親子對空間開放性的需求,表現在一是兒童喜歡熱鬧的環境,二是家長傾向開闊的空間便于對兒童看管,三是對互動教育方面的提供。為此,在親子景觀設計中,通過草地,水池、泥沙,兒童可以無憂無慮地奔跑。親子人群的交流需要自由開闊的自然環境,實現靈活度與伸展度。在景觀中劃分不同的功能分區,實現延展度同時也能讓親子在大自然中一起成長,使兒童學習到更多知識。既顯示親子景觀的開放性,更滿足親子對自然宜人性的需求。
綜上所表達的觀點,例如悉尼B0axland河濱景觀公園(如圖3)是一個十分適合親子游玩的戶外空間,該場地的各個項目用草地分割,地面使用新奇柔軟的泡沫海綿材料提供了安全性:多層次的樹屋帶來穩定性,極大滿足了親子對文旅景觀的心理需求。另外,空間內放置垂直低矮灌木、草坪等可以劃分空間,幾株高大的喬木還能創造遮蔽舒適的戶外活動空間,都具有開放性,公共性。
總結
親子文旅景觀的建設要充分考慮景觀的時代特征、環境屬性,要體現為親子所用的根本目的,更大程度地考慮到親子人群對環境的需求,這就更多地表現為親子對景觀環境營造的參與性,使設計師和使用者形成“緊密聯系”的方式,更大范圍遵循使用者的需求與情感表達,實現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共存。建設更加體現親子心理需求的美好環境,是親子文旅景觀建設的發展目標。行為心理與心理需求是親子文旅景觀設計的關鍵要素,要把握好心理在設計中要點,將這類景觀廣泛應用在城市中,不僅為現今親子互動提供場所,也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施展空間,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彌補市場的空缺,使社會越來越關注親子景觀空間不必再為親子關系感到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