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隨著最后一家商戶停業搬離,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歷史風貌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上海石庫門建筑群——上海張園地塊——進入整體封閉式保護改造階段。
此次張園封閉改造,每幢建筑及其附屬的門窗甚至居民留下的老家具都被貼上了“保護標簽”。張園項目要對包括生活狀態印記、城市建筑文脈等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實現全面保護、修舊如舊、整體傳承,努力為破解城市發展建設、改善市民生活與城市歷史保護三者難以兼顧的困境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作為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的集中展現,城市除具有經濟、社會和政治功能外,還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傳承功能。有歷史學家指出,城市記錄著人類思想、情感與成長過程的所有片斷。
一座被人們熱愛和長久記憶的城市,一定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文化風貌的城市。歷史文脈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與發展烙印,凸顯著城市的文化內涵與本色特質,它是一座城市全體市民和社會成員共保、共享的公共資源和集體認同,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生命。呵護好、傳承好城市的歷史文脈,應是城市管理的中心任務之一。
然而,一個嚴峻的事實是,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環境的不斷改善,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遺存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比如,我國現有134座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許多歷史文化遺跡、遺存與資源,都因“大拆大建”“市場開發”“新城建設”而遭到毀滅性破壞。
好大喜功的政績觀、市場主體的逐利性、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的缺乏,三大致命弊病,令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淪為城市開發與擴張的“犧牲品”。
新的時代,平衡好城市更新發展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城市建設、宜居生活和文脈傳承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是我國城市發展必須完成的答卷。其中的關鍵,是要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是處理好單體歷史文化遺存與整體城市文脈之間的關系。城市的歷史文脈常常存在于某一地塊或某一單體建筑之中。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在個體上獨具價值,又無法脫離城市整體的文化氛圍與文化記憶而單獨實現其價值。因此,城市歷史文脈的保護不是保護好幾個點,搞幾個盆景式、博物館式的精品工程就能實現的。要重視歷史文化遺存遺址與周邊區域在空間和規劃上的銜接,進行區域性保護、改造和更新。要通過對更大范圍空間格局的分析,優化城市整體的保護引導策略;通過深入、細致的城市設計和規劃,在城市空間發展和硬件建設中,實現歷史文脈和文化審美的有機融入與融合。
二是處理好保護優先與活化利用的關系。一方面要挖掘、傳承文脈遺存、歷史風貌的價值,保護好歷史建筑較集中、空間格局完好、風貌特征明顯的核心區域的整體風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舊區域新功能的開發,力爭在不破壞歷史文脈和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城市歷史文化區域在新時代的活化利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歷史一定是“活”的歷史,城市歷史文脈的保護一定是“開放的保護”。
三是處理好歷史文脈傳承與公共要素開放的關系。在平衡保護與利用之關系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城市歷史空間中公共要素與公共服務的現代化和充分供給問題,提升城市整體生活品質與文化品質。歷史文脈與文化風貌區域,完全可以通過功能更新成為城市的門戶性公共開放空間,實現歷史建筑、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要根據建筑特點、文化特征和歷史記憶,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的城市空間和區域,實現歷史記憶再現與市民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城市活力的再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