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陜西省漢中市,航拍漢江洋縣城江段。
一千多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就像一條細細的血管,穿山越嶺,延伸在現代文明的腹地。從丹江口水庫開始,沿線碧波清水,北流無聲。
如今,在南水北調中線總面積6.27萬平方公里的陜西水源地,從城市到鄉村,無論大街小巷,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發出同一個聲音:“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他們,無一不對腳下或深或淺、或寬或窄的河流承擔的莊嚴使命感到驕傲。他們,用自覺行動書寫責任與擔當,為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上,做著巨大的努力。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以來,使天津市910萬市民喜飲甘甜的長江水,結束了“自來水腌咸菜”的歷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海河流域進入枯水期,水質極其惡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自來水腌咸菜,汽車沒有騎車快,小白菜西紅柿搭著賣”被老天津人幽默地稱為“天津三大怪”。
中線工程通水后,長江水與海河水交匯,緩解了天津市水資源短缺問題,有力支撐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天津新增城市供水量23億多立方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水源得到有效補給,14個區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基本上實現全市供水范圍全覆蓋。
提到北京的水,大家多半首先想到的是密云水庫。確實,它是北京的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也是唯一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過去,北京居民飲用的自來水60%以上都來自密云水庫。
然而,隨著北京用水量增加,密云水庫庫存一度降到6億立方米,離死庫容只剩下2億立方米,市民生活用水面臨困境。
2014年底江水進京后,北京市城區供水主力水源逐步由地表水、地下水置換為南水,部分水廠實現本地水、外調水雙水源供水,南水占主城區自來水供水量的73%,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到1.2。同時,北京實施了南水北調來水調入密云水庫的調蓄工程。
如今,1100萬北京人喝上長江水,密云水庫蓄水量也自2000年以來首次突破25億立方米。首都的穩定、發展,有了更加堅實的水保障。
南水北調,利國利民;一江清水,潤澤北方。
翻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資料,可以看到,南水北調中線陜西水源地占整個中線水源地面積9.52萬平方公里的66%。其中,陜西境內的丹江、漢江年均入庫水量284.7億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庫年均入庫水量408.5億立方米的70%。
陜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陜西人民知道,好的水質,對于千里之外的京津人民來說,意味著什么。

陜西省境內的丹江

漢江洋縣城江段,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商洛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點水源涵養區之一,圖為商洛市二龍山水庫。
為了一江清水永續北上,近年來,陜西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將治理與保護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治理與增收相結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采取預防保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措施,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一是堅持項目帶動,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大力實施丹江口庫區水保工程、坡耕地綜合治理,以及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工程,同時,結合陜西實際,先后啟動實施陜南避災生態移民搬遷、漢丹江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秦嶺主要江河源頭預防保護、農村澇池塘壩水生態修復等工程項目,水保重點項目覆蓋全流域所有縣區,年均治理水土流失及生態修復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區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二是推進循環發展,構建水源區保護生態屏障。立足生態功能定位,以建設生態屏障和綠色產業基地為重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堅決關停排污不達標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現代中藥、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倡導生態種養,培育綠色無公害產品,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從源頭上控制面源污染。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抓手,探索“層層設防、分級攔蓄、過濾降解、達標排放”的新模式,在陜南三市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46條,控制污染面積500多平方公里。據近三年監測顯示,漢丹江流域10個水質監測斷面中2個優于目標水質,達到1-2類,8個斷面符合達標水質。
