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祿榮,李 康,武曉彬,周文波,李秋華*
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1]。Ⅰ、Ⅱ、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Ⅲb、Ⅳ期主要采用放療、化療、生物反應調節劑和生物治療、中藥和支持療法[2-3]。長期以來,中藥作為防治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經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4-7]。本研究選擇80例Ⅲ~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探討保肺膏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維持治療中的減毒和協同作用。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納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遼寧省腫瘤醫院和遼寧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80例患者。該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治療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61.3歲,病程(4.6±2.6)個月。其中Ⅲb期35例,Ⅳ期5例。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9.7歲,病程(4.8±2.7)個月。其中Ⅲb期33例,Ⅳ期7例,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病程、肺癌分期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通過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的Ⅲb~Ⅳ非小細胞肺癌患者;②一線化療4~6個周期,以評估進入SD以上維持期的患者,并在化療結束后2個月內入組;③一線化療周期后無須化療維持治療或不同意化療維持及靶向維持患者;④ECOG評分:0~2分,KPS≥70分;⑤預計生存期≥6個月;⑥年齡18~75歲;⑦血常規、肝腎生化功能、心電圖基本正常;⑧通知患者及其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情況良好。
1.3 排除標準 ①未通過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②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③嚴重器質性病變,不能耐受化療;④接受靶向治療或放療的患者;⑤腦轉移的患者;⑥正在其他臨床試驗中;⑦長期應用其他中藥抗腫瘤藥物的患者。
1.4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8]:參見中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療規范》,經明確的X線光片、CT支氣管纖維鏡及病理細胞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中醫診斷標準[9]: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紫杉醇+卡鉑方案[10]:第1天 靜脈滴注紫杉醇135 mg/m2+順鉑 25 mg/m2,3 h 內滴注完成,21~28 d 為1 個化療周期。
1.5.2 治療組:保肺膏聯合紫杉醇+卡鉑方案,其中“保肺膏”由沙參300 g、天冬200 g、麥冬200 g、五味子100 g、生薏苡仁200 g、山慈菇200 g、澤漆200 g、漏蘆200 g、龍葵200 g、金蕎麥200 g、半枝蓮200 g、白花蛇舌草200 g、桔梗100 g、生黃芪300 g、桑椹200 g、太子參200 g、補骨脂200 g、皂刺300 g、夏枯草200 g、瓜蔞200 g、云苓200 g、浙貝200 g、刺五加200 g、生龍骨200 g、生牡蠣200 g、炒白術200 g、甘草100 g、貓爪草200 g、旱蓮草200 g、百部200 g、制半夏100 g、黃精200 g、生地200 g、百合200 g、絞股藍200 g、丹參150 g、仙鶴草200 g、壁虎60 g、莪術100 g、制僵蠶60 g、蜂房100 g、靈芝孢子粉30瓶42味中藥組成,由遼寧省腫瘤醫院制劑中心熬制成膏。
1.6 療效判斷
1.6.1 病灶的客觀療效標準 參照WHO提出的實體腫瘤客觀評價標準[11],判斷治療效果。①完全緩解(CR):所有可見病變完全消失并至少維持4周以上;②部分緩解(PR):腫瘤病灶最大直徑及其最大垂直的直徑相乘的值減少50%以上并維持4周以上;③好轉(MR):腫瘤病灶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的直徑相乘的值減少了25%,但小于50%,沒有出現新的病變;④病變進展(PD):腫瘤病灶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的直徑相乘的值增加超過25%,或出現新的病變;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好轉。
1.6.2 生存質量標準評價 采用“臨床證候療效評定評分[12]”和“karnofsky(KPS)”評分,以及生存質量比較兩組患者生存質量。①臨床證候療效評定標準:臨床綜合征評分下降超過2/3,代表顯著改善;評分下降1/3~2/3為部分改善;如果積分值沒有減少或減少小于1/3,為無改善。②KPS評分比較:以卡氏評分積分標準為指標。在治療前及治療后計分;治療前分數增加10分以上,增加 0~10分穩定。③體重:在治療結束時較治療前體重增加或減少超過1 kg,如果“增加”或“減少”小于1 kg,則“穩定”。④生活質量評定標準:美國肺癌生活質量量表(FACT-L 4.0版)用于評估治療方案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13]。

