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
摘 要:農村信用社受歷史原因影響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之服務于農村地區,很多業務的開展受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特點影響較大,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村經濟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經濟收益低、生產周期長、整體信用環境差等原因所致,對農村信用社發展起到了掣肘作用。本文主要通過闡述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對不良貸款實施管理的意義,管控不良貸款方法等,為農村信用社解決不良貸款問題提供思路。
關鍵詞:產生原因;集中管理意義;管控方法
目前看來,不良貸款是掣肘農村信用社發展與經營的重要阻礙,且不良貸款率高的問題普遍存在于我國農村信用社系統,由此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的影響包括信譽度降低、承擔風險變高、資金流動性減弱等。如何處理不良貸款這一問題,成為各地區農村信用社迫切解決的問題。現階段,在農村經濟發展特點與農村信用環境轉變緩慢的過程中,農村信用社還是要通過在內轉變經營方式,創新管理辦法,創新工作思路,在外尋求寬松政策,加強宣傳引導等,多管齊下,解決不良貸款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
1.農村信用社體制原因
我國的農村信用社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是在上個世紀國家為服務集體經濟而設立的由地方政府管理的集體所有制的金融機構。這就使農村信用社在管理運營方面存在半行政半企業的模式,在服務農村、農民、農業時,會受到行政干預,或是政策要求,以犧牲經濟效益為代價,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一旦貸款對象出現經營問題喪失償還能力,這就很容易產生不良貸款,甚至成為農村信用社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包袱。
2.農村經濟特點所致
從農村、農民角度分析,我國的農村地區面積廣闊,相對封閉,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意識不能與時代接軌,對于國家政策、金融知識了解匱乏,因無知而產生懷疑心理,對于農村信用社推出的各項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有不信任感出現問題會認為是農村信用社不作為,導致關系僵化,不易處理。而且,在農村信用社多為農戶聯保貸款,發起人往往是村干部或威望很高的人,一旦出現不良貸款,會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到整個村或地區的還款意愿。
從農業的角度分析,農業結構單一、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生產周期長、收益低等特點,都是導致農業貸款回款難,發生不良貸款的原因。一些鄉鎮企業受限于規模與技術,經營管理方式粗放,抵御風險能力差,一旦在經營方面出現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還款能力。
對于一些政府扶持或者牽頭協調貸款的鄉鎮企業,一旦出現經營問題造成關停并轉等情況,就會出現債務責任模糊,權責混淆等問題,農村信用社往往很難完成貸款的清收工作。
3.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所致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一些技術含量低、效益差、污染重、適應性差的企業被市場逐步淘汰,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還有一部分則是政府干預,強制執行的結果,后者往往把償還貸款工作放在關停并轉工作的最后,這就導致企業權責不清、債務責任模糊等問題的產生,在開展貸款清收工作時,農村信用社就會處在被動位置,最后成為了產業結構調整成本的買單者。
二、農村信用社對不良貸款進行管理的意義
1.有利于保障農村信用社正常運營
對不良貸款進行統一制度管理,盤活落實不良貸款追回工作,是各地區農村信用社在做工作規劃時的重點難點,對于保障農村信用社正常運轉經營,減輕業務壓力,堅定服務“三農”的理念具有實際意義。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人員專業能力有限,農村信用環境較差等原因,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依然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2.有利于控制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增長率
目前看來,“前清后增”依然是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普遍現象,這主要是由于20世紀末期之前的不良貸款無法進行責任追究,這就導致個別人利用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渾水摸魚,鉆制度的空子,使得農村信用社在面對不良貸款時處于被動地位。農村信用社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管理,立即認定貸款責任,落實責任追究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信貸業務經營質量,控制不良貸款增長率。
