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李承明

寶雞市隴縣東南鎮綠能牧業四萬只奶山羊養殖基地
陜西,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人就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4000多年前,中華農業始祖后稷就在關中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谷”。
如今,三秦大地又成為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一片熱土,以蘋果、獼猴桃為代表的陜西果業勇立世界潮頭;陜西奶山羊存欄、羊奶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秦川牛特色產業突出;陜茶品牌逐步叫響全國……
從陜北到關中再到陜南,蘋果、獼猴桃、奶山羊、秦川牛、茶葉等立足自然稟賦的特色現代農業小板塊拼接出了陜西特色現代農業大版圖,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壓艙石”和“助推器”,助力陜西全面小康。
陜西是全國水果種植第一大省,2017年水果總產量1801.02萬噸,不論規模、數量,還是產量、品牌,陜西果業都穩居全國第一。陜西蘋果產量占世界的1/7,獼猴桃產量占世界1/3,蘋果汁產量占世界1/3,可以說世界每7個蘋果就有一個來自陜西,世界每3個獼猴桃就有一個來自陜西。
陜西握緊蘋果、獼猴桃兩個拳頭,帶動柑橘、鮮食棗、葡萄、梨、桃、櫻桃、石榴等各類水果多樣化發展,布局傳統水果及時令水果七大板塊,樣樣出新,個個出彩,陜西果業成為陜西最靚麗的一張名片。
陜西渭北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是全球集中連片種植蘋果最大區域,優果率和名牌上榜總數均居全國第一。陜西蘋果被外交部選為國禮,先后贈送上百位外國元首和國際政要。陜西還承辦了世界蘋果大會、世界獼猴桃大會、國際水果大會、中國果汁大會、中國果業品牌大會等。
為做大做強蘋果產業,陜西省大力實施蘋果“北擴西進”戰略,全面啟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工程,通過增量提質將蘋果產業打造成科技含量最高、生態效益最好、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支柱產業,成為全國農業結構調整的典范。
秦嶺是世界獼猴桃的原產地,世界96%的獼猴桃品種都富集在這一地區,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品種資源。為進一步發揮產業優勢,陜西省大力實施獼猴桃“東擴南移”戰略,有效拓展了獼猴桃產業發展空間。
品牌是果業發展的關鍵。陜西省按照“大開放、大流通、大循環”的市場觀念,培育和引導高起點、外向型、流通型的龍頭企業。積極幫扶有創新意識、懂技術、會經營的“能人”創辦經濟實體,在國家品牌戰略的驅動下,提倡合作經濟組織和示范園區申報原產地域保護,根據當地特色建立品牌。洛川蘋果、白水蘋果、周至獼猴桃、眉縣獼猴桃深入人心,成為陜西果業對外的標志和名片。逐步形成了市場供給方自下而上聯通的組織形式,提高生產、加工、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保障了產業的高效持續發展。
2014年4月,《陜西果業品牌發展戰略規劃》通過評審。該規劃通過搭建三大平臺全方位推廣“陜果”品牌,以“標準店+專區(專柜)+旗艦店”三種模式推廣,并制定獎勵政策,通過扶助愿意接受評估驗收條件的企業或合作社,開拓建設具有產品銷售、品牌推介、信息搜集等功能的陜西果品專賣店(或專區專柜)。通過該規劃的實施,將加速產業升級,突破品牌發展瓶頸,創造品牌成長有利條件,有效推動促進陜西各地果品品牌的快速成長壯大,逐步建立陜西果業品牌經濟發展模式。
為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陜西省積極組織企業開門辦節會、出門辦展會,創新“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會展之路,加強與國際園藝學會合作,整合洛川蘋果博覽會、眉縣獼猴桃產業大會,在省內舉辦國際性大型節會,組織企業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加國際性展會,引領陜西蘋果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以蘋果為主的陜西水果,按照“遠交近攻”策略,通過推介會、展銷會、果品形象店等多種形式,不斷開疆拓土。目前,陜西水果已銷售到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蘋果分揀線
陜西省果業管理局局長高武斌對記者講道,省委、省政府發布《意見》對陜西果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我們將繼續發揮以蘋果為代表的產業優勢,圍繞果業轉型升級這一主線,持續創建一條品種技術先進、設施裝備精良、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合理、管理機制有效、經營主體有力、經濟效益優良、生態環境友好的陜西新型果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到2020年,全省蘋果面積1200萬畝,產值1000億元。
畜牧業是陜西農業六大優勢特色產業之一,在全省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陜西畜牧業以農區畜牧業為主,各類畜禽品種品系8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志的有14種,關中奶山羊、秦川牛等地方特色品種在全國享有盛名。
近年來,陜西省按照立足資源稟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優勢產業向主產區集聚,形成了“陜南生豬、陜北肉羊、關中奶畜、渭北肉?!钡漠a業布局。到2017年底,全省生豬存欄854.4萬頭,陜南生豬年出欄占到全省的46%;羊子存欄868.5萬只,其中陜北羊子存欄占全省的48%;全省肉牛存欄121.7萬頭,渭北肉牛存欄占全省的51%,出欄占全省的60%。與此同時,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全省奶牛存欄28.4萬頭,奶類產量185萬噸,分別位居全國第7位和第6位;奶山羊存欄170萬只,占全國的39%,羊奶產量50萬噸,占全國羊奶總產量的46%,奶山羊存欄和羊奶產量均穩居全國第一位;絨山羊存欄621萬只,羊絨產量1492噸,均位居全國第2位。
