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經濟體在經濟起飛以后,由高速發展轉變為中高速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自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如何看待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現象,哪些方面有問題,如何解決則成了近幾年的學術界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我國經濟現狀出發,據居民消費水平、主要行業增加值以及三次產業對GDP的影響三個方面出發,分析得出結論。并且根據結論相應地提出四點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速;下行壓力;產業結構;原因
一、引言
中國經濟自2012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由以前的高速增長變化成中高速增長狀態。從全球范圍的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以后,由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或者低速增長是世界經濟的普遍規律。所以,中高速的經濟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一個經濟體必然需要經歷的結果,符合發展規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逐漸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隨著我國經濟在較長周期內進入經濟增速放緩階段,增速放緩對企業發展形成的壓力日益增加,為了穩定社會的經濟發展、保證企業維持收入增長,我國開始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以應對經濟增速放緩下的經濟增長困難,完成穩定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
二、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現狀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達到的程度。通過消費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和質量反映出來。從國內居民的消費水平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經濟形勢進行解讀。
由中國統計年鑒可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在2012年之前都保持著8%以上的增長率,2010年增長率取得最大值為11%,但是在2012年以后,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率保持在7.5%左右波動,增長率一直是保持一個較高的正值,且近幾年都保持穩定狀態。近幾年的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對于居民消費有一定影響,但是還是保持著一個可接受的狀態,社會經濟環境穩定。
再對我國農村和城鎮居民進行比較,觀察經濟增速放緩對于城鄉居民的影響差異。由中國統計年鑒可得,在2012年以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保持著一個波浪,但是總體上升的趨勢。雖然在2012年當年,受到經濟“新常態”的影響下降4個百分點,但是在2012年以后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就保持波動,偏差在1.3%之間,總體來說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現象,農民的消費水平還是一個保持穩定的狀態。再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自2012年以后,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保持在5%-6%之間,變化在0.3個百分點。雖然相較于2012年之前的8%左右的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率要低很多,但是還是保持一個穩定不變的態勢,城鎮居民消費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不大。總之,經濟增速放緩使居民消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在經濟“新常態”的環境下,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狀態,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可控范圍內。
三、主要行業增加值分析
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除了居民消費水平,還有一些重要的指標,如:三次產業增加值指數。本文通過選取經濟中幾個有代表性的行業來判斷我國經濟面臨的增速放緩的現象。主要是從三次產業中分別選取其代表性產業,通過對三次產業增加值指數的分析,判斷經濟增長面臨的放緩現象出自何處。第一產業選取了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指數,第二產業選取了工業和建筑業的增加值指數,第三產業則選定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增加值指數。
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普遍處于4%至4.5%,并且在這十年中基本保持不變,最小增加值為2015年的3.5%,最大增加值為2008年的5.4%。說明,國家的經濟增速放緩現象,對第一產業的影響微乎其微,第一產業還是保持一個較好的增加值。
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指數總體呈現一個下降趨勢。由2010年的12.6%最大增長速度,到2017年的6.4%增長速度,下降趨勢明顯。在2015年、2016年達到最小值年增長6%。再從建筑業增加值指數變化可以看出,建筑業總體上也呈現一個穩定下降的趨勢,從2009年的最大值18.9%,到2017年的4.3%,平均每年下降1.5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表明,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對建筑業造成了一定影響,對工業影響不大。
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都處于一個很大的波動范圍。金融業增加值在2009年達到最大值16.4%,在2016年達到最小值4.5%,總體上穩定波動。而房地產業增長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別達到最小值1%和最大值11.8%,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每年的增加值波動仍然巨大,從2%到8.6%保持一個不穩定的浮動。從這可以知道,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高速轉變為中高速,但是對第三產業的影響不明顯。
四、三次產業對GDP的影響變化情況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現象,有必要進行產業結構改革。因此,我們選定了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以及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通過比較分析三次產業對于GDP的影響,對如何進行產業結構改革,緩解增速放緩的現象進行研究。
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2010年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于第一產業增加值是3.6%比9.5%,比值是近十年最小接近37.9%。同樣的,在2017年第二產業對GDP的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比值最小,是89.6%。再看看第三產業在2010年比值最小為88.4%。由此可以明顯看出,每單位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對GDP貢獻在不斷上升,且近幾年超過100%;而第二產業的每單位增加值對GDP的貢獻在最近幾年呈現一個下降趨勢,在2017年甚至低于90%;第一產業則常年維持在50%左右,2017年達到最大值62%。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想緩解甚至解決經濟增速放緩現象,應該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對GDP的拉動效果最大,第二產業的優先級高于第一產業,位于第二位。但是考慮到第一產業的重要性,有必要對第一產業的數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上。
五、政策建議
首先,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GDP的年增長率保持穩定,國內經濟環境是在政府的可控范圍之內的。經濟由高速向中高速的轉軌,不應該完全視為一個問題,也可以認為將經濟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所以,國家應該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加大高素質人才培養,鼓勵高質量、高新技術企業改革發展。
其次,加強供給側改革,平衡供給側結構。居民消費水平雖然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后出現了一定的下降,但是與GDP的年增長率相適應。需求側消費能力充足且穩定,國家應該加快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側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充分協調三次產業比例,積極主動地應對經濟增速放緩現象。
再次,政府應該加強對第二、第三產業宏觀調控。第一產業對于增速放緩的反映不明顯,而第二產業則一直保持著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則是一種不規律的狀態。所以,政府有必要對第二、第三產業加強監管,使第二、第三產業適應“新常態”的經濟環境,減少第二、第三產業波動,建立一個良好、穩定的國內經濟環境。
最后,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第一產業增加值對GDP的影響最低,要加大第一產業的人力、物力資源投入,著重升級優化第一產業結構。相比其他產業結構,農業還是弱勢產業,有必要進行一定的資源傾斜,實現經濟“三輪”驅動。第二產業結構中的重工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產業,但是第二產業內部構成與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存在較大缺失和差異。有必要完善第二產業經濟發展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能力。第三產業的國內經濟中發揮的影響與日俱增,是我國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要充分發揮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協調、帶動作用,積極主動應對經濟增速放緩現象。
參考文獻:
[1]胡冰.經濟下行壓力下產業結構升級的穩增長作用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180-181.
[2]魏加寧,楊坤.有關當前經濟下行成因的綜合分析[J].經濟學家,2016(09):5-14.
[3]張鵬飛.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金融經濟,2015(16):39-40.
[4]劉子琦.我國居民消費能力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23):384.
[5]張云,李秀珍.現代服務業FDI經濟效應與影響因素計量分析[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0,30(11):87-93.
作者簡介:李慧(1995.04- ),女,漢族,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2018級研究生,會計專碩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