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帆 朱媛
歷史
盛唐時期的中國,國力強盛,從都城長安出發,一條蜿蜒曲折的陸上絲綢之路直抵地中海各國,將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與遙遠的西方文明緊密相連。西安城墻,如加蓋在絲路起點上的一方印章,見證了出使西域的浩蕩商隊蕩起的黃沙,聆聽過鴻臚客館中久久縈繞的異域駝鈴,送走無數綾羅綢緞、琉璃瓷器,迎來一車車滿載的石榴和胡桃。在城墻的守望下,長安完成了經濟、文化、手工、樂舞的大融合,成就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鼎盛。跨越千年的興衰沉浮,多少偉大的城堡灰飛煙滅,唯有西安城墻,作為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垣建筑,以它的厚重身軀矗立至今。今天就讓我帶著大家一起撥開歷史的塵埃,一瞥塵封在歲月長河中,城墻那悠久綿長的輪廓。
時間追溯到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大興城”拔地而起,而后唐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興建了宏大的“長安城”,唐長安城周長約36公里,總面積84平方公里,其結構和格局都達到古代都城建造的頂峰,規模是古羅馬城的五倍。能工巧匠們就地取材,用黃土分層夯打,夯筑時還安放了永定柱和維木,與夯土聯合嚴密。最底層用黃土、石灰和糯米汁攪拌夯實,干燥之后堅若磐石。
如今,您還能在西安城墻含光門博物館中,看到一段留存至今的夯土墻。盛唐時期,含光門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方。進入含光門,連接著含光門大街,向北直抵宮城。含光門大街的東邊,坐落著鴻臚寺和鴻臚客館,也就是唐朝的“外交部”和“國賓館”。唐代所有的外事接待活動都要經過含光門街,那時的含光門可謂外交之門、禮儀之門。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使官、客商、學者、工匠遠道而來,穿過含光門踏進長安皇城。在鴻臚寺辦理完必要的手續之后,來到鴻臚客館卸去一身疲勞,然后沿著含光門大街出了皇城走進熙熙攘攘的西市進行買賣,最后滿載著商品返回故鄉。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擴建“長安城”。增修后的城墻分別向北、向東延伸約四分之一,并增高加厚,東、南、西、北四門:東曰長樂,南曰永寧,西曰安定,北曰安遠。歇山頂式的城樓巍峨壯觀,98座敵樓鱗次櫛比,而后又為城墻砌上一層青磚,使明代的長安城更添莊嚴肅穆的帝都氣魄。

此后,歷經明清、民國時代更迭,到新中國成立后,西安城墻已經經歷了連年戰火、千瘡百孔、遍體鱗傷。面對百廢待興的西安城,為保城墻這一方印章,老一輩革命家尊重歷史傳承,保護城墻,傳為佳話。更有20世紀80年代起,西安大規模修繕城墻本體、清理護城河、建設環城綠地,數十萬西安市民自愿自覺地加入到浩蕩的西安環城建設工程中,傾全城之力創造了轟轟烈烈的建設傳奇。
西安城墻從隋唐盛世的都城屏障,到如今聯合碑林晉升國家5A級景區,以其博大胸襟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每年達500多萬人次。其歷史一晃就是1400年,昔人穿過關中平原,叩開長安城門的一刻,無不驚嘆大唐盛世的恢弘繁榮。如今遠去了輝煌壯麗的周秦漢唐,迎來了洶涌澎湃的時代壯歌,走進新時代的西安人,將以守護歷史責任、踐行文化使命的擔當,托舉起西安城墻,這一方巍巍大中華的印章,加蓋在你們、我們以及所有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