奶山羊是陜西畜牧業最具優勢和潛力的特色產業,主要分布在關中和渭北地區,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陜西省富平縣十八教養院從英國引進一批莎能羊,這些羊逐漸擴散到民間,通過自群繁育并與當地羊雜交,經精心選育,形成了地方優勢明顯的關中奶山羊。
羊乳以其營養豐富、易于吸收等優點被譽為“奶中之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接近母乳的乳品。羊乳脂肪顆粒體積為牛奶的三分之一,更利于人體吸收,長期飲用不會引起發胖。羊奶干物質中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含量均高于人奶和牛奶,乳糖低于人奶和牛奶。羊乳中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明顯高于牛奶,美國、歐洲的部分國家均把羊奶視為營養佳品。

安塞區王家灣現代農業園區
近年來,陜西堅持市場導向,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強化科技支撐,奶山羊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奶山羊存欄和羊奶產量均穩居全國首位,在行業內已經形成世界奶山羊看中國,中國奶山羊看陜西的發展大格局。
陜西先后培育出西農莎能奶山羊和關中奶山羊兩大優良品種,奶山羊良種群體規模占全國奶山羊總量的三分之一,成為全國重要的奶山羊種源基地。以富平、隴縣為中心,形成養殖加工聚集區。全省現有34家羊奶加工企業,年處理鮮羊奶能力約100萬噸。其中嬰幼兒配方羊奶粉加工企業18家,年加工羊奶粉7.5萬噸,市場份額占全國85%以上。服務保障能力增強,疫病防控和衛生監督基礎設施顯著增強,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陜西乳制品抽檢合格率100%。
隨著人們對于羊奶營養價值的認同以及人們消費能力、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的變化,人們對于乳品消費的需求已經從“吃上奶”向“吃好奶”轉變。而羊奶本身被稱作貴族奶,羊奶先天的特點使其占據了概念上的優勢,符合消費者需要更好產品的升級趨勢。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數據也顯示,全球的羊奶生產一半以上來自亞洲地區,在全球羊奶消費保持10%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更是出現30%的驚人增長速度。羊奶作為我國的第二大奶業資源,羊奶市場是乳品行業的一片藍海,未來大有可為。
陜西省畜牧獸醫局局長楊黎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奶山羊是陜西畜牧業最具優勢的特色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與條件,陜西正大力發展關中奶山羊核心帶,加快形成草料優質、奶源自給、加工增值、品牌溢價的生態羊乳高地。建設富平、乾縣和隴縣全產業鏈示范縣,輻射渭南咸陽寶雞部分區縣形成東、中、西部三大核心區,實現產能快速增長。按《意見》要求,到2020年全省奶山羊存欄達到300萬只,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5億元,確保到2025年,全省奶山羊存欄達到500萬只,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100億元的目標。
2018年底,陜西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實施“3+X”工程加快推進產業脫貧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意見》,提出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實施全產業鏈發展方略,構建良種繁育體系先進、飼草飼料供給充足,養殖基地高度聚集、乳品企業布局合理、市場營銷網絡發達、社會化服務完善的奶山羊產業體系,加快奶山羊產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的發展目標,努力打造繼蘋果之后陜西又一知名農業名片。
近年來,陜西設施蔬菜快速發展,設施農業綜合效益顯著,已成為陜西農業繼畜牧業、果業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全省蔬菜生產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765萬畝,總產量1760萬噸。集中連片百畝及以上的規?;O施基地151萬畝,占全省設施農業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區)有29個。2017年,全省設施農業面積、總產量(不含花卉)分別達到328.6萬畝、1023.7萬噸。其中設施蔬菜總規模達到219萬畝,產量680萬噸,面積、產量居西北地區第一。2018年全省設施農業綜合產值達852億元。設施農業已成為陜西效益最好的農業產業。

寧強縣高寨子千山千畝有機茶園
“十二五”期間,全省設施規模以每年18萬畝的增量擴張。全省初步形成關中設施蔬菜和時令瓜果、陜北設施瓜菜、陜南設施食用菌、大中城市周邊設施花卉、秦嶺北麓高山有機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帶。
農業設施化水平穩步提高,物質裝備及新技術應用步伐不斷加快。卷簾機、微耕機、滴灌、噴灌、補光、增溫等設施設備在陜西設施農業中廣泛應用,物聯網和氣象監測儀等現代化裝備得到示范推廣,集約化育苗技術在全省全面推開。全省蔬菜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蔬菜單產達到每畝2.3噸,設施蔬菜單產達到3.1噸。
