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上行的電商之路有著廣大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對宜興特色農產品上行的電商之路的分析問題,提出了一些相對應的策略,比如建設標準場景,打造農產品品牌,引進相應的專業人才結合整合營銷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宜興;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
一、引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將“農村電商上行”作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第一方向。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就是為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而農村電商上行,主要包括農產品上行的電商之路。到現在,工業品下行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然而農產品上行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宜興市是江南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宜興的特色蔬菜比如雁來蕈、紫心山芋、白芹、竹筍等;特色水產比如白蝦、白魚、滆河螃蟹等;特色水果有葡萄(夏黑、巨豐等品種)、楊梅等;還有特色干貨比如筍干、茶葉,豆腐干等。大部分特色農產品只在附近銷售,在農產品上行的電商之路還需繼續努力。
二、宜興特色農產品上行的主要問題
宜興的農產品上行電商之路一直發展比較緩慢,除了一些宜興紅茶在電商發展比較好,其余大部分特色農產品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農產品標準化難
標準缺失是目前農產品上行的電商發展最大的問題。首先,產品口感不同。同一款產品,就算是同一產地的,大小、口感、品質都不穩定,而且每個人對產品的認知和感覺都不一樣,因為農產品的色澤、形狀、大小,特別是口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沒有標準去衡量。特別是果蔬,比如葡萄,有人喜歡吃酸點,有人喜歡吃甜點,個人口味很難有規范。其次,農產品品質不同,跟土壤環境、種苗、種植技術以及肥料等諸多原因。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因此環境的地質氣候等都會影響。最后,產品的外觀大小不同。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比如宜興的土雞蛋,有的大有的小,不可能不一樣,雞蛋蛋黃顏色有時候也會不同。還有一些產品,外觀看不出好看,比如板栗。因此農產品的標準比較難規定。
2.品牌意識淡薄
大部分的農戶都是小規模經營,農產品品質不同,品牌意識淡薄,消費者的認知度低,農戶之間容易陷入低價競爭。用錯了營銷方式可能會導致品牌缺失,比如最近幾年農產品連年豐收,一些企業用了“悲情營銷”,刻意營造農民的貧苦形象,為了最大限度地博取消費者同情,所以在悲情營銷中,收獲了蠅頭小利,但卻輸了品牌和形象。同時,地標產品、特色農產品“一地多特”的現象十分普遍,然而品牌效應范圍有限,因為沒有形成市場認可的有價值、可識別、可追溯的區域品牌和政府公眾品牌,所以向本地區外的地方推廣比較困難。
3.冷鏈物流成本高
農產品不易儲存,容易在物流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發生霉爛。宜興農產品配送中心、倉儲配送中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低溫冷庫、農產品專用運輸車等現代物流設備嚴重短缺,農產品流通主要還是在常溫或自然條件下進行,產后預冷、低溫加工等冷鏈物流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比如對于一些運輸條件要求較高、易損耗的生鮮農產品,如果短時間沒有完備的冷鏈倉儲和物流設施,這樣就會讓生鮮農產品在倉儲和運輸過程中損耗過大,這樣就影響到農產品的利潤。據統計,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損耗比例為3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為3%,甚至更低。
物流是農產品電子商務中的瓶頸問題,雖然農村的信息化發展也很快,但是農產品的快遞物流業務發展較慢,因為農產品不同于其他的產品,是及時性消費品類,因此配送效率和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就算企業花了很多心思和財力去做營銷,提高銷售量,但是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跟不上,也是徒勞無功的,業務配送速度以及服務需要很高的成本。通過統計宜興一些山區的快遞經常丟件,快遞人員直接把產品扔在某一個集合之地,農民經常會丟件或者被其他人領走。這些物流問題就造成很多特色農產品出不了村的局面。據統計,快遞包裹費用明顯高于城區,相同的郵寄目的地,市區寄快遞需要8元,而鄉鎮至少需要10元。
