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杰 王建國 楊麗華
鹽山縣于2010年開始承擔農業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示范項目。2010年9月下旬,縣農業局組織、山東慶云頤元農機制造有限公司協辦,召開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現場會,現場進行了小麥免耕播種,成為我縣小麥免耕播種技術不斷探索的開端。
我縣屬黃淮海兩茬平作區,玉米、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我縣大多數農民能夠接受玉米免耕播種技術并應用。因此,我縣在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推廣方面,把小麥免耕播種技術列為重點。現將幾年的小麥免耕播種技術推廣實踐進行總結。
1水澆地區域小麥免耕播種
在有水澆條件區域,機手多選用山東頤元牌2BMF-200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免耕播種試驗成功。
成功案例:在小莊鄉東許村運用山東頤元牌小麥免耕播種機連續多年不間斷進行免耕試驗播種,該村試驗示范機手對播種鏟(機手稱為燕尾式播種盒)的改進,十分滿意——種子分布更合理。
小麥免耕播種技術要點:
播種量的確定:為了避免小麥免耕技術試驗產量受影響且避免挫傷農民應用的積極性,當地傳統播種量的基礎上增加5-10%。
施肥量的確定:小麥免耕播種機能夠將肥料進行深施,可逐步減少撒施肥料用量的20%左右,也能保證作物正常生長。
播種施肥深度的確定:根據土壤墑情和質地調整播種深度,播種深度控制在3-5厘米,確保出苗良好;肥料深施到種下5-8厘米,不會產生燒苗現象。
在水澆地區域實施小麥免耕播種技術,要注重播種前的地表處理。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我們嚴格按《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要求,實行少耕播種;二是玉米機械化收獲時,自帶的還田機秸稈粉碎質量往往不達標或前茬玉米秸稈還田量過大(另外有些種子發芽后幼根扎到秸稈上造成死苗),均影響播種質量;三是大型玉米收獲機械(特別是大型青貯機械)碾壓,致使耕地壓實、地表不平。
在耕地土壤質地較重區域,2015年引進圓盤重耙(中耙入土困難)進行播前整地實驗,播種質量明顯提高。
2、旱作區域小麥免耕播種
旱作區域,大多數機手選用的是河北農哈哈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2BMGF-7/14小麥免耕播種機。
使用農哈哈2BMGF-7/14小麥免耕播種機的播種量、施肥量按上述水澆地要求進行指導,其個性特點是鎮壓輪呈橢圓狀、用兩個圓管作播種入土器件,通過兩個圓管將麥種播到溝兩側,橢圓狀鎮壓輪將種子擠壓在靠近未旋耕的土側面,因為未旋耕處有提墑作用,種子貼到未旋耕土壤處有利于在墑情較差時發芽出苗。
3、小麥免耕播種技術小結
3.1小麥免耕播種的主要優點:
因土壤不全部旋耕和苗長在溝里,小麥免耕播種澆水用時明顯減少,積聚雨雪能力增強;秸稈覆蓋在未旋耕的壟背上,起到保墑作用,并減少了土壤風蝕水蝕程度;寬壟背有利于大型自走式植保機械進行全程小麥病蟲草害專業化防治;產量不低于傳統播種模式,旱作適宜區域產量增加10%-15%。
另外,通過試驗示范觀測,拆卸了部分旋耕刀的少耕播種方式與安裝了全部旋耕刀播種方式相對比,小麥免耕播種地表粗糙得多,但是播種時能夠將大部分秸稈拋至播種區以外,出苗旺、苗帶寬、分蘗多(單株分蘗增加0.5到1個)。
3.2小麥免耕播種試驗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2.1我們現用小麥免耕播種機和傳統播種機相比,秸稈量大加上土壤濕度過大,產生秸稈擁堵現象。
我們已采取如下兩種方法解決上述問題:一是機具調整,對原小麥免耕播種機的化肥深施管位置和旋耕刀的安裝方式進行調整,比較有效解決擁堵問題。二是播前圓盤耙整地,降雨量過大會影響小麥保護性耕作節水技術項目實施進度,但播種前用深松加圓盤耙整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深松加圓盤耙整地的作用:一是可將部分較長玉米秸稈進一步切斷。二是表土經圓盤耙整地后一般耙地后經過6-12小時的晾曬,就能夠用小麥免耕播種機播種。三是在我們當地的鹽咸地區域,圓盤耙整地形成小的土壤碎塊、地面平整,有利于小麥發芽出苗。另外深松打破梨底層,小麥根扎得深,長勢壯。
3.2.2墑情差播后澆水,往鎮壓溝淤土嚴重。
2016年我們結合地下水壓采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將水肥一體化與小麥免耕播種結合進行試驗,解決了播后墑情不足需要澆地壟背浮土於到播種區影響出苗的問題,并且節水效果更加明顯。
3.2.3秸稈量過大,影響播種質量和出苗問題。一臺自走式聯合玉米收獲機在收獲玉米的同時,不但能回收一部分玉米秸稈,而且可將剩余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出苗情況明顯好于全部秸稈還田地塊。說明秸稈覆蓋控制在一定量,才能發揮秸稈覆蓋的優勢。
經過連續多年在不同的區域的試驗,在我縣邊務鄉不澆地純旱作區,結合了播前深松加圓盤中耙整地后,小麥增產在10%-15%。對于有水澆條件的區域,可用回收部分秸稈、播前用圓盤重耙整地方法,提高播種質量。
4、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幾點體會
4.1對于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要如實向上級領導匯報,為上級領導科學決策提出現實依據,才能爭取得到上級領導有力支持。
4.2設計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項目資金最好能夠使各個試驗示范環節免費作業,項目要求落實面積不要過大,集中項目資金做出亮點,更有利于帶動周邊應用。
4.3項目實施,不能只為完成上級任務,而落實面積。只有在實施新技術試驗推廣示范項目時,農民群眾看到實際效果,才能轉化農民群眾自覺應用的技術。
4.4農機和農藝緊密融合,兼顧當地農民種植經驗。新技術試驗作業成本不增加、產量不減少,才能讓農民群眾接受。
4.5要安排技術水平高的機手在原來年年播種作業區進行示范,一是責任心強,機手自己應積極主動作為;二是機手熟悉當地種植習慣,才能順利實施作業;三是能保證作業連續性,新技術在一個區域連續試驗多年,逐步改進,示范帶動,才能推廣到自覺運用。
4.6縣級項目管理和技術人員必須經常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真正理解旋耕播種與免耕播種的不同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可持續性重要意義,熟悉掌握各個環節的要點,才能正確地指導機手實施作業。
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小麥免耕播種技術只是保護性耕作的一個環節,對于其他整地、澆水、田間管理、植保等生產環節都應該按照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細化工作措施。
我們的一個愿望:但愿再有幾年農機保護性耕作項目,通過試驗示范推廣,努力使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我縣持續性大面積發展。
(作者單位:1.061301河北省鹽山縣小營鄉農辦;2.061300河北省鹽山縣農業農村局)