蔬菜產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明顯提高。蔬菜產業已成為種植業中產值最高、效益顯著的產業。2017年,全省蔬菜產值達530億元,在全省農業總產值中占比30%以上,其中設施蔬菜產值為290億元。2017年,全省設施農業綜合產值達852億元。從事設施生產的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已成為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據悉,到2020年,全省設施規模將達到360萬畝,高山冷涼菜14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到2022年,全省設施規模達到400萬畝,高山冷涼菜15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300億元,為農民年增收400億元。
陜西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始于商周,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有著千余年生產貢茶、官茶的歷史。1987年,法門寺出土了秘藏千年的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件件皆為稀世珍品,展現了陜西茶文化的悠久歷史。西安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播中心和茶葉重要的集散地。涇陽茯茶是中國黑茶的鼻祖,列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陜西茶區位于陜南,地處全國茶葉主產區北緣,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陜茶“香高、味濃、耐泡、形美、保健”的特點。陜南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涵養地,一直以來對環境實行嚴格管控,林草覆蓋度高,沒有污染,水和空氣潔凈,此為其一;其二,陜南是國寶大熊貓、朱鹮的棲息地,長期以來甚至不允許農民在田間使用化肥和農藥,是一塊沒有被污染的綠色凈土,具有做有機茶、出口茶的絕好基礎。農業農村部連續多年抽檢,陜茶農殘合格率均為100%?!秶覍嵤┎枞~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已把陜南茶區列為“長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其三,陜南是我國第二大富硒區,土壤富含硒、鋅,所產茶為富硒茶。硒號稱生命元素,具有清除人體自由基和延緩衰老的作用,因而陜茶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
“要像打造果業一樣打造茶產業?!苯陙?,陜西省將茶葉產業作為繼振興果業之后的第二大農業主攻產業,圍繞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脫貧攻堅,加大政策扶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擴大生產基地規模,狠抓標準化生產,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提升茶葉清潔化加工水平,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陜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得到快速提升。
通過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做精綠茶,做靚茯茶,陜西茶葉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底,陜西茶園面積、產量、產值分別達到251萬畝、11.4萬噸和153億元。其中,采摘茶園面積163.7萬畝,干毛茶產量8.9萬噸,產值127億元;咸陽茯茶產量2.5萬噸,產值26億元。
茶葉產業已成為陜西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全省工商注冊茶葉企業1137家,其中,龍頭企業155家,銷售額超過1000萬的企業88家,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579個,帶動全省茶農超過100萬人,茶葉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茶食品、茶藥品、茶飲品、茶保健品以及茶葉包裝、茶葉貿易、茶館茶樓、休閑觀光、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茶葉已經成為陜南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和生態保護的又一優勢特色產業。

茶業包裝車間
為進一步擴大陜茶影響力,陜西省按照“先市場,后生產”的理念,組織陜茶企業抱團闖市場,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持續開展陜茶推介。最近幾年陜茶宣傳足跡遍布西安、北京、濟南、蘭州、福州、烏魯木齊、貴州、武夷山、上海、香港以及俄羅斯、荷蘭等地,陜茶知名度大幅提升。二是開展“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活動歷時一年多時間,從陜西省涇陽縣出發重走絲綢之路,途經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最終到達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的陜西村,沿途宣傳涇陽茯磚茶,極大地提升了陜茶影響力,此項活動被評為2015年全國十大茶事活動。三是表彰開拓市場優秀茶企。設立自營出口獎、品牌創建獎和名優茶品獎三個獎項,拿出560萬元對16家獲獎企業和單位表彰獎勵。
2017年,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等聯合開展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專項研究發布價值評估結果,“漢中仙毫”和“紫陽富硒茶”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單上分列第17位和第31位,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公共品牌,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漢中仙毫”成功入選中國優秀區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