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化進程不斷加快,催生了新的消費方式和商業模式,也使電子商務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缺少專門對電商領域進行監管的法律,出現了“刷單”、“大數據殺熟”等行業亂象,使消費者在電子商務過程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讓電商行業的發展處于畸形狀態,而《電商法》的出臺則為整個電商行業注入了強心劑。本文即從《電商法》本身入手,通過對關鍵內容進行解讀,分析該法解決的問題及其意義。
關鍵詞:電子商務法;內容解讀;意義
一、引言
《電商法》于2018年8月31日頒布,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整部法律對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合同的訂立與履行、電子商務爭議解決、電子商務促進、法律責任五個大方面做了明確規定。將其條文對照到真實的電子商務場景中,突出的則是經營主體的登記、納稅、平臺經營者的責任與義務、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峨娚谭ā返念C布,無論是對消費者、經營者、還是對我國整個電子商務行業來說,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電商法》關鍵內容解讀
1.對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與劃分?!峨娚谭ā返诰艞l將電子商務經營者分為“平臺”、“平臺內”和“其他”三類,無論是京東、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及其商家,還是通過APP、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商)進行銷售的經營者都適用于《電商法》。
2.明確電商經營者辦理登記、依法納稅、辦理納稅登記的義務?!峨娚谭ā返谑畻l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并免除了小市場主體登記的義務。這意味著正式將個人賣家納入監管范圍,但也給從事網絡銷售活動的自然人留下了一定的空間。上述條文提高了電商平臺的入駐門檻和經營者的素質,為規范經營者的管理也做好了鋪墊?!峨娚谭ā返谑粭l強調了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履行納稅并如實申報納稅的義務;第二十八條第二款則強調了電商平臺經營者應依法向稅務部門報送平臺內經營者身份信息和與納稅有關信息的義務,上述兩條條文則是基于近年來我國電商行業范圍內偷、漏稅較為突出的現象,《電商法》將稅收問題規定于其中,對緩解電商行業偷稅漏稅的現象將會起到積極作用,也足以看出國家對稅收的重視。
3.明確平臺經營者的連帶責任、相應責任,規定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身份和信息的管理義務。《電商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電商平臺經營者對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從其提交的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實質上的審核;第三十八條規定了平臺經營者的連帶責任與相應責任;第四十條規定“對于競價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顯著標明‘廣告”。上述三條條文對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消費者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魏則西事件”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事件中的“武警北京總隊二醫院”通過百度競價排名使其居于搜索結果首位,且事實證明魏則西是接受了該醫院的無效治療而使病情延誤導致了死亡,此事一出即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果百度盡到了平臺的審核義務,并在搜索結果中顯著標明“廣告”,那么“魏則西事件”就不會發生。究其根源,一是當時沒有真正意義法律層面上的規定;二是“犯罪成本”低,競價排名所獲得的收益遠高于出事后所需支付的賠償。此部《電商法》對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給出明確的規定,并為電商平臺經營者和平臺內經營者劃定了紅線,違法將面臨巨額罰款。
4.拒絕大數據殺熟?!峨娚谭ā返谑藯l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在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推薦時,也應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在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電子商務經營者可以根據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分析消費者的喜好,非常準確地對用戶進行“畫像”,為不同“畫像”的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和服務。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或者服務,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本應是電商行業的一個痛點,但通常出現同一個平臺,同一款產品,老顧客的價格比新顧客的價格更高的現象,則使消費者在電商交易環節處于不對等地位。這條法條強調了平等對待消費者,讓消費者能夠把知情權和選擇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5.拒絕商品搭售。《電商法》第十九條規定“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訂酒店搭個溫泉服務、買機票搭個專車接送服務,這樣默認的搭售行為在《電商法》出臺前被詬病已久,這條法條則明確禁止了默認搭售的行為。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有利于自身權益,同時條文中體現出的不反對套餐式銷售的意思,也照顧了經營者的利益。
6.建立信用評價制度,完善信用評價規則?!峨娚谭ā返谌艞l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公示信用評價規則,為消費者提供對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價的途徑。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在我們日常網購中經常會遇到“好評返現”,商家利用“小恩小惠”誘導消費者為其商品或者服務給出好評,有甚者花錢購買專門的“水軍”刷好評。這條法條是電商“刷單”現象的針對性規定,明確禁止該行為。隨著《電商法》的深入實施,“刷單”現象將會得到有效遏制,還消費者一個真實的購買場景。
7.平臺具有知識產權保護的義務?!峨娚谭ā返谒氖畻l、四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四條、四十五條分別從建立相應的保護規則、侵權時可采取的措施、侵權時未采取措施應負的責任、惡意發出錯誤通知的后果、公示的義務、轉送聲明的義務、終止措施等方面強調了平臺經營者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義務。這些法條對平臺的經營者而言,不僅增加了其經營責任,而且還要求其對平臺內所產生的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負責。平臺既是傳達者也變成了措施的執行者,如果平臺要想完全落實法條,做到快速、正確、高效地解決平臺內發生的知識產權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做準備。首先,需要平臺與知識產權人建立合作關系,提前設定好相關的運作規則;其次,需要提高平臺對知識產權問題的判斷和識別能力。這樣才能為打擊侵權行為掃除障礙,快速解決平臺內發生的知識產權爭端。
8.建立擔保機制,承擔先行賠償責任。《電商法》第五十八條包含“鼓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建立質量責任擔保機制、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證金以及承擔先行賠償責任”三個方面。雖然設立擔保機制屬于非強制的倡導性規定,其中先行賠償相關的條款也援引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不難看出這條法條是直接使消費者受益,扎扎實實保護了消費者的切身權益,在保障商品和服務質量方面的意義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三、意義
對消費者來說,《電商法》成為了維護自身權益的“利劍”。在日常的電子商務交易中,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依法維權。通覽整部《電商法》,從其條文體現的精神來看更加偏向于維護消費者的利益,這足以說明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電子商務想要長足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維護好消費者的權益更是重中之重。
對經營者來說,《電商法》是其必須遵循的規則和壓在肩上的責任?!峨娚谭ā凡粌H劃定了禁止刷單、禁止搭售、禁止殺熟等經營者不敢逾越的紅線,同時也明確了經營者的責任與義務,并鼓勵平臺經營者建立擔保、促進爭端解決等機制,將經營者朝著有責任、有擔當的方向引導。
對于電子商務行業來說,《電商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從原先的自由生長逐漸過渡轉化為合法合規治理,夯實了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根基。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業態,促進電商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對國家來說,我國的《電商法》走在了世界前列。填補了我國電商領域法律法規的空白,也開創了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的先河,對于世界范圍內的電子商務立法也具有示范意義。
《電商法》作為新事物,也有不足之處。在第三十八條平臺經營者的連帶責任和相應責任方面,是不是只有當消費者的生命健康、人身財產受到實質的損害之后電商平臺經營者才會承擔責任呢?在第三十九條“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方面,則完全剝奪了經營者對評價刪除的權利。如果出現對商品和服務的不實甚至惡意評價,經營者只能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雖然達到了維護消費者監督權、知情權的目的,但也增加了經營者的維權成本。
總之,《電商法》雖然存在一些“不明確”之處,但其在強調對個體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同時,也兼顧了經營者的利益和劃定了經營者的責任,還為解決電商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法律參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大量的司法實踐后,也將有更多司法解釋和法律法規來完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Z].2018-8-31.
[2]鐘霜.淺析《電子商務法》[J].法制博覽,2019(01):204+202.
作者簡介:吳東(1997- ),男,漢族,籍貫:四川資陽,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