3.有利于集中力量盤活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管理工作需要有專人負責,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信用社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推行人力資源管理,通過選拔競聘等方式,集中任命一部分業務能力過硬,專業知識豐富,服務經驗豐富的人員成立專項工作管理小組,集中精力盤活一些時間長、金額大、關系復雜、涉及面廣的不良貸款,擴大清收成果,促進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
三、農村信用社管控不良貸款的方法
1.政府簡政放權減少干預,創造雙贏局面
政府應該盡量減少對農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預,提高金融執法力度,幫助樹立信用觀念及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利用經濟杠桿與市場調節等間接方式對農村信用社實行管理。在獲得更多自主權及發展空間后,農村信用社可以站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惠農惠民的角度,開展各類信貸業務,這樣一方面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安全得到保障,獲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得到資金支持,有利于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政績。
在簡政放權的前提下,農村信用社要轉變管理機制,加強風險管控,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吸收鄉鎮企業股金、農民資金,增股擴股增加資金儲備,讓鄉鎮企業和農民在心理上對農村信用社產生認同,讓他們感受到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內心認識到不良貸款的危害,并自覺維護貸款安全,改善信用環境。
2.建立客戶經理責任制,提升農村信用社貸款質量
農村信用社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不良貸款管理辦法,根據不良貸款的內在特點,將其劃分為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等,分門別類安排專人或成立專項工作小組進行盤活工作。
更為直接的辦法是建立客戶經理責任制,由他們直接負責不良貸款的盤活工作,定期組織客戶經理進行工作匯報與思路總結,并適時進行培訓提升,提高客戶經理的業務能力。作為與客戶直接接觸的工作人員,農村信用社要加強對客戶經理的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嚴格的審計考核制度,農村信用社要在聽取客戶經理工作匯報后有所行動,不能把問題都扔給客戶經理自己解決,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便利條件,在手續齊全,報批合規的情況下,為客戶經理開展不良貸款盤活工作開通綠燈。
在建立客戶經理責任制的基礎上,可以相應配套完善清收激勵機制,將客戶經理的績效晉升與不良貸款清收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掛鉤,綜合考慮不良貸款產生時長,清收工作開展難易程度等因素,在不良貸款清收工作完成后,合規合法地進行物質、職級、榮譽等方面的獎勵,以此提升工作積極性,提高農村信用社貸款質量。
3.申請減免稅收,靈活調整利率
農村信用社經營收入的7%-10%用于向國家繳納各種稅務,這對于定位于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農村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及經營收入,從而降低資金的儲備量及流動性,降低抵御風險的能力,這是由于在促進“三農”發展的過程中,在政府干預的情況下,農村信用社往往會犧牲一部分經濟效益而調低利率發放貸款,一旦貸款對象出現經營問題,貸款無法收回,就會出現虧損情況。
而不夠靈活的貸款利率,在現階段,基本上不適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國家對“三農”發展的預期,這使得一些農村集體、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往往由于無法接受貸款利率而放棄向農村信用社貸款,或者勉強貸款,無法獲得資金支持或背負上巨大的債務壓力,一旦經營出現問題,就容易喪失償還能力,造成不良貸款。
為此,農村信用社可以申請政策支持,一方面減免部分稅收,提高農村信用社盈利水平及資金儲備量,增強資金流動性與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則可以向人民銀行申請適當靈活調整貸款利率,根據不同的貸款對象、貸款用途、貸款種類等制定利率標準,以此提高農村信用社吸收貸款的能力,提高貸款對象償還能力,降低產生不良貸款的可能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信用社對待不良貸款問題,一方面要爭取政府支持與寬松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內部管理,提升信貸服務安全系數。在現行體制還未完全理順,半行政半企業的運營機制還在變革之際,農村信用社可以通過借鑒同業銀行對待不良貸款的經驗與方法,制定適用于自身的不良貸款管理辦法,實行集中管理,以達到盤活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率,促進農村合作社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建霞.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風險控制策略[J].人力資源管理,2018,(7):665-666.
[2]王麗靜.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成因與對策[J].經貿實踐,2018,(21):126.
[3]范鐵.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處置對策研究[J].區域治理,2018,(2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