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芳 杜鵬 程鳳林 張利民 劉士琴
[摘 要]本文以衡水市為例研究地方職業教育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了衡水市產業結構發展以及職業教育現狀,并提出以構建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良性互動模式,構建同一專業不同層次職業教育布局,構建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院校三方“鏈化”協調機制和多元主體協作共贏的適應性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良性互動;適應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94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8-0-03
0 引 言
以理論知識為輔、專業實踐操作為主的職業教育,在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變化,主要表現為勞動力數量下降但人力資本素質不斷提高、資本數量積累增速放慢但資本存量質量優勢逐步顯現。“十三五”期間,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優化已成必然趨勢,國家經濟發展不再只強調GDP增速轉向高質量經濟增長。中國產業發展戰略的重點從產業數量比例調整轉向產業質量能力提升。在此大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和人才需求之間保持著正比關系。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形勢大好,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不斷,職業教育中的專業結構、層次結構、體制結構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與產業結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反映著產業發展現狀,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影響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于地方職業教育而言,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就是滿足地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構建符合地域發展的職業教育模式和體系刻不容緩。本文以衡水市為例,探討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適應性策略,從而為地域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提出有效對策。
1 衡水市產業結構現狀和職業教育結構現狀
2013-2017年,衡水市三次產業增加值與GDP之間的比重關系變化明顯,第一產業比重持續降低,第二產業呈降低趨勢,第三產業產值持續增加,產業結構調整基本符合產業結構優化的趨勢。截至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1.9%、46.2%和41.9%。根據衡水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綜合數據公報顯示,從業人員的比重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比重均比之前有較大提升,尤其第三產業比重,法人單位占46.8%,個體占69.3%。根據2017年衡水市統計年鑒數據,2017年衡水市實現了生產總值1 55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9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716.8億元,增長4.5%;第三產業增加值649.5億元,增長11.4%。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合理的產業結構演進過程應該是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先上升然后趨于穩定,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衡水市產業結構變化現狀與此理論正好相符。根據上述衡水市近5年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衡水市職業結構教育改革一直處于不斷探索中,旨在促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發展和過渡銜接。
根據衡水市2011-2017年職業院校數目變化數據顯示,中等職業院校的數目從2011年的46所縮減到2017年的34所,職業院校數量變少。衡水市2011-2017年職業院校在校生數量變化明顯,在2011年在校生數量最多,達到5萬多人,隨之數量減少很快,近3年數量穩定在3萬人左右。在校生數量減少與中職院校減少有一定的關系。調研分析近5年的初中畢業生數量和高中招生人數不難發現,高中的招生比例和規模在不斷擴大,錄取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與國家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的教育規劃正好相符。越來越多的初中畢業生進入高中,而不是直接進入中等職業院校,這也是中等職業教育人數急劇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國家現在大學招生規劃,取消三本的招生規劃,全面降低二本錄取分數線,這也意味著只要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90%以上的學生都能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大學知識。
面臨這種現狀,中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采取了許多措施,銜接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2018年,衡水市現有職業院校衡水科技工程學校、衡水衛生學校、衡水職教中心、武邑職教中心、冀州職教中心及故城職教中心獲批中高職銜接“3+2”分段培養模式,實現了中高職之間的過渡銜接。這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在積極探討教育終身化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
衡水市現僅有衡水學院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院校建設方面以“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理念,嘗試以應用技術和職業教育兩者并行發展的策略方針,立足地方高校核心的發展理念,以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和崗位需要,建立產學教育融合的學生培養模式,建立一套與“職業教育體系”相對應的“教學管理體系”。因此,學院在專業設置上,立足于地方專業人才需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拓展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特色道路;在課程設置上,著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積極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立足培養應用型人才。學院在發展過程中,雖未正式提出轉型職業教育,但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和產業結合理念立足衡水、發展周邊的態勢已經在職業教育方面進行了眾多的嘗試,同時獲得了較好的反饋成果。
2 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
