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是一項增產大豆的新技術,一般可增產20%以上。大豆窄行密植,由于植株分布合理,增加了綠色面積,改善了受光條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是大豆獲得增產的生理基礎。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的核心技術是抗倒伏的半矮稈品種,有深松深施肥的土壤作基礎和有效使用除草劑的技術。
一、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
1選擇適宜的品種,搞好種子處理
窄行密植必須選擇抗倒伏的增產潛力大的矮稈、半矮稈品種。種子播前要進行精選,用大豆選種機或人工粒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及雜質,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良種以上。純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要根據病蟲害種類和土壤條件,進行藥劑拌種。影響大豆產量的主要地下病蟲害主要有孢囊線蟲、根腐病和根蛆,可選用35%的克多福種衣劑等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75-100包衣的方法防治,也可用35%乙基硫環磷或35%甲基硫環磷按種子量的0.59拌種方法進行防治。
2精細整地
平播窄行密植,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進行伏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為18-20cm,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達到待播狀態。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細。大壟窄行密植和小壟窄行密植均應在伏秋整地的基礎上起壟,進行伏、秋翻起壟或耙茬深松起壟。大壟窄行密植可用做臺機打成90-140cm的大壟,龍高15-18cm,壟體壓實后壟溝到壟臺的高度18cm,小壟窄行密植可用普通起壟犁打45-50cm的小壟,起壟后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3增加肥料投入
首先是增施農肥,中等肥力地塊公頃施用量22.5t以上,化肥要氮磷鉀搭配,施用量要比常規壟作增加159以上,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公頃施磷酸二銨150-225kg、硫酸鉀或氯化鉀60-75kg,用生物鉀肥拌種的可不施用鉀肥,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其次,農肥和化肥必須做到深施或分層施,大豆在初花期每公頃用尿素10kg加磷酸二氫鉀1.5kg,溶于500kg水中進行噴施。對未施用微肥作種肥或沒有微肥拌種的地塊可加入微肥噴施。
4播種
種植方式采用清種或大比例間種。播期適時播種,地溫穩定通過7-8℃時開始播種,黑龍江省中南部地區4月25日-5月10日,北部和東部地區5月5日-5月15日。大壟窄行密植,機械壟上按行等距精量播種。
5田間管理
一是播后苗前施藥每公頃用50%乙劃胺乳油2500-3000ml(或90%禾耐斯1560-2200ml)加70%賽克津可濕性粉劑300-600g或加40%廣滅靈乳油800-1000ml或加75%廣滅靈粉劑15-25g,或用72%都爾乳油每公頃1500-3000mg對水200kg土壤噴霧。
二是莖葉處理在大豆出苗后,雜草2-4葉期進行。每公頃用5%精禾草克乳油900-1500ml,或用15%精穩殺得乳油750-100ml,或用10.89高效蓋草能乳油450ml,或用6.9K微霸濃乳劑750-900ml,或用12.59拿撲凈乳油1250-1500ml,兌水200kg噴霧。防除闊葉雜草,每公頃用25%的氟磺胺草醚1000-1500ml,或用24%的雜草焚水劑1000-1500ml,兌水200kg噴霧。
三是秋施藥在秋季溫度穩定在10℃以下,土壤濕度適宜的情況下施藥,先翻耙平地后,邊噴藥,邊用機車牽引圓盤耙耙一次,耙深10-15cm,待全田施完藥,再與第一次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耙地一次,第二次耙深與第一次耙深相同,然后起壟。秋施藥可有效地防除第二年春季雜草,用量上要比春施藥多10-20%。每公頃可用70%的都爾乳油2500-3500m1加48%的廣滅靈乳油800-1000m1或加50%的速收粉劑120-180g,或用90%的禾耐斯2200-2500m1加50%的速收120-180g。
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
1貫徹落實耕地整理工作
應針對栽培大豆的土壤進行秋耕,確保土地墑更加充足。實施翻地工作的時候,要保證翻土深度控制在18-20厘米之間,實際的誤差不允許超出1.5厘米。與此同時,耕地幅度要一致,具體的誤差不應低于4厘米。在此基礎上,不允許存在較大體積的土塊,而且每立方米耕地層直徑如果超過5厘米,則需要控制器塊數,堅決不能超出5個。值得注意的是,深松的深度要超過25厘米,耕地的方式主要是秋翻與伏翻兩種。
2起壟技術應用
在開展起壟工作的過程中,要選擇伏翻與秋翻耕地方式。如果是大壟窄行密植,應選擇使用臺式方式起壟,將壟的高度控制在15-18厘米之間。如果選擇的是小壟窄行密植方式,只要選擇普通設備起壟即可。當完成起壟工作以后,需針對壟溝進行鎮壓處理,確保與播種狀態相吻合。
3播種技術
一般情況下,小壟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以及大壟窄行密植是常見的三種播種方法。其中,小壟窄行密植與大壟窄行密植播種技術的應用,需要選擇機械壟播種,并且確保播種距離的合理化。若是三壟改變成二壟,一定要有效地控制壟的間距,一般在90-105厘米之間。如果是二壟改變成一壟,那么壟與壟之間的距離應控制在120-140厘米范圍內。對于平作窄行密植,需要選擇使用24行播種機完成播種工作。對于大豆播種密度而言,特別是窄行密植方面,每公頃應控制在360000-460000株。在大豆播種階段,種植人員應確保均勻播種,堅決不允許出現斷條的情況。若非穴播方式,且20厘米范圍內不存在種植痕跡,那么久可以判斷成斷條。如果是機械壟播種方式,需要保證與壟的中心相對,有效地規避偏差的出現。
4栽培管理技術
在大豆播種之前,需要對土壤實施封閉式的處理,使用藥物即可將雜草種植全部殺死。其中,可以選擇濃度是50%的乙草胺乳油,每公頃的使用量控制在2500-3000毫升之間,將濃度為70%且質量為300-600毫升的塞克津可濕性粉劑加入其中,就能夠增強殺草的效果。當大豆長高以后,要及時處理大豆的莖葉,將禾本科雜草有效地防除,使用濃度為5%的精禾草克乳油,每公頃的使用量在750-1000毫升之間。
總之,大豆窄行種植技術能有效利用光效應,提高大豆產量。一套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首先根據種植區的地理環境選擇適宜的栽培模式,然后選擇符合育種標準水平的低等秸稈品種。該技術需要縮短行距,因此對田間雜草要求嚴格。在土地利用管理中,應選擇耕地輪作方式,及時更新土壤,適時播種大豆,在施肥時應考慮品種需求。這種耕作方式簡單方便,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的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151800 哈爾濱市巴彥縣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