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i

對于廣闊的文旅大市場而言,研學旅行是一把星星之火,2018年國內研學旅行市場規模為125億元,人均消費3117元/次。這把火到底會壯大燎原還是保持微光?研學旅行的市場現狀如何?主要類型有哪些?關鍵要素是什么?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1.研學旅行基地是載體,內容是根本,關鍵在導師。
2.素質教育強調家庭影響,親子游也是研學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3.“旅游+教育”,要實現教育和旅游的核心元素跨界融合。
4.研學旅行不是旅游。要避免“只旅不學”“多旅少學”的現象。
從孔子周游列國,到徐霞客搜奇訪勝,古人已意識到,真正的知識不僅在課堂書本上,還在山水人間。《周禮·保氏》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日五御.五日六書,六曰九數。”可見,素質教育古已有之。綜合發展才是成才之道。
198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和中共十三大報告中,都強調“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問題。這是素質教育的最初思想源頭。
愛爾蘭詩人和散文家葉芝曾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在強調素質教育的當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邏輯思維和協作能力,提升國民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研學旅行應運而生,并成為推進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
研學導師——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具體制定或實施研學旅行教育方案,指導學生開展各類體驗活動的專業人員。
研學營地——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
2018年,全國小學在校人數為10339.25萬人,初中在校人數為4652.59萬人,普通高中在校人數2375.37萬人。相關數據顯示:日前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企業收客對象中,超過80%屬于3~16歲人群。未來幾年,不斷增長的適齡青少年人口將為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發展帶來巨大市場需求,預計2019年之后,我國3~16歲人群規模持續增長,整體規模將保持在2.3億人以上。
國家每年對教育投入資金連續五年超過其GDP的4%,2017年中國的GDP已達80萬億元,即2017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超過了3.2萬億元。國家撥款到各個教育局和學校,學校和教育局有責任和有義務在每個學期里,給學生提供小學三天、初中五天、高中七天的出校、出市、出省的研學教育。保守估計,研學旅行和樂園教育市場規模未來可能會發展到200億元左右。
到2022年中國城市富裕人口和城市上層中產人口數量將約達6億,追求優質多樣的教育。希望未來孩子有短期出國留學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將是被看好的教育品類。
保守估計,研學旅行和樂園教育市場規模未來可能會發展到2000億元左右。
在一線城市,家長更看重游學項目的綜合教育意義,關注游學組織的細節和流程。青睞深入的、沉浸式的文化和生活體驗;目的地選擇上,偏向錯開像倫敦、紐約這樣的大城市,選擇國外的鄉村生活式的游學項目;非一次性消費趨勢,回購行為明顯,低齡化趨勢顯現。在二三線城市,家長更看重游學項目的功能性,聚焦在一些硬性指標上,如能去幾個地方,參觀多少景點,進行多少名校探訪等,更多的會選擇前往大城市。
與巨大的潛力市場形成對比的是,目前研學旅行機構還是以小微企業為主。從事研學旅行的相關機構組織中,2017年總收入規模2000萬元以上的占比10.7%,研學旅行機構年接待量較小,30人以下規模的企業占到整體比例的60.7%(不包括兼職)從接侍人次規模來看.2017年接待量1000人次以上的企業機構占比43.1%。其中接待量1萬人次以上的占比13.8%。
當前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機構的分布與市場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66%的研學旅行、營地教育機構分布在經濟發達、收入和消費水平高、人口稠密的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據相關統計:2010年以來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行業的投融資數最逐漸增加,2017年達到頂峰。該領域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本方的關注。在所有融資案例中,處于B輪融資階段之前的占比高達81.5%,反映現階段該領域處于快速成長期。
研學旅行市場在成長過程中也而臨諸多問題:目前國內研學旅行的組織力量主要為旅行社和研學機構,還存在“拉市場”、導帥不專業、課程目標不明確,主題選擇不清晰等問題。
研學旅行市場潛力巨大,是毋庸置疑的“新興市場”,但整體來看,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部分企業受品牌影響力較低、獲客渠道不足等因素影響.整體營收規模處于較低水平。
《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提出:研學旅行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產品設計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學段特點和教育目標,設計研學旅行產品。
對各組織機構來說,要開發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強調體驗的產品,豐富研學課程內容,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的現象,避免“課程內容同質化”,注重內容的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連續性,同時強調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要按學段制定差異化課程,培養重點有所區分。
境外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外在環境與內在心理的提升與治愈,將解說視為旅游需求過程中跨越認知障礙實現身心平衡的潛在方法,并成為信仰激發與自我追溯的高階手段。教育功能是旅游解說的基礎功能。研學旅行過程中要強調講解內容科學化:講解可分為導師講解和研學基地解說兩部分。一方面要提高導師門檻,完善培訓、監督、考察制度;另一方面,研學基地要形成科學的解說體系,方式多元化,提升趣味互動性。
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還制定了專門的研學評價標準,用以考核課程的內容質量。重點要求包括:
1.研學課程必須為小班教學;
2.所有研學受眾參與不得少于80%的研學課程;
3.研學受眾沒有參與到研學課程中的原因必須記錄;
4.研學課程的教育目的是為所有參與研學課程的受眾設定的;
5.每個研學課程必須單獨撰寫課程的設置計劃;
6.每天的延續課程設置必須包括不少于一個半小時的研學知識類課程與不少于一個半小時的體驗活動課程。
行業步入正軌,專業人才稀缺,研學導師將成為團隊專業化的關鍵核心。不同于一般導游,研學導師需要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的講解技巧。研學項目很多都具有科普的性質,需要結合歷史、地理、生物等科學知識進行講解,并能加強趣味性吸引學生互動參與。此外,標示標牌系統也應根據研學基地的特性進行創新設計,以淺顯趣味的語言和圖示展示科學知識,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在美國,很多博士在假期都會前住國家公園擔任義務講解者,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為游客進行科普講解,這項制度如果在我國也能得到普及,將有利于研學旅行市場的導師人才擴充。
日本政府部門對研學旅游有著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日本47都道府縣地方教委關于修學旅行的準則和標準不同,每年各地教委出臺本年度修學旅行的實施細則,具體包括實施旅行的學年、旅行天數、行程長短、所需費用以及隨行教師的人數等,轄區內的中小學校遵照執行。
在我國,研學旅行涉及四大管理組織方:
首先,以家庭為單位,家長是研學最基礎的組織管理者。
其次,教育部門和學校作為研學旅行的發起者,要全面深化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制作達標的研學手冊,對研學機構和基地制定完整的評價體系。
第三,研學機構作為研學旅行的組織者,更需加強行業規范,落實資質認定,加強政策扶持,聚集高素質行業人才。
最后,研學基地作為供應方,承載著研學旅行的核心內容開展,需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
在研學旅行組織管理過程中,安全是最關鍵的方面。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構建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機制:對研學基地、研學機構設施等進行安全評估;對研學方案進行風險評估;對學校教師、研學導師進行安全培訓;對學生進行行前安全教育;嚴格制定應急預案;各行業部門制定針對研學旅行的規章制度。
——摘自來也股份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