各部門和各機構在職業教育方面雖然提出了諸多改善措施,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需求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現階段類似于衡水地級市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人才培養和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不協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人才數量培養不協調。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優化的直接結果就是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落地開花時間周期較短,而人才培養的周期較長,需求和產出不協調,導致用人單位在最初很難招到人才,到最后卻出現“爆棚”的局面。這與前期產業調研不足,人才需求和產業結構協調度不高有關。②專業設置不協調。不協調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的滯后性方面,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的市場變化,部分專業人才需求飽和和同專業人才“泛濫”,導致培養出的職業人才面臨就業危機;滯后性還體現在專業設置落后,職業教育不像義務教育,知識技能更新的速度很快,造成產業結構升級與專業人才培養知識更新之間銜接不連貫。③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不完整。現有的職業教育面臨著斷層現象,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幾乎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目前,中職以培養技能為主,為企業提供能夠快速上崗的初級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以及應用型本科教育院校以理論知識為出發點,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再進行技能知識鍛煉,因此兩者偏重程度不一樣。目前,中等職業教育向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行了有效的過渡銜接,但是在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存在明顯的斷層,后續的本科、碩士、博士培養基本都是空談。職業教育的定位就已經確定了人才培養是為社會產業結構服務,而對人才的繼續教育問題,兩者并未進行有效銜接,最終導致低層次技能人才供應過剩、中層次技術人才不足、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嚴重短缺,不能滿足技術結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制約了產業結構升級。衡水市職專業發展失衡的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沒有主動分析區域產業變化趨勢,提前進行專業調整對接變化的產業結構以及政府沒有明確出臺同產業匹配的政策。
3 衡水市職業教育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策略
十三五規劃期間,衡水市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繼續優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資源,因此促進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良性發展是衡水市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衡水市職業教育中存在專業結構門類繁多、專業聚集度低以及專業集中度小等問題,另外在缺乏把控市場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的問題日益突出。
3.1 構建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良性互動模式
由于需求的長鞭效應,以就業結構為紐帶的互動關系反映了產業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的收益水平、產業之間收入的相對差別。職業教育的辦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立足就業導向,從而提升就業質量。就業供給和產業需求結構之間在就業處得到統一。在構建互動模式過程中,職業教育主體結構產業、職業院校與政府行政部門需要共同努力構建職業教育和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在三方主體中,政府應該從整體利益出發,創造良好的政策法規外部環境,同時構建行業中介平臺、行業協會、職教集團等職業機構,全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結構產業的優化升級要與政府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信息傳遞,并與職業院校進行溝通,促進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技術專業不斷改進,以更好地滿足產業結構人才需求。
3.2 構建同一專業不同層次職業教育布局
產業布局和發展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標準、課程設置方面要根據人才需求情況,做到教學內容層次分明,同時課程要相互銜接、自成體系。高校要構建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企業協會、政府負責人“三方會談”模式,共同商議完成職業定位,確定人才需求的各級標準,制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3個層面的各級培養目標,完善職業教育各層次培養計劃,銜接各層次人才培養戰略,從而形成階梯形人才培養產業鏈模式,為后續產業升級提供成功模型。
3.3 構建產業與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四方“鏈化”協調平臺
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現在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中等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初級職業技能,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肯定面臨職業瓶頸。單純的操作型人才在職業發展中不具備競爭優勢,所以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在政府的主導下,構建與產業相關的四方鏈化教育協調平臺,從而實現教育培養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要及時反饋平臺體系,從而在專業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面,設定中、高、應用型等三者人才培養數量、課程體系、培養模式、考核方式。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應積極協調與院校之間的職業評定,形成以產業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反哺產業的良好格局。
3.4 構建多元主體協作共贏的體制結構
引進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在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要求,應在現有公辦院校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嘗試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多種合作方式,探索新的辦學形式。產業是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的命脈,與企業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有效形式,開展多種合作模式如引企入校、校辦工廠等,既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提供生產和教學課堂,解決生產中的部分難題,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效果。此外,這種合作模式提升了企業和職業院校的合作概率,既能提升教育成果,又能把握產業發展動態,為職業教育結構調整提供技術和政策支持。最后,可開展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如雙元制、訂單制、聯合培養、現代學徒制等,結合具體情形運用相關成功模式。多方合作需要政府出面,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社會力量辦學、校企合作、校辦工廠等方式官方化,同時給予政策、資金支持,督促多方合作,才能形成良性發展模式,否則單憑職業院校和企業,會面臨動力不足、可持續性不足等問題。
4 結 語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產業結構呈現出動態合理調整的趨勢,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落后,技術和高素質人才需求已經提升到更高的標準。地方產業發展依賴地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更新人才需求,教育結構變化源于產業結構調整。職業教育改革只有群策群力、協調發展,才能形成良性發展教育鏈。
主要參考文獻
[1]曾錚.“十三五”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勢[N].經濟日報,2015-07-30.
[2]衡水市統計局.衡水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7-06-30)[2019-02-10].http://www.hstjj.gov.cn/art/2018/9/7/art_4816_76549.html.
[3]邊明英,孫虹,劉偉.中等職業教育結構與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性研究——基于對天津市的調研[J].經貿教育,2016(3).
[4]陶文輝.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結構研
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