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旅游發展局統計,2018年訪港游客共計6515萬人次,其中中國內地游客占比78%,為香港的零售業銷售額增長貢獻了逾一半的份額。然而對于這種現象,近日有港媒發出隱憂,認為香港旅游業過度依賴內地游客購物,導致結構單一,流于表面繁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產業發展。
“1996年曾有廣告以‘萬象之都形容香港……再看今天的香港,十多年沒有大型旅游景點落成,只剩下‘購物天堂的老招牌。”香港“01”網19日報道稱,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SARS),導致其旅游業受重創,在特區政府的努力下,接下來的“輝煌”10年里,香港憑借自由港商品免稅優勢,繼續刷亮“購物天堂”這塊招牌。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于2016年推算,2003年訪港旅客的購物金額僅335億港元,到2014年已飆升至1972億港元。
正是因此,香港也擔憂其城市文化被“購物旅游”湮沒。“01”網引用立法會秘書處文件數據稱,以2016年的統計為例,內地旅客有86%曾在港購物,只有7%及3%到訪文化景點及游覽綠野風光;長途旅客則有多達19%及9%選擇文化及綠色之旅,另有55%會購物。“01”網引用旅游業界人士的話稱,香港近些年來很少有新的大型景點,與周邊城市比較少了獨有文化和自然景觀。也有人建議,香港應像青島、哈爾濱保留德式、俄式建筑一樣,對老城區和建筑物加強保護和宣傳。
有香港本地人推薦,內地旅客到香港時,多走走大街小巷,感受當地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購物。李女士在港定居多年,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自己在內地的親戚朋友來港一般都是購物、打針(HPV疫苗)、投保。如果不是她主動推薦,基本不會有人主動深度游覽。“香港有很多風景優美的郊野公園、海灘,不出市區也有很多文化小路、歷史建筑,都很有味道。”她認為,多數內地游客來一趟香港就好像逛一次免稅店,了解不到香港的立體和多面。公務員林先生認為,周邊城市和地區大力興建旅游設施推廣特色旅游,挫低了香港旅游的傳統競爭力;而內地電商業旅游業蓬勃發展,或許會令香港優勢漸失。“其實(政府)都有推出很多舉措,像是打造‘西九文化區、翻新‘星光大道、活化‘大館等等。如果可以慢慢行,其實都好有得睇(有看頭)!”▲
(龍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