三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治水保穩步提高。近年來,先后頒布實施了《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漢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規章,出臺規范性文件和制度規定131件。大力推進信息基礎平臺建設,在重點治理工程、生產建設項目中推廣低空航測等監測新技術,初步構建了省、市、縣三級監督管理系統,實現對生產建設項目實時動態監管。專門印發了《秦嶺地區水土保持行動方案(2018-2020年)》,堅決遏制秦嶺人為水土流失,守護父親山、保護母親河。近年來,僅陜南三市立項的生產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申報率達到95%,審批率達到100%,建設單位返還水土流失治理資金達10億元以上,法治水保水平穩步提高。

水源地水質檢測
四是創新工作機制,引領帶動水土流失治理。按照系統思維、科學布局、示范引領的思路,以水保科技示范園建設為抓手,實現“山青、水秀、產優、民富”目標。陜南三市建成4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4個省級水土保持示范園,白河等3個縣被水利部命名為“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示范帶動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同時,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引導民營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陜南28個縣(區)民間資本投入近20億元,建設示范基地17個,治理面積100多平方公里。
北方人都說“南水”好喝,一方面緣于漢江的水源好,另一方面得益于周邊百姓將水庫保護得好。2003年以來,陜南三市為了“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承諾,在“發展經濟”與“保護水源”的抉擇中做出的努力和犧牲卻鮮為人知。
陜南三市全面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不斷加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建制鎮及工業園區、移民集中居住區環保設施。“十二五”以來,陜南累計完成中央、省上水保項目投資178億元,治理小流域655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萬平方公里,促進了水源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
2018年7月2日,安康市政府辦公室收到來自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的感謝信。信中說,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通水,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為受水區開辟了新的水源,對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高峰時,北京日用南水量占到城區用水總量的73%,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100萬人。

安康市紫陽縣,一江清水送北京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和漢江發源地的漢中市,漢江在漢中境內干流長27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成以上,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的60%,做好水質保護工作,容不得半點閃失。
據漢中市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為保護“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的生態環境,漢中市嚴控礦產資源開發,僅此一項,每年影響的利稅就近20億元。招商引資項目環境準入門檻較高、環評要求比其他地區更為嚴格,致使許多項目無法落地漢中,對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要控制化肥、農藥面源污染,導致糧食、油料生產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農民收入。據測算,與陜西非水源區地市的經濟發展增速比較,漢中低了2個百分點左右。
寧強縣污水處理廠于2012年5月通過了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該廠每年可以削減化學需氧量1095噸、氨氮100噸,從根本上改善了源頭水質。
而作為漢江在陜西的出境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養地的安康市,漢江自西向東流經7縣區,境內流長340公里,自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安康市就把漢江水質保護作為重大的政治責任和使命。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僅有2.35萬平方公里的安康,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就達2.15萬平方公里。
為確保一江清水北送,安康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先后關停300多家污染企業,涉及產值300多億元。全市累計投入108億元對漢江實施大規模綜合整治,瀛湖被列為國家15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湖泊之一;投資1200萬元建立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指揮中心,投資1000余萬元在漢江入境、縣界和出陜界分段建成了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對漢江在內的14條河流25個斷面實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投資18.6億元建成22個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廠和醫廢處置中心,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2%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39%。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Ⅱ類標準。

