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
[摘 要]正確認識志愿者,并明確志愿活動的動機和決策過程,是建立志愿者激勵機制的關鍵。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決策過程是其對參與志愿活動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均衡比較的過程,志愿者決策的前提條件是個人服務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
[關鍵詞]志愿者;個人行為;志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0.006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10-000-02
0 引 言
自愿是志愿者行為的基本特征。動員志愿者參與活動的關鍵是激勵機制,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出應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通過滿足志愿者的需要進行激勵,也有學者提出應從宏觀和微觀的層面進行激勵。二者的共識是一致的,即志愿者參與活動的根本動機是滿足個人需求,且不論需求是利他需求還是利己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激勵的核心是志愿者獲得滿足需求的收益與個人成本進行比較。從經濟角度看,志愿者的決策過程也遵循經濟學的一般成本收益規則。分析志愿者參與活動的成本、收益和決策過程,有助于認識志愿者個人行為的動機和激勵機制,為今后研究志愿者的激勵和管理活動
提供參考。
1 志愿者的服務成本
1.1 決策成本
志愿者在做出志愿者活動決策時耗費的成本就是志愿者決策成本。①信息成本。志愿者搜尋志愿者項目、有關項目信息所耗費的成本。②咨詢成本。向有關人士咨詢志愿者項目的有關知識、決策方案等所耗費的成本。③溝通與報名成本。尋找有關志愿者征召機構并與其進行溝通,并參與報名、考試等過程產生的交通、通訊、時間等費用。④學習成本。學習有關志愿者項目的知識、應考知識,并判斷本人是否符合該項目對個人技能的要求。⑤情緒焦慮成本。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后,對各個方案、各個因素、各個環節進行甄別、對比、選擇,最后做出是否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決定。
1.2 機會成本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個人參加志愿者行動要付出機會成本。學生參加志愿活動,會失去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就是學生的機會成本。在上海世博會中的志愿者是分批次提供志愿服務的,上海市各高校學生的服務時間從半個月到一個月不等,而世博會舉辦周期長,時間跨度大,難免會影響學生參加正常的教學活動。學生的機會成本可以通過學生每學年支付的學費進行計算,也就是將整學年的學費除以在學校上課的天數,再乘以期間因為參加志愿活動而失去的天數,從而就可以計算出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機會成本。
1.3 勞動成本和貨幣成本
勞動成本和貨幣成本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直接付出的經濟代價。勞動成本是指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本。世博會上的大多數志愿者承擔著維持秩序的任務,由于世博會參觀者太多,導致志愿者的工作任務異常繁重,有時一天要工作14個小時;維持秩序,照顧特殊參觀者,工作內容單調;世博會參觀者組成復雜,參觀動機各異,無法預料將會發生的事情,志愿工作人員要經常處于待命狀態,以應對各種突發事務;承擔世博會服務任務,志愿者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且這些勞動都是無償的,沒有工薪報酬。這些勞動構成了參加世博會志愿者活動的勞動成本,實際上是志愿者參與活動付出的勞動代價。個人花費的貨幣成本,即參加志愿者活動需要自費的部分,如參與志愿者活動過程中需要自理的部分,以及食宿、交通等費用。
2 志愿者服務的個人收益
2.1 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
志愿者通過參與世博會志愿者的服務活動,以獲得榮譽感、成就感,證明自己有能力、有實力。當自己從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被挑中之后,會為自己擁有的能力和競爭實力被認可而欣喜若狂,為自己能參與世博會服務而感到光榮。在世博會服務期間,志愿者在享受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體驗了自我實現。這種自我滿足的快樂感使志愿者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堅定自己以后會不斷從事志愿活動,多做一些有益于社會、被人需要的事情。從這一角度看,志愿者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等于在服務自己、滿足自己最高層次的需求。這部分收益更多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難以量化計算。
2.2 免費參觀世博會