2.1 兩組病灶客觀療效比較 治療組:CR+PR+MR共25例,總緩解率為62.5%;對照組:CR+PR+MR共15例,總緩解率為37.5%。治療組總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灶的客觀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臨床證候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患者癥候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證候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 卡氏評分: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的KPS評分總改善率高于對照組(92.5% vs.72.5%,P<0.05)。治療后,治療組體重增加及穩定的患者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生存質量方面,治療后,患者生理狀況評分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5。

表3 兩組患者KPS評分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體重變化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量表(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祖國醫學認為,肺癌屬“積證”以及“息賁”等范疇,主要影響人的呼吸功能。該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肺氣不利,宣降失宜,津液輸布不利,痰液積聚,氣滯血瘀,多為本虛標實。晚期肺癌則是正虛邪實。
目前,化療仍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14]。我們應用中藥配合化療,以減毒增效,扶正祛邪并舉[15],根據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配合應用中醫藥方劑干預治療,達到減輕臨床癥狀、緩解化療毒副作用、提高病灶穩定率的作用[16-18]。有報道,長期中醫藥干預治療103例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延長其生存期,并且有助于穩定腫瘤的病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9]。還有學者對于臨床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預后進行總結分析,發現辨證論治應用中藥湯劑、中成藥,或者中藥注射液等,均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中的保肺膏扶正祛邪、調理肺脾氣機的功效顯著,在治療肺癌中,可減輕肺癌化療中的不良反應。保肺膏是根據祖國醫學中扶正祛邪的原理,采用沙參、天冬、麥冬、五味子、靈芝、熟地黃、薏米、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茯苓、龍葵、生黃芪等加工制作而成,具有益氣滋陰、扶正祛邪、軟堅散結的作用。
方中沙參、天冬、麥冬、太子參、五味子、黃精、桑椹、生地、百合、百部養陰益氣,靈芝補氣養血,皂刺、莪術、夏枯草、壁虎散結軟堅,丹參、仙鶴草活血止血,桔梗、澤漆、漏蘆、瓜蔞、生薏苡仁、制半夏、山慈菇、浙貝、制僵蠶、蜂房、貓爪草宣肺祛痰、散結化痰,生龍骨、生牡蠣潛陽安神,龍葵、金蕎麥清熱解毒,炒白術、云苓健脾益氣,薏米健脾化濕,刺五加、熟地黃、旱蓮草、絞股藍滋陰補腎益脾,補骨脂補益脾腎,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起到扶正祛邪、補腎滋陰、益氣健脾,軟堅散結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近期療效上,治療組總緩解率為62.5%,高于對照組的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醫證候臨床觀察結果表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前后卡氏評分比較上,兩組治療后卡氏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但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體重增加例數亦多于對照組。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在生理狀況評分上,兩組積分均有所減少,但治療后,治療組積分低于對照組;情感狀況、功能狀況和附加關注、狀況板塊、社會家庭板塊方面,治療后較治療前積分略有減少,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保肺膏臨床療效可靠,能夠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扶正抗癌的純中藥制劑。
我們還在不斷探索對于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維持期更好、更新的治療方法,從過去單純的中藥湯劑、口服中成藥及中成藥注射液等,到現在膏方以及中醫外治法,例如針灸、導引按摩、藤療、外敷等,治療手段逐漸多樣化,如何選擇用藥以及如何探索出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的交叉點,更好地融合各種治療手段、方案,使得能夠將目前臨床已經證實的具有減毒增效的方案的臨床療效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并且能夠更有效地監控其安全性,還需要循證醫學的進一步研究,如何將中醫藥減毒增效作用推廣應用,實現整體化、適應多種化療方案,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另外,相關的觀察和評測指標也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