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祥元
武威第十三中學成立于2001年8月,地處武威城區西南角,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初中。近年來,武威第十三中學以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德育教育和快樂成長為出發點,立足特色課程,狠抓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狠抓教育科研和師德師風建設,在特色育人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先后被評為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省級“快樂校園示范學校”,武威市校園文化建設特色示范學校。2016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每一個孩子都是閃光的金子
2018年11月,《數字涼州》一篇名為“武威十三中這兩個學生火了……”的報道迅速傳播,在當地引起熱議。
事情的經過是,武威第十三中學八年級十班的王玉潔、周靈兩名學生在校門口附近撿到一個錢包,里面有厚厚的百元現鈔,還有銀行卡、個人證件等。兩名學生在第一時間將錢包送到了學校附近的涼州交警大隊。交警及時聯系到失主,失主看到錢包失而復得并分文不少,異常激動,連連稱贊道:“少年好樣的!交警同志棒棒噠!”
“失主對王玉潔、周靈同學的行為感動不已,親自到學校送來了錦旗,孩子們雖小,但他們以自己的行為傳播了社會正能量,獲得了全社會的一致點贊。”武威第十三中學黨總支書記宗銀三說道。
拾金不昧是如今武威第十三中學加強德育工作和養成教育的見證和縮影,對于一所只有十多年建校歷史的學校來說,這樣的情形在當初不敢想象。“我們學校是2001年在原涼州區教師進修學校校址上新建成立的,學校東邊靠近西涼市場,南邊和西邊都是農村,雖是城里的學校,但父母做生意外出打工,學生中‘留守兒童多,思想素質參差不齊,行為習慣也不好,德育工作和養成教育任務既艱巨又復雜……”武威第十三中學副校長李興元說道。
如何增強德育實效,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讓德育成為促進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對于武威第十三中學來說是個難題。對此,副校長李興元說道:“我們必須面對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創新德育工作新思路,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努力讓德育工作從單向式走向多向式,從平面式走向立體式,從包辦式走向自選式,使德育形式更加個性化、有效化。”
針對學校實際狀況,武威第十三中學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社會資源、人文資源,努力實現學校的德育活動主題化,做到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品牌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力構建學校統一領導、各處室齊抓共管、班主任各負其責、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努力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成長環境。
同時,以構建德育體系和豐富德育內容為突破口,武威第十三中學讓學校德育工作步入良性循環。近年來,學校堅持通過組織班主任培訓、舉辦“班主任論壇”、開展主題班會觀摩活動和班主任專業化課題研究等途徑,不斷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學校堅持利用升旗活動、“午間10分鐘”談話課、黑板報、宣傳展板、主題班會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在抓好定期活動的基礎上,武威第十三中學堅持開展一些不定期活動。比如,積極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向全校師生發放倡議書,在校園內開展 “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張紙”活動,提高了全校師生的節約意識。扎實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金種子”工程,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講壇”、“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活動、誠實友愛教育活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中華優秀道德文化進校園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祖國在我心中、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堅持開展主題活動、德育示范學校創建活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在師生的心靈深處播撒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德向善、文化沁潤、愛心奉獻、民族團結的“金種子”。
此外,學校每年堅持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國防教育、法制教育講座、“在押少年犯現身說法”、“模擬法庭”、禁毒教育圖片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校園十大文明之星和“新時代好少年”評選、“傳承華夏文明、書寫絢麗甘肅”書信大賽、“美麗家鄉”書法、繪畫比賽、“愛祖國、愛家鄉”讀書活動、家長約談周、校園文化藝術節、體育節等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實施了對學生的德育滲透,突出了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副校長李興元說道。
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點
“一所學校,必須立足人的發展,辦出特色,要始終把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當作學校的重要工作來抓緊抓好。”武威第十三中學校長明朋年說。