上海世博會是世界各國展示各自風采的舞臺,對每個參觀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參觀世博會需要支付交通、住宿、飲食、門票等費用,且世博會內容豐富,觀眾參觀周期相對較長,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但志愿者可享受相應的食宿補貼、交通補貼,且可以節省門票等參觀開支。同時,志愿者作為世博會的服務人員,有更多機會接觸一些普通觀眾難以接觸的信息和展覽內容。
2.3 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作為大學生,尤其是文科大學生,都渴望多參與社會交往,拓寬自己的交際范圍。參與世博會服務為志愿者提供了拓寬社會交往范圍、鍛煉社會交往能力的機會。在參與世博會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者與其他志愿者共同工作、生活,與來自學校以外的公司企業、機構單位等各界人員交流,并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們溝通理想,互相幫助,一起分享快樂。志愿者中有很多優秀的各界人士,通過與他們進行交流,能感受優秀品質的魅力,不斷提升自我。在與其他志愿者、服務對象等的交往中,能學會更多的社會交往禮儀。
2.4 鍛煉能力
作為一個現代大學生,需要掌握一些管理和與人交流的能力。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社會實踐鍛煉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意志品格,對大學生志愿者來說,為世博會提供服務,是一個全新的工作,期間會遇到許多從未遇到的挑戰,能夠鍛煉志愿者的管理、協調能力。在剛參加世博會服務時,志愿者在面對復雜的工作環境以及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時,會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應,但通過服務實踐能夠提高工作的持久能力、應變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強化了吃苦耐勞的品格,也鍛煉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
3 志愿者的決策過程
志愿者決策的核心內容,是確定提供無償服務勞動的數量。志愿者從事無償服務活動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獲得個人收益。個人需求的滿足程度與其提供的無償服務勞動量成正比。志愿者為了獲得一定的個人收益,必須付出相應的個人成本。因此,志愿者會從自己希望獲得的收益量出發,在成本與收益之間尋找均衡點,以確定個人提供的無償服務勞動數量。例如,一些國家把社會服務作為大學入學條件之一,志愿者則為獲得大學入學資格累積社會服務實踐量,盡可能多地從事無償社會服務。簡而言之,志愿者的決策過程,實際上是志愿者個人成本與收益的均衡過程,如圖1所示。
在圖1中,橫坐標表示勞動L,縱坐標表示成本C和收益U。志愿者的邊際成本曲線MC呈U型。在志愿者剛參與志愿者服務時,前述的決策成本、勞動成本等都比較高,當付出勞動量L較少時,其邊際成本相對較高。隨著不斷了解志愿者活動和服務技能不斷提高,邊際成本快速下降;降到一定點之后,則隨著志愿服務活動勞動量L不斷增加,機會成本、個人花費的貨幣成本等會快速增加,邊際成本MC呈上升趨勢。志愿者的邊際收益則是遞減的,曲線MU向右下方傾斜,代表能力鍛煉、自我滿足感、免費參觀的新鮮感等都會隨著參與志愿者活動量的增加而降低。
志愿者希望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志愿活動收益。志愿者在確定提供的服務勞動量時,會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直到找到成本與收益的均衡點。根據圖1所示,當志愿者提供的服務勞動量由0逐步增加時,其邊際收益遞減,邊際成本由遞減到遞增,但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即MU>MC,志愿者增加投入服務勞動量是合算的,因此會繼續增加服務勞動量,直至服務勞動量增加到L1,MU與MC相等,相交于A點。在A點右邊,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即MC>MU,增加服務勞動量L對志愿者來說將變得不合算,因而不會做出選擇。只有在A點,志愿者的成本和收益達到均衡狀態,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即MU=MC,其所提供的服務勞動量達到最優量L。由此得知,志愿者服務是個人決策的結果,即確定提供的服務勞動最優數量的條件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即MC=MU。
4 結 語
志愿者的決策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影響決策過程狀態的因素既包括志愿者個人目標預期改變,也包括個人成本條件改變,還有信息環境條件變化。志愿者個人根據這些因素不斷搜尋信息,改變個人的目標預期,進行成本與收益均衡比對。志愿者的每一個決策過程都是一個在約束條件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逐步尋找最優方案的過程。在不同的時間段,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勞動的決策也會有所差別。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松峰.我國志愿者激勵體制的研究[J].經營管理者,2009(17).
[2]孔偉紅,艾楚君.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調查與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