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玲
(武漢市第九醫(yī)院 湖北 武漢 430080)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嚴重影響著女性的身心健康,探討該病的發(fā)生原因,是臨床有效治療的關鍵[1]。鑒于此,本文特此對100例女性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做如下報道:
本次研究中調查的100例女性均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納入,年齡18~88歲,平均(44.6±8.3)歲。均在知情的情況下簽署同意研究術;均自愿入選。排除不愿意參與研究調查、無法正常交流、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壓力性尿失禁診斷標準:根據1990年ICS(國際尿控制學會)提出的標準予以確定,即:當患者打噴嚏、咳嗽、運動、翻身或大笑時,不自覺漏尿。
此次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為BFLUTS(布里斯托女性下尿路癥狀調查問卷)以及成人尿失禁問卷(由太平洋、亞洲地區(qū)尿控制學會CS制定),圍繞現下我國社會以及生活飲食習慣,適當調整了問卷調查內容,比如增加人流次數、便秘,去除性快感、性生活次數等。由流行病學專家指導問卷設計,安排專人負責入戶指導填寫、收集。調查之前需統(tǒng)一系統(tǒng)化培訓所有人員。發(fā)放問卷后讓女性自主完成填寫或者是監(jiān)護人代寫。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行Logistic多因素以及單因素分析,計算95% CI(可信度)以及OR值(相對危險度),明確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的有關高危因素。最后以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
100例女性中,有18例發(fā)生尿失禁,其中有9例壓力性尿失禁。剖宮產3例,陰道分娩5例,未產婦1例。陰道分娩與未產婦對比存在差異(χ2=20.625,P<0.05)。剖宮產與未產婦無顯著差異(χ2=0.864,P>0.05)。剖宮產與陰道分娩存在差異(χ2=15.731,P<0.05)。
經過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年齡、體重、便秘、高血壓、陰道分娩次數過多、流產次數過多、會陰裂傷、會陰直切以及會陰切口感染為尿失禁高危因素(P<0.05),見表。
目前,臨床尚未完全統(tǒng)一女性尿失禁的定義,現如今比較常見的類型有5種,即急迫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以及壓力性尿失禁,其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為壓力性尿失禁。國外相關報道基本相符,大部分認為體重、年齡、分娩、妊娠為壓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2]。而我國因為生活習慣、分娩方法、孕產史以及產后習俗與西方存在顯著差異,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病特點,尚未充分報道。
本文觀察發(fā)現,100例女性中有18例存在尿失禁,其中壓力性尿失禁9例。進一步分析發(fā)病原因,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與體重、年齡、便秘、高血壓、陰道分娩次數過多、流產次數過多、會陰裂傷、會陰直切以及會陰切口感染具有密切的關系。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就越高[3]。相關報道認為年齡>70歲、40~60歲為壓力性尿失禁高發(fā)階段,45歲之后尿失禁發(fā)生率逐步呈遞增趨勢,且急迫性尿失禁比較明顯,而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病趨勢則比較緩慢,在45~59歲階段,每增大1歲,急迫性尿失禁發(fā)生率提高0.1%~0.2%,而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則減少0.4%~0.5%[4]。本文結果提示妊娠分娩為壓力性尿失禁最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故而,特此建議產前做好健康指導,產程中合理應用腹壓并密切觀察產程,產后早日盆底功能修復治療,以期減少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率。

表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