為有效踐行環境育人的理念,武威第十三中學想方設法利用有效資源給師生營造舒適優美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我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投入,逐步建設的思路,遵循‘道路整潔化,綠化園林化,環境教育化,裝飾藝術化的原則,先后完成了西教學樓花壇、升旗臺、校園景觀石、操場、校園綠化等建設,對學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塊墻壁、每一棵花草、每一處空間都做了精心的‘雕琢。”武威第十三中學總務主任劉軍武說。
走進武威第十三中學,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花園,校園內青杉挺立、丁香飄香;教學樓前,草坪、花壇錯落有致,芳草如茵;文化景觀石掩映在紅花綠蔭中,莊重肅穆,激勵人心;校園的早晨,書聲瑯瑯,生機勃勃;置身其中,整潔的校園環境,嚴謹的治學風氣,積極向上的求學精神,猶如一縷和煦的春風,拂面而來……
學校特別注重建設高雅別致、內容豐富的校園匾牌文化。樓道匾牌分別以“國學經典”、“唐詩宋詞”、“古代科技”、“涼州文化”為主題,設計新穎,主題鮮明,力爭讓每一面墻壁“說話”,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成為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將學校建設成為蘊含濃郁歷史文化內涵和現代審美情趣的花園式學校,使學校成為莘莘學子放飛理想、成就自我的好地方。
在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武威第十三中學重視抓好梯級文化。“我們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學校要求各班既保證統一和諧,又各有特色,各有亮點。”班主任李志彪說道。
這一活動中,各班發動學生廣泛參與教室文化建設,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團隊意識得以加強。班級的口號、班規、班訓、班級精神等,張貼在教室醒目的地方;教室四壁懸掛適合班級特征的名人名言;建立班級光榮榜,讓學生在被賞識的積極氛圍中成長進步。班級環境文化的建設,讓每個學生置身于深厚的具有個性化的班級文化氛圍中,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振奮,從中不斷吸取豐富的營養,積淀文化的底蘊。
武威第十三中學在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十分重視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對學生的培養,努力通過特色校本課程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點,各類文體活動蓬勃發展,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內驅力。
學校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三節課和自習課在七、八年級學生中開展社團活動,成立了小小華羅庚、英語脫口秀、英語寫作、“銀河之聲”合唱團、籃球、乒乓球代表隊、舞蹈隊、器樂隊、E時代少年社、素描國畫、芳菲文學社、經典閱讀等18個學生社團,嚴格按照人員落實、場地落實、時間落實、輔導落實的原則開展活動,給學生的特長發展提供了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近年來,我們創新校本課程開發思路,組織教師、學生將初中語文教材中適合舞臺演出的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并編輯成《武威十三中課本劇匯編》,并在學校藝術節進行匯演。還組織教師編寫了《初中地理速記歌訣》《書海拾貝》《E時代》《紅舞鞋》等22本校本教材,并應用于教育教學和社團活動中。”副校長王忠說。
立足學校和學生實際的特色課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漢字聽寫社團在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甘肅選拔賽榮獲團體三等獎,在武威市第一屆、第二屆漢字聽寫大賽均榮獲團體一等獎;經典誦讀社團排練的《少年中國說》《木蘭辭》《夢回涼州》獲得武威市國學道德經典誦讀大賽一、二等獎;課本劇社團編排的課本劇《皇帝的新裝》、古箏社團排練的古箏齊奏《戰臺風》均獲得涼州區首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表演類節目中學組一等獎;書畫社團選送的國畫作品《荷塘月色》榮獲甘肅省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學甲組二等獎。
2016年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國防教育特色學校。2018年9月,在武威市第三屆“書香校園·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中,武威第十三中學表演的《少年中國說》在全市初中組10個代表隊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其實,在第一、二屆全市經典誦讀比賽中,我們武威十三中經典誦讀社團排練的《夢回涼州》《木蘭辭》就已獲得了一、二等獎。”負責經典誦讀社團的史雪英老師說道。
教師發展了學校才能發展
身為甘肅省骨干教師的副校長王忠對如何讓學校保持發展活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學生發展的根本前提是‘教師必須發展。只有教師發展了,才可能保持學生健康持續發展。一所好的學校,首先是要成為培養好教師的地方。”
“在我校教師隊伍中,四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占了多數,而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力軍,我們要在抓好教學常規的同時,為青年教師的順利成長鋪好路、搭好橋。為此,學校通過崗位培訓、理論引領、拜師結對、跟蹤聽課、深度剖析、自我反思等多種途徑和形式促使青年教師在業務上盡快成熟。”王忠說。
