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二環南路
編者語
冰寒料峭的2018年12月,我刊發行了2018/12雜志。12月刊封面報道以民營經濟為主題,詮釋民營經濟支持政策,匯聚民營經濟發展經驗,講述民營經濟40年來從破土萌芽到高質量發展的崢嶸歷程,以及美好前景的展望。專題報道聚焦脫貧摘帽,全面展示陜西脫貧攻堅成績單,彰顯行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陜西力量。特別關注欄目針對旅游景點普遍存在的“門票經濟”問題提出破解之道。絲路大講堂圍繞“數字經濟”,邀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解讀相關問題。另外,本期特別策劃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記錄陜西“退耕還林”20年南北大地由黃色到黛綠的嬗變。


@隨風
改革開放40年已經證明了“民企興則中國興”,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民營經濟對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2018年底,民營經濟又重新被推到風口浪尖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今,中國經濟納入全球化,產業結構快速升級、不斷迭代,對民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樣一個態勢,人才的培養,技術的進步,也成為今后民營企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如果還是用過去那種粗放的經營模式,顯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有立足之地。

@走向未來
過度依賴門票收入,就有可能會忽視旅游服務質量,而且現在大多數景區經營者并不善于營銷,也不注重第三產業鏈的延伸和挖掘,只看到眼前的“利”,卻忽視了長遠的“弊”,采取急功近利的發展思路。門票價格貴了,游客必然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就會減少,例如在吃飯和購買紀念品方面,這對景區周邊的商家而言,會造成很大的影響。2018年以來,我看到陜西在引導景區降低門票價格,大力推動旅游業惠民、便民方面做了許多有益嘗試,雖然現在還難做到真正免費的景區,但我認為門票一定要放低門檻,至少不能讓一張門票橫在游客與景區之間。

@白鷺郡
20年前,為走出“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吳起縣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既然不適合種地,那就退耕還林。這里,也因此成為中國退耕還林第一縣,而這一決定的影響卻不只于此。起于吳起、進而在中國大面積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遏制了水土流失,保育了土壤,減輕了水患,減弱了風沙,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成為迄今為止最大的生態工程。更重要的是,退耕還林,促進了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使得農村經濟架構更加優化,農民更加富足,環保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釣墨魚
通過專題報道對“脫貧攻堅陜西成績單”的總結,我對陜西脫貧的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我們都清楚,從現在起到2020年,脫貧攻堅也進入最為關鍵的階段,時間更加緊迫、任務更加艱巨。有待攻克的很多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這最為艱難的時刻,怎樣鼓舞士氣,怎樣“把錢花在刀刃上”,怎樣為缺乏發展條件的地方謀求發展,怎樣為缺乏基礎教育的地方提供教育,都將影響著這場脫貧攻堅戰是否能交出一份高質量答卷。

@空蛹出蝶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萌發,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動能。在西安舉辦的2018城市新動能大數據峰會上顯示,在“城市活力指數”的排名中,西安憑借交通友好指數和旅游指數等優勢位列全國第十一位。此外,陜西數字經濟的發展位居全國的第7名,可見,數字經濟支撐全省發展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期待這些先進技術的場景應用,也期待數字經濟大潮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