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行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中新鎮(zhèn)中心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案例1】五年級下冊《Unit 11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教學課例,這節(jié)課例是我在農村小學聽的一節(jié)常態(tài)課。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問路對話,首先投影hospital的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開始展示問路對話,A: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please? B: Yes. Go straight ahea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A: Is the hospital on the right or on the left? B: It’s on the right. You can see it.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re welcome. 老師表演生動,氣氛活躍,問路短語反復呈現(xiàn):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Go straight ahead, Turn right …… 等語言,為學生作正確語言示范,學生跟著操練以上對話,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操練語言。接著老師出示書店問路情景,同學們有信心完成嗎?“No problem!”同學們滿懷信心答著。接著老師投影book shop 地理位置,與hospital問路路況幾乎一樣,我猜想這位老師擔心課堂教學效果,所以設計這樣的對話讓學生實踐語言。同學們看見這樣的問路對話,心里可高興了呢,都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躍躍欲試“Let me try. Let me try.”。老師叫了兩位同學上臺表演對話,可見對話內容跟新知也是一樣的,只是更換了地點。“Very good!”這兩位同學得到老師的表揚。接著老師讓同學們分小組操練對話,同學們都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積極地開展對話操練。這樣的課堂在農村小學普遍存在,這樣的課堂看起來也很正常,從表面上看這節(jié)課已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教材上的內容已完全傳授了給學生,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都交代得很清楚。但深入去分析,其實是學用分離,因為忽略了話題的有意義開展,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課后,為了檢驗這節(jié)課的效果,我特意找了班長操練剛才的問路對話,我問post office 怎么去:A:Is there the post office in your town? B: Yes, there is. A: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B: OK. Turn right out of the school, Go straight ahead and …… I’m sorry. 我不會說經過紅綠燈,“go through the traffic lights”我引導她說。A: Is the post office on the right or on the left? B: It’s on the right.可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機械性知識操練,只把英語當作知識來教,是應試教學的表現(xiàn)形式,在教學中忽略英語的交際功能,學用分離,脫離生活進行教學。
【案例2】四年級下冊《Unit6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這是由掛綠小學趙老師執(zhí)教的一節(jié)“讓英語走進生活”的增城區(qū)小學英語教學研討活動課例。上課一開始,趙老師就采用Chant為同學們作課前熱身調節(jié),接著師生Sing together, 在Chant和Song環(huán)節(jié)中就已經滲透復習一些動詞短語和星期單詞,為學習新課做鋪墊,為新課開展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氛圍。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開始新知呈現(xiàn)了,T:What day is it today? S1: It’s Friday. T:What’s your favourite day? S1: My favourite day is Tuesday. T:Why? S1: Because there is P.E lesson on Tuesday. S2:My favourite day is Sunday. Because we have no school.就這樣連續(xù)叫了幾個學生說。Very good!老師表揚同學。接著說:“My favourite day is Sunday. I can play sports with my family. I can do housework. I like cleaning house.同學們,你們想了解趙老師在星期天通常喜歡干什么嗎?”“想”同學們回答。如果你們想知就用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來詢問老師,趙老師補充。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 Miss Zhao? T: I always do housework.學生就在這樣的情景中學會新的單詞、句子。順著這情景,接著出示了本學校老師生活照片,同學們一邊欣賞一邊悄悄議論,這是什么什么老師。同學們,你們想了解這些老師星期天通常是干什么的,該怎樣問呀?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 Mr Ma? 老師就點一下這位老師的照片,發(fā)出錄音T: I often go to the park. I never do housework. Sometimes I clean my room. I always do my homework. I often go running. Sometimes I take exercises. I usually go shopping……這些語句都是利用這樣的情景呈現(xiàn)與操練的,學生就在這樣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學會所有的單詞和句子。接著又利用Game調節(jié)氣氛鞏固句子,老師講完游戲規(guī)則開始進入游戲了,“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同學們邊說邊傳玩具。“Stop.”老師發(fā)出指令。手里拿著玩具的那位同學就要說了I often watch TV……游戲就這樣玩了幾個回合。最后老師還讓學生做調查,調查身邊幾個好朋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學生都能正確地表達。個別學生還現(xiàn)場調查我們在場聽課的老師,不知不覺就聽到下課鈴響了。這真是一節(jié)非常成功的觀摩課,首先趙老師采用Chant和Song激發(fā)學生學生興趣,然后以學生身邊熟悉老師為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展開話題學習,引導學生主動開口說,能做到依綱靠本,靈活處理好教材,達到讓英語走進生活的目的,真正為生活所用。本節(jié)課還以多樣化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逐步突破教學難點,讓話題得到有效開展,使學生由獲得知識而最終形成交際技能。新課程標準強調,在英語課程中,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并且通過感知、體驗、實踐與合作等方式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其實,我們的教材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非常突出語言的實踐性、交際性、真實性和實用性。因此,我們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精華與真實生活素材,將課堂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讓英語走進生活,具體做法如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改革強調:英語教材面向學生的經驗世界,調動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設置了大量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去體驗、感知、思考并要作出自己的判斷,即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和運用中習得語言。【案例2】中趙老師采用Chant、Song、Game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然后以學生身邊熟悉老師為素材展開話題的學習,在真實的情景體驗語言,利用做調查讓學生實踐語言,本節(jié)課以多樣化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讓話題得到有效開展,達到讓英語走進生活的目的,真正為生活所用。使學生由獲得知識而最終形成交際技能。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jù)課堂“劇情”的需要,給每個學生都搭建一個學習活動的平臺,并采取多樣化(Song 、Chant 、Game、 Mini-talk、 Observation、 Report、Project等)教學活動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各種教學活動中體驗語言,在體驗和運用中習得語言,在教學活動中提供真實生活化的語言環(huán)境,使英語學習更好地體現(xiàn)真實性和交際性,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課外作業(yè)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趣味化作業(yè)則能為學生的語言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設計一些精彩有趣的課外作業(yè),有助于激發(fā)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語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開發(fā)智力和塑造性格。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yè)時要做到有趣味性、實用性、創(chuàng)造性,這樣不但使語言學以致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能使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走進生活,使英語與生活真正融為一體。
3.1 展示性作業(yè):分小組、分期設計教室英語角或英語墻報;利用節(jié)日制作節(jié)日卡片、生日卡片,共同分享成果。
3.2 操作性作業(yè):讓學生給家庭生活用品、學習用品貼上標簽,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單詞,也能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性。我們還可以讓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收集、摘抄英文商標、中英文廣告詞、標牌、生活諺語。通過這樣作業(yè)的習得,學生會為自己能發(fā)現(xiàn)并學到這么多的課外英語而感到高興。
3.3 創(chuàng)造性作業(yè):讓學生自由組合合作小組,改編對話或排演短話劇,還利用節(jié)假日讓學生編輯英語小報,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這樣的作業(yè),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使英語與生活真正融為一體。
總而言之,英語是人們在生活中進行交流表達的一種活的語言,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所用。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英語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將課堂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中,讓英語走進學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