漢江漢中段
同陜南漢江水源涵養地的其他地市一樣,商洛也面臨發展經濟與保護水源的兩難困境。丹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陜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市境內,流域面積達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總面積的44.5%,年均徑流量約16.3億立方米。
商洛市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和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付出重大犧牲:生態保護直接導致該市每年減少各類稅收收入約8億元,并且年均減收幅度仍在持續加大,僅淘汰產能一項就影響到1萬多人的就業和生計。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陜南三市累計關閉污染企業240余家,停建和整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30余個,黃姜皂素加工企業由109家減到目前的20余家。
愛水、親水、惜水,已經成為每一個陜南人的自覺行動。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這是歷史賦予陜南人民的使命。
在南水北調中線陜西水源地三市的河流兩岸、湖泊周邊、城鎮路口、高速入口,處處可見寫有“保護河流人人出力,美麗鄉村代代受益”“深化河湖長制,共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的大型宣傳牌。
2018年4月底,隨著最后一批網箱從水庫清理上岸,安康市瀛湖庫區十余年網箱養魚的歷史畫上句號,投餌養魚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水源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生態“大賬”擺在面前,百姓放棄了年產值超過3億元的網箱養魚產業,為的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水質安全。
瀛湖鎮郭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郭邦瓊這樣說:“養了十幾年的魚,雖然有些不舍,但這一湖水要送到北方,我們服從南水北調大局。保護水質,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政府幫助我們搞起了生態養殖,在山上發展柚子、高山蔬菜等產業,聘任一些村民為護河員,解了村民們的后顧之憂。現在再也看不到橫七豎八的網箱了,瀛湖的水更清了,水質更好了?!?/p>
記者從環保部門了解到,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據瀛湖壩前水質監測數據分析,瀛湖水質已逐步恢復至地表水Ⅱ類,總磷、總氮濃度得到有效控制,瀛湖逐步恢復“原生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涵養區的安康市,河(湖)長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如今,安康市境內340公里的漢江風光旖旎。讓每條河流都成為好風景,已經成為安康人民的奮斗目標。
2017年以來,安康市上下齊心,多方發力,全民參與,持續提升河湖管護水平,目前編制完成漢江等“一河(湖)一策”方案,明確河長3244名、湖長234名,河道警長965名、湖泊警長188名,貧困人員公益崗位護河員3000名,形成了“河長(湖長)+警長+X”的河湖長責任體系。
在探索“三長治河”機制的同時,漢濱區、旬陽縣、白河縣等地也相繼建立了“三長三員”“兩長四員”等有效機制。專業化隊伍和志愿者護河隊伍相結合,形成了巡河護河長效機制。
旬陽縣雙河鎮就有一支由當地婦女自發成立的女子護河隊。在這支娘子軍的影響下,全鎮自發組建19支群眾義務護河隊,每月1日和15日步行數十公里,撿拾河道垃圾,維護生態環境。
此外,安康在市、縣(區)全面建立河長制指揮中心和河湖信息化管理平臺,重點在漢江干流及11條市級河長示范河流全面整合水量、水質、排污監測以及視頻監控等信息,實現全市范圍內互聯互通。
而在漢中,全市現有各類水庫344座,占陜西省近三分之一,其中大型水庫1座(石門水庫),中型水庫8座,小型水庫335座。另外,還有塘壩6037個,占全省塘壩總數的近三分之二。漢中市在全面落實河長制的基礎上,已經制定《全面推行湖長制實施方案》,市內所有湖泊、水庫實施湖長制,落實湖庫屬地管理責任,做到了全覆蓋。
南水北調不光保供水,也保生態。
南水北調不僅是一條簡單的調水線,更是一條踐行“節水優先”、詮釋“生態文明”的發展線。
陜南是我國中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具有生態保護的職責,這決定了陜南的發展必須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的關系,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想要管好水,首先得從人管起,管好人的“吃、喝、拉、撒”,說白了就是要改變廣大群眾的生活習慣。陜西尤其是陜南三市,通過移民搬遷、兩廠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管好了漢、丹江流域的人,管好了漢、丹江這泓清水。
為根治漢江、丹江流域洪澇頻發、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陜西投資280億元,在漢江、丹江沿線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水資源配置和防洪設施一體化建設工程。同時,用十年時間,投資1139億元,對60萬戶共240萬人實施移民搬遷安置。
群眾搬遷后,陜南三市立刻著手生態修復工作?!笆濉币詠恚兡先袑嵤┝送烁€林等重點工程,共完成造林507萬畝,完成中幼林撫育209萬畝。通過造林綠化和森林撫育,陜南三市森林面積已達63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
我們以鎮安縣為例,2011年鎮安縣啟動生態移民搬遷點建設,將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農戶集中安置。截至目前,該縣先后實施生態移民搬遷3268戶12140人,設立大型生態移民搬遷點93處。其中,云蓋寺鎮花園生態搬遷點是規模較大的一處,距縣城17公里。在這個美麗的生態移民新村里,漂亮的小洋樓錯落有致,涼亭里經常有老人坐在一起拉家常。
據了解,移民搬遷的主要對象是生態涵養區的移民戶,生態移民搬遷極大地減輕了對生態涵養區水源、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每戶搬遷以后可實現退耕6.5畝左右,增加林地11畝左右,又進一步促進了對水源的保護。截至目前,全縣共增加林地37.24萬畝左右。
