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英
(廣元市中醫醫院麻醉科 四川 廣元 628000)
髖關節置換術可以用來治療多種髖關節疾病,不僅手術效果良好,亦使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充分減輕。此術式常用于中老年患者,故患者大都合并基礎疾病,機體各大功能弱化,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力降低,實際治療時要為患者選擇最適宜且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目前,能夠起到麻醉效果的方式與藥物較多,但是有著參差不齊的效果,本次研究旨在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全麻、腰硬聯合麻醉)麻醉的效果作探討。
采用隨機號碼表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納入100例為對象,納入患者均是首次接受髖關節置換術,一般資料與數據完善;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和接受大量輸血、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用單盲法將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8∶22,年齡在56~78歲、平均是(65.98±5.6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9∶21,年齡在54~76歲、平均是(65.70±6.64)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中內容未涉及違背醫學倫理,征得患者的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給觀察組患者麻醉,而對照組患者采用全麻。具體麻醉方式:給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地西泮,劑量分別為0.5mg、10mg;全麻患者則給藥咪達唑侖和芬太尼以及維庫溴銨與丙泊酚,劑量分別是0.1mg/kg、2ug/kg、0.1mg/kg、2mg/kg,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維持,劑量分別是100ug·kg·min、0.1~1.0ug·kg·min,手術期間給患者間斷的給藥維庫溴銨,劑量是0.06~0.08mg/kg。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則于患者L3-4間隙穿刺腰硬聯合麻醉穿刺針,注射羅哌卡因到患者的蛛網膜下腔,隨后再注射0.5%布比卡因和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3ml,注意藥物注射速度是每秒0.2ml,手術過程中依患者的機體狀態給藥0.5%羅哌卡因5ml,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水平,低血壓時給藥麻黃堿,低心率時給藥阿托品。
觀察患者圍麻醉期各指標情況,包括麻醉藥物用量和麻醉起效時間以及阻滯完全時間、術后清醒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獲得的各項數值。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藥物用量比對照組少,麻醉起效時間比對照組短,阻滯完全時間比對照組短,術后清醒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圍麻醉期指標比較(±s)

表 兩組患者圍麻醉期指標比較(±s)
術后清醒時間(h)觀察組14.90±3.5448.76±12.0513.20±3.014.23±1.08對照組145.73±16.21227.18±28.2424.65±5.788.79±2.34 t 56.101341.090512.423912.5112 P 0.00000.00000.00000.0000組別麻醉藥物用量(mg)麻醉起效時間(s)阻滯完全時間(min)
髖關節置換術常用于中老年患者,可將患者發生病變的關節有效替換,將人工假體采用骨水泥和螺絲固定于患者的正常骨塊上,以使其髖關節功能得以重建。但手術操作時需要給患者施以麻醉,以保證各項手術操作有序開展、順利完成,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較低,大都合并慢性疾病,手術也會對帶給患者較大的創傷,加上術中出血等情況,容易造成機體狀態不穩定,繼而不能更好的耐受多種麻醉藥物[1]。
全麻可以讓患者全身無痛覺,具有顯著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效果,但麻醉藥效發揮完時,患者會產生非常強烈的疼痛感,容易對患者的呼吸系統造成影響,而老年人的呼吸系統功能降低,或者是合并呼吸系統疾病時,則會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通氣障礙,對患者的病情治療造成較大的影響。腰硬聯合麻醉是基于硬膜外麻醉給患者實施腰部麻醉,麻醉藥物直接注入患者的蛛網膜下腔,藥物效果發揮快,鎮痛效果良好,亦可對機體的神經元興奮產生抑制效果,術中患者不易出現應激反應[2]。樊軍曉[3]指出,腰硬聯合麻醉可以減少患者的過敏反應和術中應激反應。本次研究中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的50例患者的圍麻醉期各指標數值均優于全麻,但要注意的是麻醉操作時要謹慎小心,防止對患者的椎管神經造成損傷,確保患者安全的渡過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腰硬聯合麻醉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效果比全麻高,具有麻醉藥物用量少、麻醉起效時間以及阻滯完全時間和術后清醒時間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