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關鍵詞:互聯網視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變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獨尊儒術”都是思想的變化,我國自古以來都重視思想教育,我國自建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共產黨關注的重點,能夠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由此可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要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有效性,是我國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1]。尤其是現如今我國科技發展迅速的大環境下,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各種思想充斥著人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國高校不斷進行創新,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的發展,為我國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現如今大學生思想多元化,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加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智能手機,計算機等,各種信息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傳播速度快、共享性強、全球化、信息多樣性等是互聯網較為顯著的特征,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面,拓寬視野,加快信息的輸入與輸送,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與此同時,各種負面、消極的信息也充斥在網絡中,對人們的思想造成極大的傷害,由此可知,理性與非理性共存是互聯網大環境中常見的兩種思想[2]。對于大學生而言,這種思想極易對大學生造成影響,這是由于大學生正在處于思想定型的關鍵時期,雖然大量的多元化思想能夠豐富學生的視野,但是大學生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悲觀主義等思想的傷害,限制了自身的發展,難以形成積極、正能量的思想,不利于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較為落后,無法滿足現在大學生的需求
為了緊隨時代的發展,豐富大學生的視野,我國高校引入互聯網、多媒體技術,以此滿足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雖然大部分高校能夠與時俱進,開設專門的思政教育網,或者在公共學習平臺設立專門的“思政教育”板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但就目前而言,僅限于“存在”,實用性較弱,建設水平較低,并且缺乏新意,無法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加之部分內容更新速度較慢,學生的關注度降低,甚至部分高校的網站形如虛設,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無法達到教育目的,極大的降低了學校的教育性。
3.高校思政課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挑戰
高校思政課與其他學科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他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把學生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通常這些知識都緊密聯系實際,需要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對這些思政知識進行梳理,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學生能夠接收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并進行消化、接受,達到教學目的[3]。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導致學生接受的思想較為復雜,這就導致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降低,不認可教師傳授的思想,這就致使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下降,地位受到嚴重挑戰,難以繼續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導致教學效果極差。
1.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進行創新
“計算機”“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導致大學生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多樣化,并且可控制性降低,學生思想沖擊增大,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在互聯網普及的大環境下,要不斷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加強互聯網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建立高校專屬思政教育板塊,提高思政教育在互聯網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建立線上教育等多個教育方式,不斷“刺激”大學生的思想,一遍遍在大學生面前“刷存在感”,增加學生的意識。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放教學思想、教師要不斷進行創新,改進教學方式,并且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切記不可以價值中立、思想自由為教育理念[4]。教師要尊重、體現、突出學生的重要性,通過發揮互聯網的移動性、便捷性、快速性等特征,利用公開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一些正能量、促進思政教育的視頻,以此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發展,了解我國政策,提升思想覺悟,提高全民綜合素質。
2.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內容進行創新
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過于單一,并且較為枯燥,“大道理”在教師的口述中表現出來,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心,這個時候可以通過互聯網,播放一些正能量視頻,只有觸動學生的內心,才能夠達到教學目的。以此次疫情為例,“國家有難,我來支援”是我國人們展現出來的最為觸動人心的內容。每一天,大量的正能量視頻“濕潤”了國人的心,默默的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5]。沒有抱怨,沒有疲憊,只有奮不顧身,“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這是一位平凡的救援物資中一位貨車司機的肺腑之言。一個短片播放,觸動大學生的內心,勝似教師的一萬句。教師應借助網絡優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3.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教育教學平臺
自互聯網在我國“暴風式”發展開始,其簡便化、直觀化、形象化等優勢,對于大學生來講,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據調查可知,我國大部分學生,對于手機的需求量極高,“起床第一件事看手機,睡前最后一件事,看手機”,由此可以,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極大,高校作為思政教育的關鍵部分,應不斷進行改革,以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高校可以從加強思政教育入手,可以通過“直播”線上互動學習,短視頻宣傳、學生思政教育學習打卡、制定職業規劃、學習大比拼等多個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思政教育的積極性,以此做到充分利用互聯網來進行思政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黨代召開會議時,都應該抓住大學生的思維,開展思政教育,讓其保持與祖國“榮辱與共”的思想覺悟,建立科學的發展觀。“國強才能夠民強”,在疫情爆發期間,我國大部分人員表現出極高的“中國素質”,國家有難,八方支援,武漢、湖北作為疫情重災區,全國各省沒有抱怨,沒有埋怨,物資流水似的投放到疫情重災區,“口罩”這種急需物資,成為牽動人心的關鍵,因此出現很多華人給口罩“包機”的壯觀情境,每一個座位上都是身處各個國家的華人為中國的捐贈,“人肉帶口罩回國”等新聞在疫情爆發期較為常見,醫生護士“赴死般”的奮戰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員學習。在我國發生不可抗的大災難前,我國人員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這是我國“抗戰”勝利的關鍵,同時也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我國高校應該及時關注國家發展動態,并不斷推送這些具有積極性的新聞,激發學生內心的“激情”,深入“與國共患難”的政治思想。同時可以建立“疫情表白墻”,可以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表白最讓自己感動的人和事,促進學生互動性,培養學生的“歸屬感”。
總而言之,科技的發展,給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深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應該利用互聯網的特點,不斷進行自我革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和方法。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將互聯網運用到教學中來,可以通過播放正能量視頻,觸動學生的內心,使思政教育能夠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可,為我國政治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慧麗.“互聯網+”視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研究[J].唐山文學,2019(2).131-133
[2]王琛.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轉型與發展路徑研究[J].明日風尚,2019(10):92-92.
[3]余世建,朱松節,余汶樺.地域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研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65-67.
[4]韓有檜.“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14):108-108.
[5]張帥鵬.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優化路徑探析[J].考試周刊,2018(78)36-36.
快遞地址: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世紀大道陜西中醫藥大學南校區公共衛生學院
郵編:712046 ? ?電話:15686116539
QQ:609726689
郵箱:6097266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