在學校管理中,武威第十三中學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樹立以教師為本、以教師的發展為第一的管理思想。“實施名師工程,打造強校品牌”是武威第十三中學建校以來一以貫之的目標。立足校情,加大校本培訓力度,把青年教師培養成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名師是十三中領導教師的共識。為此,學校積極推進“青藍工程”,實施名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幫、扶、帶、教”戰略,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近年來,武威第十三中學把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培養青年教師成長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志,是建設教育強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要條件,建設一支適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校長明朋年說。
盡管學校經費緊張,武威第十三中學還是開源節流,并積極尋求上級教育部門的支持,把有限的資金用于教育技術裝備的建設與配備上。學校現有3個計算機教室,1個云教室,共計裝機220臺,每個教室安裝了電子白板,共計37套,所有功能室都安裝了一體機,共計13套,建成高標準錄課教室1個……
學校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為所有辦公室裝配了計算機、打印機,所有辦公室、教室都接入了互聯網,并實現了無線網全覆蓋,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一平臺”建設,初步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同時,學校還配有多種電腦輔助設施,確保學校工作和教師辦公的正常化。
學校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教師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得到了提高,都能熟練操作甘肅省智慧教育云平臺,從平臺上下載有關教學資料,運用軟件制作幻燈片及運用多媒體開展輔助教學,進行網上閱卷。同時,還利用“一師一優課”網上曬課活動,上傳和下載有關教學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我們還深入挖掘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地開展教學活動,提升教育教學活動效率與效果,促進學生學習成效與能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每天提高工作、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副校長王忠說道。2016年,武威第十三中學被評為涼州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
武威第十三中學每學期兩次的“高效課堂論壇”,更是吸引了許多青年教師,大家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交流自己的經驗,真正起到以教研促教學的目的。為促進教師素養有效提升,武威第十三中學堅持科研促質量引領制度,圍繞立項的省、市級的主課題,要求每個教研組、教師個人都要確立研究子課題,堅持以課題引領為深化校本研修的基本策略,形成人人參與課題研究的氛圍,在研究中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學校共有2項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2個子課題成功結題,有1項省‘十一五課題結題并獲獎,有2項市級批準課題已結題,14項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正在研究之中,并定期召開推進會。”武威第十三中學教導主任董永威說道。
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推進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在“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學校有6名教師的課例榮獲部級優課,16名教師的課例榮獲省級優課,24名教師的課例榮獲市級優課,有17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也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近幾年來,學校教學質量檢測始終名列全區前茅。
“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學校既‘壓擔子,又充分為他們創設心情愉悅的工作環境。對此,我們堅持讓學校領導做每一位教師的貼心人,學校領導既關注教師的工作,又關心教師的生活。”工會主席魯成設說。教師有病的時候,學校領導一定會去探望,教師家里有了困難,學校領導會竭盡全力去解決。“我們要讓每一位教師都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此外,武威第十三中學還在課余組織籃球、排球、乒乓球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一位教師品味工作以外的快樂,這樣的和諧氛圍非常有利于教師的成長。
經過努力,在武威第十三中學,一支年富力強、充滿活力、具有敬業奉獻精神、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突出的名師骨干群體正在形成。在這支隊伍中,有60多名教師獲得省、市、區級“骨干教師”、“園丁獎”、“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質量標兵”、“十佳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師生關系的變化生動地詮釋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武威第十三中學的學生管理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第一階段的“警察式”管理,第二階段“嚴師型”管理,到第三階段老師和學生發展成為“朋友”般的師生關系,使學校成了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這種變化是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不斷提升自我、潛心育人的結果。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將一如既往、銳意進取,向打造學生快樂成才、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成功的品牌學校邁進。”校長明朋年對學校發展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