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亞峰
【關鍵詞】 兒童;“自然缺失癥”;情境教育;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047—01
自然缺失癥是由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洛夫強調,自然缺失癥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癥,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的現象,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人的心智是通過感官和知覺形成在思維上的認知整合、判斷、推理,如果孩子們沒有真實的認知,沒有與自然的接觸,沒有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歷,他們的感覺和知覺就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自然缺失癥”在當代兒童身上的表現及成因分析
1. “自然缺失癥”在兒童身上的表現。(1)兒童對于自然界缺乏起碼的尊重。兒童不再理解食物的來源,不再認識家鄉的動植物,不再對家鄉的地理感興趣。(2)憂郁癥和注意力缺乏癥有上升趨勢。當孩子不再接觸自然,很多問題都會出現,比如壓力過大,憂郁和無法集中注意力。(3)兒童拘泥于學校,壓力過大和注意力缺乏癥會造成兒童各科學業水平的下降以及創造力的下降。(4)兒童缺少戶外活動,引發肥胖癥。
2. 造成當代兒童產生“自然缺失癥”的原因。(1)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存在漏洞。由于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培養,教育教學過程往往以“知識傳授型”和“模擬訓練型”方式呈現出來,而這種“傳授型”、“訓練型”的方式直接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同時,這種教育教學過程由于淡化實踐操作,導致的結果于老師來說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教育教學積極性難以調動;于學生來說,學生對知識和能力處于被接受狀態,動手能力弱化和創新意識不強不足。(2)家庭教育的缺位。隨著當代社會各式各樣的競爭日益激烈和升學、就業等壓力的加劇,越來越多家長的教育態度呈現偏激趨勢,其表現就是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兒童的學業成績和各種排名,而忽視了社會發展對兒童成長的要求,比如學會人際交往、善于團隊合作、勤于動手實踐等基本素養不被家長所重視。更有甚者,一部分家長自胎兒開始便擬定了“完備”的“教育”計劃,兒童一路走來并不是主動以自我的生命體驗去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而是以被動的狀態去接受社會,其結果導致兒童性格出現孤獨、抑郁、偏激等特點,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3)學生的自制力弱。由于網絡游戲的吸引,學生自控力弱,沉溺于手機、游戲不能自拔。
二、“情境教育”的教育原理分析
情境教育正是針對兒童的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以“美”為突破口,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兒童學習的興趣、審美的興趣、認識的興趣,乃至向往豐富精神世界的興趣,也在期間培養起來。
三、運用“情境教育”解決兒童“自然缺失癥”的思路及方法
1. 倡議家長“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作為父母,如果每天在家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那么,孩子也會依賴電視、ipad,他們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創意能力都將被扼殺。為此,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如爬山、游泳、滑雪、放風箏、垂釣、壘沙包、采摘、假期旅游……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在行走中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認識了山川湖泊、花鳥蟲魚;知道了風云變幻、滄海桑田;懂得了世界奇妙、學海無涯;也讓孩子內心充盈、自信陽光,讓孩子們的童年充滿了情趣。
2. 讓語文與自然情境鏈接。現實生活的畫面遠比課文中描寫的豐富多了,精彩多了,那是活的教材,是再生動不過的課堂。比如,在教授《找春天》一課時,我們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學詞學句學文中感受到春天來了,大地漸漸蘇醒,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來到人間。通過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導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春天。周末,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在街道旁、在庭院中、在山林中都留下了他們探尋的足跡。看到草芽正破土而出,理解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看到百花爭艷,明白了“萬紫千紅總是春”;聽到了鶯啼婉轉,懂得了“自在嬌鶯恰恰啼”……
3. 整合社會資源,組織參加各種研學實踐。組織兒童參觀博物館、在游泳館開展“珍愛生命、防溺水”主題班會、戶外拓展訓練,這些活動不但極大地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拓展了孩子們的想象空間,提高了思想覺悟和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孩子們堅毅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