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學校通過課程、育人環境及系列教育活動,能夠給予學生豐富的成長體驗,但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還不夠。學生個性發展提出的多樣化需求,需要學校主動尋求校外教育資源,而學生家長作為最關心孩子發展的人,有積極支持學校開拓教育資源、與學校形成合力共育人才的強烈愿望。寧夏銀川一中近年堅持探索如何將學校與家庭的力量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加立體的教育環境,用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一、制度保證,家校合作搭平臺
良好的家校關系是家校共育的基礎,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力,有責任主動搭建平臺,促進家校聯系和溝通。因此,銀川一中在每個年級都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成員由各班遴選產生,并根據家長意愿和公開選舉產生家長委員會各部門負責人。在學校的組織和協助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代表大會,共同商議家校合作計劃,開展家校活動。家長委員會從制度上使家校合作有了較穩定的平臺,使家長們有機會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甚至管理決策。在家長委員會全體成員的共同討論下,目前已經形成了《銀川一中家長委員會章程》《銀川一中學生在校期間手機管理和使用規定》等。
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學校還在通訊軟件“釘釘”中開設了家校區,加入學校群組的每位學生家長都可通過“釘釘”隨時與學校聯系,可以幫助孩子請假、選課,預約來校參觀、心理咨詢,報名參加家校活動,瀏覽校園新聞、家庭教育好文,甚至觀看學校文體活動的現場直播。家長委員會的現實平臺與“釘釘”虛擬平臺為家校合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使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學校管理者之間的互動更加便利,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學校教育工作,并逐漸認可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暢通了家校共育的途徑。
二、家長講堂,家校溝通碰火花
家校共育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無法取代的。因此,銀川一中不斷努力與家長溝通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能夠真正同頻共振。一方面,學校借助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使班主任、任課教師與家長就學生近期發展中的關鍵教育問題進行討論,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在家情況,也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從而形成關于特定教育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學校還定期開展家長課堂、家庭教育論壇等家庭教育研討活動,引導家長不斷更新認識,重構科學的教育觀念。例如:學校德育副校長亢燕以“家校共育 助力成長”為主題,深入剖析了新時期學校應該做什么,家長應該做什么;心理教師劉芳嶺、韓婷分別為家長作了“以心育愛,做知心父母”“家有考生,如何做好家長?”“好父母,會溝通”等主題的家庭教育講座。2017年11月,學校還舉辦了以“立德樹人,家校共育”為主題的圓桌教育論壇,學校領導、教師、家長代表與全體家長共同探討了“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看待考試成績”“如何指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孩子適度使用手機”等家長普遍感到棘手的教育難題。通過家長講堂等活動,家長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獲得了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知”與“行”不斷統一,最終促進了家校共育效果的顯著提升。
三、親子活動,優化關系促和諧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資源。然而對于高中生家長而言,孩子在青春期身心方面的急劇變化使得親子關系往往面臨嚴峻的挑戰。許多家庭親子沖突頻繁、親子關系疏離,孩子的情緒、學習等也深受影響。在學校家長委員會的策劃下,每年高二年級各班家長委員會都會組織一次班級親子活動,家長、學生與班主任放下工作和學習的壓力,以平等的姿態,借助爬山、植樹、真人CS或團體素質拓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共度一天。在活動中,學生們收獲了游戲的快樂和家長陪伴的溫暖,家長們捕捉到了孩子的閃光點和靠近孩子心靈的瞬間。在集體活動的特殊氛圍下,一些平時無法很好溝通的家庭也開始了有效或有溫度的互動,家長與孩子的關系在無形中拉近了許多。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家校共育使戶外親子課堂成為現實,使親子關系得到進一步優化,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得以更大程度地發揮。最終,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積極參與家校共育,使家校共育的基礎不斷穩固。
四、生涯教育,家校共筑未來路
本著對學生未來負責的理念,學校自2015年開始著力實踐生涯教育,鼓勵學生在充分的自我探索及社會探索的基礎上,科學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以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為自己的未來奠定基礎。根據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發展實際,學校充分調動家長資源,設計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暑假期間,學校組織家長委員會為學生提供了涉及新聞傳媒、教學科研、商業銷售、行政管理、建筑制造、農業種植、醫療衛生等六十多個領域的職業體驗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某個職業崗位進行體驗。所有職業體驗的機會均由各班學生家長提供,家校資源的整合使學生有機會走進職場,在感受職業魅力與精彩的同時,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除此之外,學校還面向家長征集職業發展故事,經過篩選、校對,印制了《身邊的榜樣——家長職業發展故事匯編》。家長們以自己的職業發展經歷為學生展示各行各業的工作狀態,敘述職業發展的艱辛,展示職業精神的可貴。一些班級還邀請部分家長利用班會課進行了現場分享。家長資源在這些活動中得以充分整合,使生涯教育的體驗性和說服力明顯提高,也使學生參與生涯探索活動的熱情不斷提升。可見,家校共育可以為學生的未來鋪就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探索之路。
在家校共育的探索與實踐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既相互補充又彼此支持;使學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得以拓展,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不斷優化。更重要的是,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家庭與學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校教育中引入家庭的力量,凝聚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合力,使學生能夠真正在立體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與發展。
總之,家校共育的探索與實踐帶來了可喜的成果,也引發了教育者對學生發展、學校管理更深刻的思考,推動著教育者不斷嘗試與創新。家校共育將繼續聚力而行,且行且思,眾行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