為了讓源頭水更清,陜南三市對產業發展實行限制性措施,不允許水源地保護區有規模以上養殖企業存在,更不允許有工業污染企業存在。為防止污染物排放超標,洋縣建立了企業環境、污染源、基礎設施“三廢”監控及節能監控等環境監控體系,農業及環保部門定期對企業進行監管考核,維護了洋縣多樣化的生態平衡。世界珍禽朱鹮已由原來的7只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只,朱鹮游蕩區已擴展到周邊7個縣區。
同時,洋縣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有機產品聚集區。該縣出產的有機產品品種多、門類全、地域特色鮮明,以稻米、黑米酒、紅薯粉條等優質農產品為代表的有機產品已享譽全國,并走出國門。
南水北調工程在建設之初,黨和國家就確定了“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在10多年的建設和4年來的運行管理中,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者秉承“三先三后”原則,使東中線工程不但成為受水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成為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利器。
南水北調不僅讓一江清水永續北上,還為雄安新區提供了水源保障。通過生態補水,白洋淀水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白洋淀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庫近年來重現水波蕩漾。保定市徐水區德山村62歲的村民代克山說:“現在的河道,又變回了我們小時候的模樣?!?/p>
這樣的變化得益于南水北調生態補水行動。
在中線,中線一期工程近兩年通過優化調度,利用汛期棄水連續向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受水區部分河湖實施生態補水,已累計補水11.6億立方米。特別是2018年4—6月,中線工程首次向受水區部分河湖集中實施生態補水8.65億立方米。生態補水使地下水水位明顯回升,河湖水量明顯增加,河湖水質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反響良好。河北保定市徐水區河道周邊淺層地下水埋深平均上升0.96米,天津市中心城區4個河道監測斷面水質由補水前的Ⅲ類~Ⅳ類改善到Ⅱ類~Ⅲ類,河南省鄭州市補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體……

安康瀛湖
南水北調,在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方面功不可沒。沿線城市因南水而受益,陜西也因一江清水永續北上,走出了一條陜南綠色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近年來,陜西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并結合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全力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力爭“十三五”末,陜西長江流域植被覆蓋率提高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10%。
一是系統推進水保生態建設。加快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堅持新發展理念,遵循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我省漢丹江流域生態環境。夯實工作責任和任務要求,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山地災害易發區等區域的生態修復,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抓好水保生態建設。
二是加快實施清潔小流域治理。堅持目標引領,就地取材、順向演替,生物多樣、機械作業,應用生態工法等近自然技術和措施,多保護、少開發,多自然、少人工,多柔性、少剛性,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維護河流自然岸線,構筑“山水林田路村”綜合防治體系,實現區域環境同步整治、清潔健康和諧發展。
三是全力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狠抓源頭預防,嚴格水土保持行政審批和監管,嚴格執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監管,重點管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區域、敏感脆弱區域。結合“海綿城市、森林城市、綠色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城市水土保持,嚴格開發項目施工方案審批制度,落實蓄水、保土、抑塵、降霾措施,打造城市生態空間。
四是健全水保生態建設機制。推動建立水土保持協調委員會,完善水土保持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市縣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構建“政府組織領導、水利牽頭協調、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水保工作新格局。統籌項目規劃建設,健全生態補償和賠償機制,落實河長湖長制,確保規劃銜接、資金集中、措施同步、技術集成,整體推進、系統治理水土流失。
五是以水保生態項目助力脫貧攻堅。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項目傾斜、資金傾斜和政策扶持力度,探索群眾參與建設機制,持續推進水保生態工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助力貧困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依托實施水保項目,打造田園綜合體、清潔健康流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電商營銷、生態農業,開發生態旅游、休閑康養產業,拓展貧困群眾創業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