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珍
牛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性疾病,同時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簡稱牛出敗。近年來,隨著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數量不斷增加,養殖模式發生了全新改變,逐漸由過去傳統放養模式向著設施養殖模式轉變。養殖規模增加的同時,很多養殖戶存在盲目引種行為,使得一些新的疫病通過引種向著本地區傳播流行,造成嚴重危害。本文主要結合一起實際案例,分析了牛出血性敗血癥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診斷方法和綜合性防治措施,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進一步提高該種疾病的診斷效果有一定幫助。
牛出血性敗血癥又簡稱牛出敗,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如果某種動物發病,其它動物也同樣受到威脅,它以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及內脹器官的廣泛性出血為特征,根據臨床癥狀又分三型:敗血型、水腫型、肺炎型,本病對各種家畜都能夠感染,特別幼齡動物更易感染,而且癥狀嚴重,死亡率很高。
1. 流行特點
本病對各種家畜都有影響,如果某種動物發病,其它動物也同樣受到威脅,家畜中以牛豬羊發病較多,其它動物發病較少,進幾年,隨著防疫體系的健全,牛出血性敗血癥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少部分養殖農戶防疫觀念淡薄,對病死家畜處理簡單,消毒不嚴格,零星散發時有發生,此病死亡率非常高,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牛出血性敗血癥在我鎮是一種多發病,幾乎每年都有少部分牛死于本病,在死亡的牛只中,中小牛占多數,這說明小牛對本病更敏感,在我鎮多數以零星散發形式流行,病的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冷熱交替,悶熱,潮濕,多雨季節交多發.擁擠,圈舍通風不良,飼料突變,過度疲勞,長途運輸,寄生蟲感染等應激因素的作用下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病菌乘虛而入引起發病,水牛、黃牛間可互相傳染,也有的動物通過排泄物、分泌物不斷排出體外,污染飼料、飲水、用具等、傳染給其它動物。
2.發病經過
2017年7月13日,一個養殖戶在早晨飼喂牛時,發現牛舍中出現了一頭死亡牛,當天下午,牛群中陸續出現發病情況,發病過程短,死亡率較高。養殖場年齡較小的牛,常常表現為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突然倒地死亡。部分患病牛在放牧回來之后,拒絕采食,呼吸極度困難,頭頸部,胸前水腫明顯。出現該種情況后,養殖戶沒有及時將病情上報當地獸醫站,而是自行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傳播速度極快,得不到有效控制。看到病情難以控制時,養殖戶才將病情上報,要求專業獸醫進行診治。獸醫到達養殖場后,發現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已經出現了5頭死亡牛。整個養殖場衛生條件較差,放牧地點地勢低洼,潮濕不堪。飼養密度較大,牛群之間相互接觸,很容易導致病菌傳播.結合整個發病經過,以及養殖場的養殖現狀,進行了嚴格的實驗室診斷,明確病原之后,制定了緊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養殖場的死亡率,避免病情進一步嚴重傳播。
3.臨床癥狀
發病牛的主要癥狀:大牛體溫升高到41℃、干咳、呼吸困難、背成弓形、有膿性鼻液,頭頸值伸,小牛: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是精神高度興奮煩躁不安、狂奔亂跳、常發喘鳴、時而呻吟,呈伏臥式,最后倒地不起,頭頸值伸,南以轉動,數小時內死亡,有一頭小牛沒有表現明顯臨床癥狀,突然發病,迅速死亡,死后嘴里、鼻孔吐著白沫。
4.剖檢變化
死后牛解剖可見,胸腔內有大量漿液性滲出液,肺呈紫紅色還有部分壞死灶,咽淋巴結、頸淋巴結、額下淋巴結明顯腫大,切開腫脹部位,見有淡黃色、混濁的液體流出。小牛解剖可看到局部淋巴結腫脹出血,尤其頸和縱隔淋巴結腫脹比較明顯,其它癥狀很不明顯。
5.防治措施
5.1 防治原則:由于本病對各種家畜都能夠傳染,而且死亡率高。主要采取“預防為主、養防接合、防重于治”的原則。只要有一頭牛發病,及時與健康牛隔離治療,對健康牛群及時進行緊急疫防接種,控制疫病的發展蔓延,預防用巴氏桿菌滅活疫苗進行預防注射,100公斤以下皮下注射4豪升,100公斤以上皮下注射6豪升。
5.2治療
在對患病牛進行治療過程中,有條件的地區應該結合藥敏試驗,篩選出高敏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對于不能夠進行藥敏實驗的地區,應該選擇革蘭氏陰性染色相關的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對出血性敗血癥治療效果較好的抗生素主要包括了青霉素、鏈霉素、磺胺嘧啶鈉等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應該結合患病牛的具體臨床表現,選擇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抗生素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嚴格而使用周期,在治療3~4天,發現病情難以控制時,才需要更換抗生素進行治療。例如可以選擇使用鹽酸四環素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使用劑量分別為15g和1500mL,混合之后每天兩次,連續使用三天。如果用藥三天后患病,就臨床癥狀沒有好轉,更換使用10%的磺胺嘧啶鈉注射液,和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混合之后,靜脈注射,劑量為30mL和1500mL,每天兩次,連續使用三天。同時針對患病牛的具體臨床癥狀,使用30%的安乃近注射液20mL,青霉素鉀注射液800萬國際單位,硫酸鏈霉素160萬國際單位魚腥草注射液40mL,混合之后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續使用三天。一般輪換使用多種抗生素,能夠篩選出比較敏感的抗生素,然后進行對癥治療,經過4~7天的治療,患病牛臨床癥狀即可消失,恢復到原有進食水平。
6.討論
避免牛群發生本病的重要環節就是要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
6.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機體抵抗力,平時應盡量避免影響本病發生的因素,如:過分擁擠、潮濕、突然受冷、受暑,過度使役、營養缺乏等等。
6.2圈舍、運動場、用具要保持通風、清潔,定期用10%石灰乳或漂白粉進行消毒。
6.3一旦發現有病牛要及時隔離,不與健康牛接觸。
6.4定期預防接種,每年春、秋季各注射一次,確保注射質量,可以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
(作者單位: 665600 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勐朗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