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丹
假如有132片青花陶瓷碎片擺在眼前,你能想象出器物原貌什么樣嗎?自圓明園4月底啟動“修復1860”計劃以來,6件在圓明園出土的精品瓷器碎片得到“重生”。該計劃第一批6件瓷器修復工作接近尾聲。《環球時報》記者日前探訪圓明園此次文物修復工作室時,文物修復專家正在對一件繡墩進行補配。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圓明園首次啟動大規模瓷器文物修復工作。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圓明園提出“修復1860”計劃,是為了加快文物修復的速度。“文物修復的‘復和文化復興的‘復是同一個字,修復文物也是文化復興的體現。啟動該計劃是希望把歷史上被淹沒的人類的輝煌修復起來,也是圓明園復興乃至中國復興的一個象征。”
據了解,本次修復的6件精品瓷器分別是:1件青釉鼻煙壺、2件青花八寶萬福如意瓷磚、1件康熙青花龍紋碗、1件康熙紅釉碗以及1件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6件瓷器均破損、缺失嚴重,修復難度最大的還是碎成132塊碎片并有多處殘缺的繡墩。繡墩又稱坐墩,是中國傳統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個性的坐具,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又稱作鼓墩。這件繡墩屬于清中期文物,出土于圓明園后湖西岸的四十景觀之一“坦坦蕩蕩”,系清帝飼養與觀賞金魚之處,俗稱“金魚池”。
本次修復工作的帶頭專家、79歲高齡的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專家庫成員王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的修復工作已持續了20多天,“最小的碎片比指甲蓋還小,許多碎片互不相連。”要想恢復原貌,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中國器物有一個特點——對稱性。“根據這個花紋以及碎片,我們可以恢復殘缺的部分,”據王勉介紹,文物修復要遵循真實性、最小干預性以及可逆性原則。修復文物中有條規定,不能臆想它是什么樣的,要有根據。如果這件器物某個部分缺失了,可以參考其他與其類似的器物,也可以參考歷史資料,適當地進行修復。
圓明園的文物修復還有另一大難點,即瓷器碎片散落各處。“根據英法聯軍的回憶錄記載,1860年他們把能帶走的寶物都帶走了,帶不走的都打碎了。實際上大部分被打碎的瓷器,是因為體量較大,攜帶不方便,”陳輝表示,圓明園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考古挖掘工作,至今在圓明園遺址內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琉璃、石刻等,僅瓷器碎片就高達10萬片。“家里的碗打碎后依然能找到所有碎片,而在圓明園并非如此。或許當時的老百姓撿到一片陶瓷碎片后,認為它沒用,就隨手扔到了湖里,那么今天我們就找不到那個碎片,可能這件文物就修不了了。碎片散落的地點可能分布全北京城,因此‘修復1860計劃也無法預計最終能把多少件修復文物呈現給世人,但我們會盡力”,陳輝說。
據了解,此次所有文物的修復都經過分揀、清理、粘接、補配、找平、做色、繪紋飾、上釉、做效果、拍照歸檔、形成工作日志及評審等步驟。修復工作全部完成后,這6件文物成品將在圓明園展出,同時進行3D掃描,收入到圓明園線上數字博物館,公眾也可在圓明園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