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沖林 梁紅波 張登圣 普發德
(1玉溪市華寧縣華寧瑞仁醫院外四科 云南 玉溪 652899)
(2玉溪市華寧縣華寧瑞仁醫院外三科 云南 玉溪 652899)
(3玉溪市華寧縣華寧瑞仁醫院外二科 云南 玉溪 652899)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于老年女性患者,有超過90%的該病患者年齡超過65歲,對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均有較大影響。老年患者多并發骨質疏松,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有接近40%為不穩定骨折,僅有30%左右的該病患者可恢復髖關節功能[1]。股骨粗隆間骨折需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髓內釘內固定治療以及髖關節置換治療方案。內固定治療方案對髓內釘的放置位置要求較高,且老年患者由于骨質疏松等因素,術后常有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的發生[2]。為進一步探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相應研究并匯報如下:
選取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10例(年齡超過65歲,住院時間2016年1月-2017年12月),所有患者骨折均由創傷引起。采取隨機分組的方式將11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方案。首先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閉合牽引復位,利用X線透視確保復位滿意。將患肢內收后于骨折部位做縱行切口,于大粗隆頂點中、前1/3處置入導針。再次利用X線透視,確認導針位置后近段擴髓。隨后置入主釘、瞄準臂壁以及鉆頭套筒,導針置入股骨頸中軸線并經X線透視確認后打入螺旋刀片。確認無誤后安置遠端螺釘以及尾帽,逐層縫合切口。
1.2.2 觀察組 人工半髖關節置換治療方案?;贾砺樽砗笕扰P位,逐層切開關節囊暴露股骨頸,截骨取出股骨頭后進行擴髓,需保證股骨柄在髓腔內與骨質緊密壓合。通過股骨柄試模確保關節的活動度、穩定性及下肢長度后,安裝假體,可以利用鋼絲或鈦纜對大小粗隆骨折塊進行固定,復位完成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1.3.1 兩組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時間及住院時間。
1.3.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利用Harris髖關節評分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評分90~100、80~89、70~79以及<70分別為優良中差。治療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3.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下地時間、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住院時間(d)觀察組5566.16±10.08155.21±41.128.83±2.01#17.35±5.09#對照組5567.39±5.23159.04±39.0332.38±8.8924.62±6.72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下地時間(d)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后觀察組3例發生肺部感染、1例發生泌尿系感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27%。對照組術后6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7例發生肺部感染、3例發生泌尿系感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9.09%。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合并骨質疏松以及機體功能退化等因素,該病患者的治療以及術后恢復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有相當的比例患者為不穩定骨折,手法復位后由于轉子間缺乏支撐力而存在不穩定的情況,且內固定治療對于骨質的切割以及術后易松動的原因,影響了內固定治療的效果[3]。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能夠恢復髖部負重結構,但有關兩種手術方式對于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的比較研究尚不足。
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患者通過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通過人工假體置換骨折的骨部,手術穩定性好,不會出現內固定治療的鋼板和螺絲松動,可以加快患者手術后的恢復和下地時間[4]。另外骨水泥或者生物型長柄的填充可以加強替換部位的強度,進一步加快患者術后的恢復。該病手術患者術后需要長時間恢復,長期臥床患者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包括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部感染等,而關節置換治療加快患者恢復減少術后臥床時間,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5]。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及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