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龍
【關鍵詞】 校本教研;內容;合作互助;平臺;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08—0034—01
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載體,培養一支善于學習、精于反思、擅長于教學的專業化中青年教師隊伍,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突飛猛進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積極開展了以反思性教學實踐為基本特征,以自我反思、集體備課、互動研討、案例學習、專題論壇和課題研究為基本策略,進行了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究,為最終達到以農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師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夯實了基礎。
一、飽含熱情,養成習慣,體驗快樂
教師要有積極的職業態度,對待教育事業做到敬業、勤業、樂業,以教書育人為樂,癡于此,樂于此,便不覺得苦。對待班級學生要尊重、理解、關愛。尊重將給予學生最充分的自信,唯有理解,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關愛讓學生學得開心,使校園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教師對待教學要具備好學、求精的風格藝術。善教的老師必好學,以書為友,以書為師,還要樂于向他人學習、向社會學習,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風格延續著教師的教學生命,因為它有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勤于思考,天天寫作,堅持閱讀,遇事研究。并將這些良好的習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二、校本教研,內容豐富,形式靈活
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有些問題很突出,也很棘手。如校本課程的開發,考試評價改革、大班額教學、中小學銜接、如何提高合格率、學生為什么不愛回答問題、復習課研討課教學模式、怎樣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開展課題立項,通過系統的課題研究方能得到科學的解決。我們將課題教研與教育教學研究有機融合,目的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通過學校、教研人員在一起共同研究,探尋教學對策,以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答案。
課例教研,是以課例為載體,同一教研組或同一學科的校內教師之間以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目的相互聽課評課,相互指導提升的教研活動,也是教師們最喜愛的教研活動方式。教師個體在與教師群體,研討備課、說課、觀摩課、評課的過程中,互相啟迪,常常會獲得意外的驚喜,從而使教學經驗得到進一步提升和推廣。通過精品課,展示了優秀教師的先進理念和精湛的教學藝術。我們進行的讀書沙龍型“悅讀工程”也不斷點亮了教師專業成長之路。圍繞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素養、教育素養、科學素養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讀書活動。教師積極開展讀書活動與交流,在每學期的期末采用“讀書沙龍”的形式在全校做讀書成果匯報。在多種不同形式的交流中,老師們的思想得以碰撞,智慧得以分享,理念得以升華,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三、搭建平臺,開展活動,促進成長
在實踐中反思,在協作中交流,在活動中成長。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教師通過說課、聽課、評課,骨干教師、教育教學專家與教師的對話、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合作論壇,積極參加優質課和教研論文評比等,督促教師全員參與,促使教師在觀念的碰撞與交流中達成新的共識,在實踐探索與總結反思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同時,通過學習先進經驗,剖析自己的教育行為,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感受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加快了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
搭建城鄉教育合作交流平臺,通過以“城鄉教育聯盟”的交流、學習,發揮示范、引領、幫扶、滲透作用,激發我校教研活力,構建城鄉教育相互借鑒、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促城鄉學校辦學思想有了新的突破,讓學校的管理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藝術等方面有了質的提高,使共建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帶動聯盟學校整體提升,實現城鄉教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互助共贏的目標。打造了更優秀的教學骨干,逐步探索出城鄉共建均衡發展的新路子。
四、網絡教研,全員參與,共同提高
信息技術作為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正逐步深入校園,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應用信息技術優化當前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時代的需求,它為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
網絡教研已經在營造一種合作、積極、有利于新課程實施的教研氛圍,身處此時的一線教師,在辛勤耕耘的同時,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敢于去更新、去創造自身的教育教研行為,唯此,才可能收獲甜美的教學之果,也才會有“教研是一條幸福之旅”的體驗。
總之,校本教研為教師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加速了農村教師專業的成長和發展,提升了教學品位,形成了教師教學個性化和特色,同時,也加強了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