4.專業人才缺失
農產品上行的電商之路需要一批既熟悉電商平臺運營操作,又了解農產品的特點,具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因為農產品周期比較長,然而銷售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很難持續“打爆”某一產品帶來的可觀利潤。銷售人員對于季節性、產品生鮮性等知識的缺失,對于產品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比如雁來蕈,如何保鮮、如何做飯、如何清洗等等,都需要專業人才,而對于農民,一般都是直接采摘,直接吃,而運輸途中都會損傷,或者導致不新鮮,讓客戶覺得貨不對版,而缺失了客戶。但是了解這類產品的人,卻很少了解網絡營銷或者電子商務,因此這類的專業人才或者團隊比較少。而且農民的思想相對滯后,經營觀念保守,基本還是自產自銷或者等待收購的模式,沒有電子商務的觀念。
三、宜興特色農產品上行的解決策略
1.建設標準化場景
根據農產品特性,要加強對農產品產前、產中及產后的農產品標準化管理及控制。在產前環節,根據專家的點評或者消費者的口感測試,選擇產品的品種標準,種苗的培育和生產環境等標準。產中環節,通過外出培訓或者研究進行學習,科學地控制肥料、農藥標準,田間管理標準以及生產技術標準提高農產品品質。產后環節,一定要加強對采摘、分級標準的制定及完善。這點特別要注意,農民為了多賣點錢,會不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分級,會把殘次或者差不多產品進行采摘,這樣會讓消費者失望,最后要確定包裝及加工標準,提高農產品質量。
2.打造品牌農產品
在標準化場景之后,農產品品質會提高,不要過于追求商標、包裝、故事等營銷手段,而應該追求商品本質的安全。現在大部分人崇尚綠色有機的農產品,農民們可以積極利用農產品溯源體系,增加視頻、二維碼、條碼自動識別等技術,讓消費者能夠跟蹤來源,讓種植者用心、消費者放心,從而樹立起綠色有機的品牌。
農產品企業最近幾年也為了農產品樹立品牌形象,舉辦了一些活動,比如火龍果節、櫻桃節、葡萄節等生鮮水果節,然而效果不佳,只是增加了一些客戶。政府可以推波助瀾,可以聘請一些專家點評,再加上“電視臺+報紙+新媒體+網絡”整合營銷,不僅提升了政府形象,而且還為農產品營造形象。
3.重視冷鏈物流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為了解決農產品銷售的問題,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聯合企業融資,建設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系統,也可以跟農產品供銷社合作,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和城市周邊。
4.適合選擇特色農產品
宜興有很多農產品也是其他地方所擁有的,同時也擁有很多特色農產品。不是每個農產品都適合進行電子商務的。當冷鏈物流設施沒有很完善之前,應該挖掘哪些特色農產品進行電子商務。首先,依托宜興特色的文化,形成自身的差異化特征。其次,宜興鄉村的運輸成本偏高,當農產品缺乏特色,利潤偏低且無品牌效應,這樣售賣出去農民會虧本,就應該避開這類農產品。最后就是生鮮農產品損耗偏大的時候,可以選擇適合長途運輸且不易損耗的特色食品,比如百合等。
5.培養新型農民
宜興的鄉村不是很發達,所以各種人才嚴重短缺。雖然最近農村電子商務興起,已有一部分人愿意返鄉創業。政府可以通過開辦技校、網校等方式,培養一批農村電子商帶頭人和實用型人才。也可以與當地的大學合作,聘請專業老師以及學生一起進行實踐。此外,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支持,要留得住人才,徹底解決農村無人才可用的問題。
6.農產品社交性電商模式創新
2017年到2018年農產品電商的模式從網上開店延續到社交電商,出現了內容電商、抖音等新的模式。建議利用“直播+農業”的模式,比如可以家禽認養、果樹認養、農田認養等。也可以入駐拼多多、云集、貝店等社交平臺等。
參考文獻:
[1]鄒琴,張雪梅.“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上行探析——以泉州市洛江區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18(1)
[2]石明.基于農業產業化視角下的農產品電商上行問題探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7(10).
[3]王日思.縣域農產品上行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老區建設,2018(20).
[4]楊旭,李竣.縣級政府、供應鏈管理與農產品上行關系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8(3).
[5]姜俊華,何彥,鹿玉芬.常州市農產品網絡營銷現狀及分析[J].江蘇商論,2017(9).
作者介紹:張倩(1987- ),江蘇宜興人,畢業于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現任教于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事電子商務的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