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立
[摘 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舉措,也承載著推動惠州市跨越發展和加快現代山水城市建設的重大使命。基于此,本文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從內外部環境分析了影響惠州市發展的各種因素,并從戰略角度提出惠州市應采取模仿追隨戰略和戰略聯盟的合作戰略,旨在推動惠州市成為國內一流城市。
[關鍵詞]SWOT;模仿追隨戰略;戰略聯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67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8-0-02
0 引 言
目前,惠州市GDP在珠三角中穩居第5位,但綜合實力只有排名第4位東莞市的一半。惠州市委書記李貽偉說:“以新擔當、新作為把惠州市打造成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本文從戰略角度分析了惠州市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實現該目標的對策。
1 外部環境
1.1 政治與法規環境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已經寫入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惠州市屬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員之一,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惠州市屬于外圍城市,發展將受到限制。
1.2 經濟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目前常住總人口約7 000萬,GDP總量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GDP總量規模在世界國家排行中名列第11位,擁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城市營商環境最好的區域之一。另外,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建成“一小時城軌交通圈”。
1.3 社會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是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法域和關稅區,流通三種貨幣,在制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制度性的差異會影響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流動,影響三地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有效銜接,影響跨境協同創新效率和市場深度融合。
1.4 科技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18年4月,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博鰲論壇中表示,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香港和澳門有一大批科學家,有很好的原始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且珠三角地區能夠很好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基于此,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把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打造成一個綜合的、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如果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看作廣東省創新發展的“第一島鏈”,那么惠州市就處在“第二島鏈”上,對成長型創新企業有較大的吸引力。
2 內部環境
2.1 生態環境最優,宜居程度最高
惠州市空氣質量排名全國前十位,集中式飲用水源100%達標,是擁有“一湖”“兩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濕地”的濱海山水之城。同時,惠州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民生改善典范城市和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在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惠州市綠色發展指數評價得分位居首位。
2.2 地域廣闊,土地開發強度低
惠州市陸域土地總面積11 346.14平方千米,領海基線以內海域面積4 519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81.4千米。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475.55萬人,人口密度419人/平方千米,土地面積占整個珠三角的1/5。此外,國際土地開發強度的警戒線一般為30%,目前廣東省超過警戒線的市區有深圳市、東莞市、佛山市、珠海市,其中深圳市土地開發強度已超55%,東莞市也已接近50%,佛山市、珠海市大致為30%~35%,中山市、廣州市也已接近臨界線,而惠州市則在10%左右,其未來土地利用空間仍相對較大。
2.3 具有區位交通優勢
惠州市毗鄰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交通四通八達,“七橫五縱一聯”高速公路網日臻完善;到2021年,惠州市將形成“三線九站”的高鐵布局,預計半小時左右可達廣州市、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等周邊6個城市。隨著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開通運行,惠州市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距離也再次拉近。2018年,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頒布《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將重點打造“5+4”骨干機場,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其中,惠州市機場名列其中,發揮著深圳市第二機場的功能。惠州市的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46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3個,總吞吐能力1.03億噸。內河港口現有發證企業2個,擁有生產性泊位9個,吞吐能力74萬噸。
2.4 經濟力量薄弱
在珠三角9市中,惠州市GDP、財政支出居第5位,人均GDP、財政收入居第6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7位,銀行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尚不足東莞市的一半。雖然惠州市經濟總量穩居第5,已超過中山市,但是無論是專利申請量還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都遠遠落后于中山市。惠州市常住人口達到477萬多人,其中戶籍人口也達到了369萬人,人口的集聚度低。
2.5 營商環境有待改善
廣東省社科院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惠州市開辦企業的便利度與深圳市、廣州市還有很多大差距。惠州市雖然都地處珠三角,但與深圳市相比,在對外開放、國際化水平以及理念、政策和制度上還有差距。近年來,惠州市不斷擴大開放,但力度仍低于珠三角很多城市。在外界不少人看來,惠州市市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憂患和競爭意識,進取心和闖勁不足,不能滿足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要求。
3 SWOT分析
圖1是惠州市SWOT分析圖,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整體來看,惠州市具有資源方面的優勢,卻不具有能力方面的優勢,惠州市只有趨利避害,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圖1 惠州市SWOT分析
4 惠州市的發展戰略
4.1 模仿追隨戰略
(1)模仿深圳科技發展模式,打造灣區科技創新中心。深圳市領導考慮到本地沒有頂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就不遺余力地鼓勵和支持本地企業進行科研創新。深圳市政府從來不干預本地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也從來不用向政府獻媚。除了服務型政府,深圳市高科技公司還依賴各大風險投資機構。總而言之,深圳市的科技進步靠三股力量,即“服務型政府+杰出企業+風險投資”。惠州市應采用深圳市的發展模式把自己打造成灣區科技創新中心。
(2)模仿東莞市松山湖產業園區,打造灣區高科技產業中心。松山湖原本是位于東莞市大嶺山鎮境內的一個大型天然水庫,后被政府部門以湖泊為中心,將大嶺山、寮步和大朗三鎮靠近松山湖的部分邊緣地帶劃分出來,與湖泊區域重新組合成新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松山湖憑借區位優勢、產業配套、大量的工業用地、優惠政策以及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吸引著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高科技產業進駐,組建了一個產業生態圈,能夠推動東莞本地產業升級。惠州市的惠東稔平半島、潼湖等應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吸引高科技企業搬到惠州市來。
(3)模仿深汕合作區,打造深莞惠經濟圈。惠州市應參照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有關做法,在東莞市、惠州市等鄰近深圳市的地區劃出一定區域,規劃建設跨行政邊界的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
4.2 戰略聯盟的合作戰略
(1)打造“廣深創新+惠州智造”。惠州市應積極對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把自身建設成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并邀請世界著名高校落戶設立分校,建設大學城,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在此接受教育,畢業后在此發展。
(2)打造“惠州智造+香港金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優質且專業的金融服務,而惠州市處處都是尋求資本和渠道力求轉型升級的中小企業,兩者應實現對接,打造“惠州智造+香港金融”。
(3)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首先,穩定房價,使惠州市成為深港莞廣人的新家園。其次,深入謀劃全域旅游,利用自身的特色優勢,齊心聚力謀劃全域旅游,豐富粵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線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聯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區。
主要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梅清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美]希爾.戰略管理[M].孫忠,譯.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3][美]邁克爾·A·希特.戰略管理[M].呂巍,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4]馬玉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著力點——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J].中國經濟報告,2017(9).
[5]梁乃鋒.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惠州發展后發優勢[J].特區經濟,2018(4).
[6]曾剛,蘇燦,曹賢忠,等.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背景下香港―東盟關系重構初探[J].熱帶地理,2017(6).
[7]李曉莉,申明浩.新一輪對外開放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和建設路徑探討[J].國際經貿探索,2017(9).
[8]鄭夢婕.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打造大汕頭灣區城市格局的機遇、挑戰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